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10

读书笔记之六

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

在本章节中,作者借对王策三先生的文章的批评,阐述自己的对于知识与知识的习得,以及课程的重建与创新的看法,读后也引发了自己的思考。

人们对知识的理解有一个认识发展的过程,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人类正在一步一步地逼近知识的真实。那么如何习得这知识,如何习得有用的知识,往往因人而异,非常复杂。

作者认为“学生所拥有的不知如何运用的知识——无用知识”,“对于学生的成长毫无用处”,甚至“严重地摧残着学生的身心发展”。这种观点有它的可取性,但是未免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无用的知识”只是相对而言的,只是在一定时间或一定的环境中不知如何运用,换一个时间或环境,也许是另外一种情况。因此适当的基础性知识的积累,对一个人的成长是有积极意义的。

作为基础教育,学生所习得的知识也只是他们未来成长的基础。既然是基础,就应该有它自身的特点。就像建筑,什么样的基础决定将来能建成什么,一个鸡窝的基础绝对建不起一幢高楼大厦,垒一个鸡窝也不需要高楼大厦的基础。当然,基础就是基础,在地下,只要够结实就行,也没必要贴上磁砖。我们的基础教育有的时候走入了歧路,目的只是打基础,却热衷于就是在给学生进行精装修,出力不讨好,造成巨大的浪费。

今天的互联网时代,一些不成体系的碎片化知识,一些没有切身体验的死记硬背,真的大大贬值了。过去部分人曾引以为豪的博闻强识,在度娘面前,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世易时移,基础教育在发展,对知识的认识也必须与时俱进。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