掌握了这些法则还怕别人说你没逻辑? |《一本小小的蓝色逻辑书》浓缩书

掌握了这些法则还怕别人说你没逻辑? |《一本小小的蓝色逻辑书》浓缩书_第1张图片

星期五 | 浓缩书 | 第03篇

全文6816个字,阅读时间约18分钟


这本书为什么值得读

逻辑推理能力有多重要?

重要到要不是因为启用了逻辑思维,我今天就会推送一本可能是“伪科学“的另类健康书籍给小伙伴们,造成误导、辜负各位对我信任的严重后果。

是的,我本来计划在今天的浓缩书栏目中推送80周长踞美国亚马逊健康类图书排名第一,《纽约时报》畅销书榜连续在榜55周,颠覆性传统营养学观念的健康类书籍《谷物大脑》。

这本书是由“世界公认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权威“戴维·珀尔玛特(David Perlmutter)所著。我今年初在书店看到这本书,以为是推崇谷物饮食方案的健康书,随手拿起翻了几页,惊讶地发现作者提出的完全是挑战我们常识的颠覆性观点:作者认为谷物和其他碳水化合物会对大脑造成永久伤害,要想保持清醒的头脑,充沛的精力和健康的体魄,就要放弃传统的营养学观念,改用无麸质、低碳水化合物和高脂肪的饮食方案。

因为好奇立刻就买下这本书,后来断断续续读了大半本,虽然对书中的观点有质疑,但是看到作者写的有理有据,还有多个案例支持,也就没有多想。直到最近想起这本书,觉得既有意思又涨见识,可以写在浓缩书专栏里分享给小伙伴们,于是重新拿出来仔细研读。这一研读,就读出更多的疑惑,特别是稍稍启用逻辑推理能力,就发现从作者本身的资质,到内容的科学性,再到案例的可信度,都有一个个大大的问号。

于是到Google上做research,发现原来有很多真正的营养学专家已经对这本书和作者本身进行了严重的质疑,甚至批判。打假斗士方舟子还在今年10月号的《科学世界》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谷物大脑>的真相》来“打假“。

掌握了这些法则还怕别人说你没逻辑? |《一本小小的蓝色逻辑书》浓缩书_第2张图片
对《谷物大脑》的质疑

多谢逻辑推理能力,让我没有轻信所谓的“国外权威专家“,对颠覆性的言论保持了自己最基本的判断,对所谓的案例也有自己的可信度分析,才没有掉入“权威”、“第一”、“畅销”、“颠覆性”这些光环掩饰下的陷阱。也许《谷物大脑》里的一些观点在多年后真的会被证实是正确的,但我却冒不起这个风险把一本充满专家质疑,违背生活常识的书分享给我最亲爱的小伙伴们。

所以说,逻辑思维能力就是这么重要。

言归正传,今天就分享一本超实用的逻辑入门宝典给小伙伴们:《一本小小的蓝色逻辑书》(以下简称小蓝书)。

小蓝书的作者布兰登·罗伊尔来头不小,毕业于哈佛大学,后在考试培训机构Kaplan担任主管。他潜心研究英文写作、语法和逻辑推理教学,总结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独创了一整套教学体系,出版了《一本小小的蓝色逻辑书》、《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一本小小的金色语法书》等经典著作,成为全球英文写作、语法、逻辑推理领域的标杆之作,多次荣获国际图书大奖。

这本小蓝书被称为“能让你思维如刀锋般犀利的逻辑入门书”,作者用简洁易懂的文字呈现了50个理清思路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推理法则,还配以大量的案例和练习,帮助我们理解和运用这些法则。


我们能从书中带走什么

小蓝书的目的,就是提炼出一套最有用、最完整的逻辑推理概念,帮助读者更好地进行逻辑思考。毫不夸张地说,掌握了小蓝书中的逻辑推理法则,你可以:

1)更有效地透过现象抓本质;

