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是不断的出走和回归

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大学毕业之后,有多少人想要一个gap year呢?又有多少人可以选择去gap呢?

生活就是不断的出走和回归_第1张图片
图:许婧微博

在国内很多人听到gap这个词,就立马与高富帅、白富美等等代表富二代阶层的名词联系起来了。其实我相信并不只是所谓“有钱人”可以享受这个国外流行的“清空心灵”的方式。Gap year可以去山区支教、可以去做国际志愿者、亦可以做个背包客沙发客去环游几个地方、更可以申请国外一些国家的工作签证边打工边旅行。

前几天,大学一个很好的朋友申请到了新西兰的工作签证,她告诉我说:机票订好了,下个月飞。还记得几个月前她手舞足蹈地跟我讲接下来一年想休学去国外生活的想法。那时候,她说自己还在做父母的思想工作,雅思成绩也没考,虽然很兴奋但是话语间依然有着部分对未知的担忧。而不到半年,她的想法真的实现;当听到她说“下个月飞新西兰”这个消息的时候,为她着实高兴,替她捏一把汗的心情也终于舒展了。

生活就是不断的出走和回归_第2张图片
图:许婧微博

很多人没有勇气去放弃一年的上进。因为我们一直接受到的教育是要出人头地、要比别人找到更好的工作、有更高的薪水。在20岁出头的年纪好像每一天都太宝贵了。不能随心所欲地浪费了。

国外的gap year更多是指高中毕业之后上大学之前出去工作、实习、做志愿、或者旅游。于我本人而言,更喜欢大学之后来个间隔年。因为自己感觉刚刚从高中毕业的“我”当时是那么幼稚,完全不了解学校以外的社会,那时候也不够成熟地了解自己。

我说的大学以后的gap—可以是大学毕业之后马上去,也可以是工作一两年、三四年、四五年。中国的大学完全不同于高中的节奏,在大学更加丰富的活动和课程会让我们过上与高中很不一样的学习生活。大学,对于中国孩子是暂新的。在大学,中国学生的变化往往很大,因为很多学生大学之后才真正意义是上开始了离家生活,有了新的完全陌生的圈子。接触到外省外地的不同习俗、文化、甚至方言、口味等等。在中国大学本身就是新的认知自己的开始。所以我会觉得上大学之后来个gap就好。当大学的生活让你找不到方向时,当自己在大学初次尝试独立还想更加独立一些时,gap year,去发现新的自己。

大学里面,我周围的朋友:有上一届学姐gap一年以后回来和我做同班同学的,也有同届学生gap一年去当了学弟的。只是在国内,很多人更习惯称呼他们“休学”一年。“休学”这次词语在中国的教育体制里面,一定分个褒贬的话,我觉得它是属于“贬义”的。往往我们是说:某某同学因聚众斗殴,违反校规,特处罚在家休学XX,以示惩戒。

生活就是不断的出走和回归_第3张图片
图:许婧微博

但是这种gap终归还是少数,而且我们总习惯去打探地一清二楚,她/她为什么要“休学”呀?失恋了?成绩不好?被处罚了?——总把这种行为当作“异端”,有悖常理。

人生那么长,20岁就想好以后的每一步了,这现实吗?人常常会迷茫,搞不清方向,尤其在20出头的年纪,或许想要的太多,也因为一切还有n多种的可能。按个暂停键,出去试一试、瞅一瞅,多看几眼世界、多经历几场事情、多尝试几个角色,在这些经历当中总会“认识到自己”。

我是很想尝试gap year的,特别是当我有一天真的不知道前方怎么走的时候。大学这几年,走过才发现自己经历了不少,也比初高中更明白和看清自己了。但是未来的路依旧模模糊糊。自己不想走得太匆匆,只想随着自己的步调慢悠悠。

以前看到过一句话:生活是不断的出走和回归。人生路漫漫,早一点晚一点都没关系,走的是自己想走的路就是幸福了。我们离开家门、回到家门,这不就是一次次的出走再回归。好希望:每一次的出走,都信心满满、满怀期待;而每一次的回归,初心依旧、亦硕果累累。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活就是不断的出走和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