2)加深自己对世界和各种社会现象的理解;

3)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工作业绩;

4)更好地做出决策;

5)变得更有想象力和创意。

最重要的,你再也不用担心别人笑话你脑子不清,把你当猴耍了。


全书结构

全书分为五章。

第一章 感知和思维模式

提出了一套基础的推理框架。

第二章 如何进行创意思考

提出了有效进行创意思考的方法。

第三章 如何做决策

讲述如何将逻辑推理思维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供了具体的方法帮助读者梳理和量化决策过程。

第四章 如何进行论述分析

讲述论述分析的基础知识以及五个常见的推理漏洞。

第五章 掌握逻辑

提供了一些更高级的逻辑推理工具,同时告诉大家如何从逻辑推理的角度来发现日常生活中的逻辑漏洞。

50个逻辑推理法则贯穿五章内容之中,作者为每一个逻辑法则都配以案例阐释,还有充满趣味的练习随时检测我们的理解,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逻辑入门学习手册。由于篇幅原因,浓缩精华里不能一一罗列案例,我会着重于阐述50条实用的逻辑法则。


浓缩精华

法则1 选择性感知

所谓选择性感知,就是人们往往更加留意那些自己需要或喜欢的信息,而忽视真实的信息----他们更愿意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世界,而不是客观真实的世界。

年龄、文化、性别、教育、工作和生活经历,这些都会影响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世界上之所以没有两个人想法完全一致,原因就在于此。


法则2 四种典型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分析性、理想型、现实型和综合型。了解人们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和激励自己身边的人。

掌握了这些法则还怕别人说你没逻辑? |《一本小小的蓝色逻辑书》浓缩书_第3张图片
四种思维方式特点


法则3 水平思考法

创意思考法是一种“后门”思考法,它经常被当作“水平思考法”的同义词。水平思考法主要是用右脑进行思考,是一种曲线、跳出盒子、即兴发挥的思考方法,注重低概率事件的发生。


法则4 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

聚合性思维让思路集中于一点,发散性思维让思路向四方延展。当我们从一个比较窄的视角分析某个问题,或者说集中精力思考一个点时,就是聚合性思维模式;而当我们从一个比较宽的角度审视一个问题,综合考虑各种证据和材料,收集新信息,或者思考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案时,就是发散性思维模式。

发散性思维会让你脑洞大开,迸发出许多新的创意和想法,而聚合性思维则会让你深度思考某一个细节,直到找到答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两者都很重要:发散性思维能让你迸发很多创意,而聚合性思维则可以帮我们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法则5 魔鬼代言人技巧

所谓“魔鬼代言人”,就是那些硬抬杠,拼命为相反观点辩护的人,他们可以帮助你以更客观更开放的角度看问题。你可以当自己的魔鬼代言人,提出各种反对观点或者对自己不利的证据,从而让你的观点更经得起推敲。

魔鬼代言人技巧会迫使我们思考对手的正确之处,或者某一话题的另一面。当我们强迫自己认为对手正确时,我们就会变得更加客观。该技巧在进行谈判准备时尤其重要,因为它可以让我们事先预想到对方的思路。


法则6 点子杀手

不敢怀疑显而易见的事,急于评判新点子,害怕自己看上去像个傻瓜——这是三个最要命的点子杀手。

不敢怀疑显而易见的事:接受现状其实是对创造力的极大扼杀。要想发挥创造力,我们就必须学会怀疑那些看起来显而易见,甚至是不言而喻的事。

急于评判新点子:在进行创意思考时,任何点子都可以提出来,不管它是好是坏,有用没用,合法还是不合法。先把所有能想到的点子列出来,然后再进行评估。到了这一阶段,往往会发生一件比较奇怪的事。当你重新看那些刚开始被排除的想法时,你可能会说:“等等,这个点子也挺有意思。”

害怕自己看上去像傻瓜:无论是不敢质疑现状,还是急于评判新点子,归根结底可能都是因为害怕让自己看上去像个傻瓜。这种心理很正常。很多人小时候就学会要避免成为众人嘲笑的靶子,并且将这种心理一直延续到长大后。简言之,我们必须克服各种漠然、轻率和不安全感。


法则7 点子孵化器

下面这些表达能成为一个好点子的孵化器:

1)在做决定之前,我们再复习一遍所有选项。

2)大家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3)如果……那结果会怎样?

4)你是这个意思吗?

5)我们漏掉了什么?

6)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做呢?

7)想想看,办这件事一共有多少种方法?

8)如果……那是不是会很有趣?

9)谢谢你的建议!


法则8 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的主要规则是,大家提出点子时,数量比质量更重要;新奇的想法要永远受到鼓励和欢迎;等所有人都提出想法之后再评估;鼓励“搭顺风车”。

一定要记住,头脑风暴的目的是碰撞出“新奇而合理的点子”——这是创造力的核心。要想做到这一点,就一定要遵守上述头脑风暴的基本规则。


法则9 重述问题

想想看,这个问题真的是问题吗?试着重新定义眼前的问题。

人们很少会退后一步,重新思考眼前的目标。大多数人一遇到问题,几乎都会立刻开始想办法。要想变得更有创意,一个办法就是给每个问题清晰地定义两三个不同的目标。

从现在起,养成一个好习惯,每次遇到问题时,问问自己,能不能换种方式描述眼前的问题呢?


法则10 推销创意

在推销一个新创意时,你所表现出来的信心和热情要比你的逻辑和细节更重要。要想把创意变成现实,你必须学会争取到一些关键人士的支持。而要想做到这一点,你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1)把每个人都想象成你的盟友。先从比你层级低的人开始,听听他们的意见。千万别指望所有人都支持你。事实上,要想获得大家的支持,最好的办法就是先请那些会影响到你项目命运的人提出建议。

2)不要让其他人觉得你想独占所有功劳,参与的人越多,你的创意变成现实的可能性就越大——当一个人在一件事情上投入精力时,他就会希望能从这件事上得到回报。一旦对方接受你的创意,就立刻准备答应对方一些条件,有时为了成功,你必须学会妥协。

3)一定要认真揣摩终极决策者的心理,他们才是你的听众,你对听众越了解,就越能更好地修改你的说词。言辞一定要有针对性、条理清晰,而且充满激情,同时要突出你的创意的逻辑性和新奇性。感性的力量要大于理性,你所表现出来的信心和热情要比你的逻辑和细节更重要。


法则11 利弊分析法

顾名思义,我们只要画个“T”字图,在两侧分别写出某个选项的利与弊即可。虽然这种方法有些简单粗暴,很多事情都不能用简单的利或弊来衡量,但在进行利弊分析时,我们会对问题进行简化处理,假设每个选项都有利和弊两方面。随后我们针对每个方面列出三个支持理由,然后再进行决策分析。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成熟的思考者总是能看到事物的正反两面。利弊分析的好处在于,它不仅能让我们看到事物的消极面,还能逼迫我们看到事物的积极面。大多数人天生都善于发现问题,而利弊分析则会让我们的视角更平衡。


法则12 矩阵分析法

最常见的矩阵是两行两列式矩阵,例如著名的时间管理矩阵,有重要和紧急两个维度,目的是强调要把时间用来处理“重要却不紧急”的事情。矩阵的作用是为了呈现数据,将两种物品放在两种情况下考量,从而产生四种可能的结果。矩阵分析法可以帮你更好地梳理信息,将两个变量进行对比,并梳理出四种可能的结果。

在使用矩阵法进行分析时,一定要确保所有数据“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法则13 决策树

决策树可以用树状图形的方式列出某个决策可能导向的多种结果。


法则14 概率树

在决策树的每根树枝上加上代表这种结果出现的概率就是概率数,概率树所有末端树枝之和必须等于1(100%)。


法则15 加权排序法

加权排序法可以帮你通过加权平均值来找到答案。要想计算加权平均值,你需要把每个事件乘以其对应的权重,然后把结果相加。在处理概率事件时,我们需要把每个事件乘以其对应的概率,然后把结果相加。


法则16 效用分析法

效用分析考虑的对象不是具体的金额,而是分析某个结果对我们有多大用处。所谓效用,就是某个结果对于我们的价值。效用分析通常跟概率一起使用。效用指的是“我们想要什么”,而概率则是指“我们得到什么”。

EV(效用期望值)=某种结果的效用(某种结果带给我们的心理满足度)×出现这种结果的概率


法则17 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不应该影响我们对后续事件的决策。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任何已经发生的成本都不应该影响到你对未来的决策。唯一能影响你未来决策的因素是两种选择的利弊分析。

从理性角度来说,我们完全应该忽略沉没成本。但从情感角度来说,要做到这点却很难。我们可能会把沉没成本看成是浪费,会本能地想要多投入一些时间或精力去挽救它们。我们都听说过“不恋过去,不记过往”之类的话,但只要一想到“我已经在这件事上投入了那么多时间和心力”,就会感觉进退两难。

有的时候,当我们对某件事产生心理依恋时,我们会成为“爱的奴隶”,无论付出什么代价都要将其进行下去,这时要想打破这种心理依恋,我们需要提醒自己三件事情:

1)放弃这件事并不一定意味着你之前的决定是错的——因为那可能是当时情况下你能做出的最好的决定。

2)找一些你信任的人,听听他们的看法。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种说法还是有道理的。

3)放弃之前的努力之后,你可以投入到更有价值的工作当中,会换来更大的收益。而且你从之前这段经历中得到的知识、技能和感悟都将有助于你更好地开展后面的工作。


法则18 假设测试法

要想做假设测试,你要学会使用一张“双向”表格。

掌握了这些法则还怕别人说你没逻辑? |《一本小小的蓝色逻辑书》浓缩书_第4张图片
假设与决定矩阵


法则19 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完美地说明了合作要比竞争更有利。

掌握了这些法则还怕别人说你没逻辑? |《一本小小的蓝色逻辑书》浓缩书_第5张图片
囚徒困境


法则20 什么是论述

经典的论述包括论据、关键假设和论点三个要素,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下:论点=论据+关键假设。关键假设的价值在于,它能把论据和论点联结起来。


法则21 分析论述

要想驳倒一个人,通常有两种方式:质疑对方的论据,或者攻击对方的论述过程。

要想驳倒一个人,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对方的论点、论据和论述过程:论点是否清晰?论据是否有力?关键假设是否站得住脚?


法则22 五个常见的推理漏洞

人们在推理时最常出现的五个推理漏洞:把橘子跟苹果做比较;以偏概全;对相关的证据视而不见;混淆因果关系;在执行计划时没有提前考虑到可能出现的瓶颈。

把橘子跟苹果做比较:这是比较和类比假设漏洞,即把两个虽然不同,但逻辑上却相等的事物进行对比。一般来说,我们会把苹果跟苹果进行比较,橘子跟橘子进行比较,而不会把二者混淆,否则就是犯了此类错误。

以偏概全:当我们使用的例子可以代表整个群体时,我们的论断就会得到强化;反过来,当我们的例子不足以代表整体时,它就会弱化我们的论断。

好证据”假设漏洞:当我们不经验证就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证据有效时,就会容易出现这种漏洞。

因果假设漏洞:当我们错误地做出因果假设,或者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就认定一件事会导致另外一件事时,就会犯这种错误。

实施假设漏洞:当我们没有预料到计划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瓶颈,或者盲目地相信自己的计划会轻而易举地得到落实时,我们就会犯这种错误。

法则23-50是作者列出的“逻辑推理大练兵”里的内容,即作者列举了28道逻辑例题,每个例题都对应了下述的一条法则。篇幅有限,这里仅将法则内容分享给小伙伴们。


法则23

一定要留意别人“偷换概念”。


法则24

定义文字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得人们无法进行有效的比较。


法则25

如果某个论述中提到了某项“调查”,一定要仔细了解该调查的样本是否在量和质上具有足够的代表性。


法则26

代表性假设的基础在于:部分可以代表整体。


法则27

从广义上来讲,当我们想要从部分来判断整体时,我们就是在做代表性假设。


法则28

留意对方是否只选择那些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否则我们就会成为“倾向性论据”的牺牲品。


法则 29

在判断一句话是否有道理时,一定要留意那些“被忽略的证据”。


法则30

相关不等于因果。


法则31

因果假设认为,因为第二件事发生在第一件事之后,所以第一件事是原因,第二件事是结果。


法则32

在讨论因果关系时,要首先想想二者之间是否还有因果解释。如果论述认为A是因B是果,你一定要留意是否还有其他原因,比如说C,才是出现B的真正原因。


法则33

有时可能会有两个结果都是源自同一个原因,所以如果有人提出是A导致B,那么你可以想想,是否有其他原因C,同时导致了A和B。


法则34

如果“因为A所以B”成立,那么“因为B所以A”的说法则被称为反向因果,一旦反向因果有可能成立,我们就有理由怀疑“因为A所以B”是否真的成立。


法则35

考虑相反方案——比如说,如果你听有人说“满月会导致犯罪率升高”,那么一定要问问不是满月的时候,犯罪率是多少。


法则36

理论可能与实践脱节。计划不等于行动。千万不要盲目地认为计划就一定会丝毫不差地变成现实。


法则37

“能做”不等于“愿做”。一个人拥有做某件事的能力不代表他会发挥这一能力——可能是故意不发挥,也可能是没想到去发挥。


法则38

要想让计划得到有效实施,就一定要事先预料到可能出现的瓶颈。


法则39

提出论断的一方可能会假设另一方很清楚当前的情况。


法则40

虽然我们在寻找某样东西,但并不意味着我们会在找到它时能立刻认出它。很多时候,我们会假设自己能在找到某一事物的同时立刻辨认出它。


法则41

在论述过程中一旦遇到模糊的术语,一定要请对方解释清楚。


法则42

一定要注意,“只要……就……”句式是不可逆的。“只要A成立,B就成立”不能等同于“只要B成立,A就成立”。这在逻辑上被称为“逆命题不成立”。


法则43

“只要A成立,B就成立”的逆否命题“只要B不成立,A就不成立”也是成立的。


法则44

“只要A成立,B就成立”的否命题“一旦A不成立,B就不成立”并不成立。这在逻辑上被称为“否命题不成立”。


法则45

“只要A成立,B就成立”并不意味着只有A是B成立的唯一原因,可能C、D或E也能让B成立。


法则46

必要条件不等于充分条件。“一个人需要喝水才能保持健康”并不等于他只靠喝水就能保持健康。水是一个人保持健康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法则47

“只要A成立,B就成立”并不意味着“只有A能让B成立”。比如说,虽然“要想做一份好吃的沙拉,你就应该用土豆”这句话成立,但这并不意味只要用土豆就能做出好吃的沙拉。


法则48

“每一个A都是B”并不等于“只有A是B”。打个比方,“每一只猫都是哺乳动物”这句话不应被理解为“只有猫才是哺乳动物”。


法则49

“所有”意味着完全穷尽;“有些”则意味着交叉;“没有”意味着相互独立。


法则50

虽然“有些”式陈述是可逆的,但“大多数”式陈述却未必可逆。



喜欢就关注点赞鼓励一下呗^_-

【为时未晚】生命不能重来,人生总可重启,为时未晚

你可能感兴趣的:(掌握了这些法则还怕别人说你没逻辑? |《一本小小的蓝色逻辑书》浓缩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