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电影大爆炸(ID:movie-bigbang),作者是秦婉。由凤凰娱乐特约影评人桃桃转发自戛纳。
戛纳电影节的结果即将公布,那么,今年最佳影片金棕榈以及其他各奖项到底会给谁呢?今天这一期,或许会给你一些参考。
以过往的经验来说,小评审团的评奖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对奖项逐一讨论,选出最佳,而另一种是选出七部值得获奖的电影,然后按照排序给奖,这两种方式都可以有并列的情况。在评审团成员互相博弈、讨论的过程中,选择后者作为评奖方式是非常有可能的。
先声明一下,由于小评审团是少数人的评审方式,所以极难预测,爆冷可能性极大,此处仅代表我根据以往经验对今年戛纳电影节奖项的判断。
金棕榈大奖:《托尼·厄德曼》
一定不要相信“拿到场刊最高分一定拿不到金棕榈”、“好看的电影就拿不到金棕榈”以及“大热必死”这些看似正确的废话。只要达到一个水准线上,突出的好电影仍然是获奖几率最大的。
《托尼·厄德曼》是在日常化中凝聚戏剧张力,令观影者笑泪交织,导演和编剧的难度都极高。某种程度上,该片的优秀程度有些近似前年的金棕榈电影《阿黛尔的生活》,在展现父女情的同时(《阿黛尔》则是描写一段爱情),也反应了事业女性的生存现状(《阿黛尔》反映不同阶层人群的不同生活状态)。在导演技巧之外,更有击中人心的普世情感,这一点是本届其他高分电影都不及的。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将金棕榈颁给《托尼·厄德曼》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玛伦·阿德可以成为继简·坎皮恩之后,第二位金棕榈女导演,而简·坎皮恩当年的《钢琴课》是与《霸王别姬》并列金棕榈,那么玛伦·阿德的含金量就更高了。对于一位创作产量不高但足够优秀的导演来说,是很大的鼓励,在一众大师名导中,选择玛伦·阿德也是比较新鲜、令人振奋的。
评审团大奖:《她》、《毕业会考》
保罗·范霍文的《她》作为最后放映的竞赛片,本来已经非常吃亏,但其惊喜程度和一片好评令它在最后关头杀入金棕榈候选阵营。前面说过,选择《托尼·厄德曼》是令人振奋的,那么选择基本从未在三大电影节拿过奖的范霍文,对这位将满78岁的大师来说,也是很珍贵的经历。金棕榈若是拿不到,评审团大奖也是第一选择。
罗马尼亚名导克里丝蒂安·蒙吉基本从未失手,但曾经得过金棕榈这件事,可能会成为限制他二次登顶的障碍。评委考虑《毕业会考》是否能拿金棕榈时,会不由自主对比《四月三周两天》,而后者明显在戏剧张力上更为集中,镜头调度更是堪称完美。《毕业会考》虽好,但题材和表现力度上,还是略有不及。那么相对而言,给评审团大奖是比较合理的。
最佳导演:克利斯提·普优《雪山之家》、小克莱伯·门多萨《水瓶座》
近几年,导演奖往往会给风格突出的新锐导演,或者是较为特别的电影,如2012年的雷加达斯,风格十分怪异,不知所云,放映后嘘声一片,但照样拿奖;2013年阿玛特·伊斯卡拉特的《赫利》,其暴力内容令人发指,褒贬不一,同样拿奖。
而去年,老资历的侯孝贤凭《刺客聂隐娘》拿奖,极有可能是因为在金棕榈讨论中败下阵来,被分到了第三名的位置,当然他的风格也是非常突出。
在今年风格化的电影中,罗马尼亚电影《雪山之家》和巴西电影《水瓶座》都在形式上相对比较新颖。虽然我都不是很喜欢,尤其是《水瓶座》,叙事分散,张力欠缺,但说实话,它们都是很典型的“电影节冲奖电影”,比如《雪山之家》极力标榜着罗马尼亚狭窄空间中的长镜头,同时导演又不及其他人那么知名,在这个奖项上确实很有竞争力。
当然,由于金棕榈候选影片有上面说的三部,如若有一部被分配到了最佳导演奖上,也是极有可能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会比较倾向于范霍文。
最佳男演员:《托尼·厄德曼》彼得·西蒙尼舍克
彼得·西蒙尼舍克饰演的父亲一角,有多重角色变化,一个是父亲本身,一个是父亲扮演的托尼·厄德曼,还有父亲在开玩笑时装扮出的多种人格,用导演玛伦·阿德的话来说,彼得是一个优秀的演员,却在饰演一个演技很差的演员,这种难度就非常大了。与此同时,他还要与导演日常化的风格相结合。
今年的男主角较弱,在电影中作为大男主出现的更有希望进入候选,《毕业会考》作为大热影片,在分奖时会被优先考虑,饰演父亲的阿德里安·蒂蒂耶尼在影帝方面也很有希望。但个人认为他并不算出众。
同样,《我是布莱克》中的大男主戴夫·琼斯也容易进入评委眼帘。
最佳女演员:《托尼·厄德曼》桑德拉·惠勒、《她》伊莎贝尔·于佩尔
如果我是评委,我应该会不顾奖项分布,将金棕榈和影帝影后都颁给《托尼·厄德曼》,因为这段父女对手戏着实太精彩。
桑德拉·惠勒在《托尼·厄德曼》中的女儿形象,光彩程度甚至超越了父亲的饰演者,尤其那段裸体Party的表演,不仅完全不计全裸尺度,还相当自然地表现出了释放与疯魔,同时又要强装淡定,在世俗礼节之内,难度很大。
于佩尔这位老妖精,演技在《她》这样的优秀剧本中,得到完美释放,多个层面的表达与切换都游刃有余,无可替代。她唯一的问题就在于获奖次数太多,已经无需肯定。
其他女演员中,《我是布莱克》中的海莉·斯夸尔斯感人至深,命运牵动观众的心,或许会被评委注意。
《水瓶座》中的索尼娅·布拉加,则可因占据大女主的优势,获得评委关注。
《胡丽叶塔》中延续了阿莫多瓦对女性角色的优秀塑造,饰演中年胡丽叶塔的艾玛·苏雷兹(左二)同样令人难忘。
最佳剧本:《她》《毕业会考》
剧本奖几乎每年都是分奖选项,所以几部大热作品都有可能被分到这个奖,若单纯从剧本角度来说,《她》和《毕业会考》希望更大,《推销员》次之。
评审团奖:《帕特森》《推销员》
吉姆·贾木许的《帕特森》是今年口碑最好的电影之一,场刊高达3.5分,但又确实不像是一部金棕榈电影。
考虑到贾木许曾凭《破碎之花》拿到评审团大奖,不进则退,同时相对而言他也是那种无需用奖项证明自己的导演,被分到小奖的可能性很大。
阿斯哈·法哈蒂在《一次别离》之后,每每受关注,但每每都差一口气,上次的《过往》口碑尚可,被分派奖项,让当年表演不算最突出的贝热妮斯·贝乔捡到了影后,《推销员》在今年其他强敌的环肆之下,能拿下小奖也是不错的结果。
最后,仍然是桃桃翻译组带来的戛纳热门影片外媒影评
《只是世界尽头》
翻译:Luna 校对:笑笑
英国《卫报》 :4/5星 好评
《只是世界尽头》是一部以“家庭”为主题的极度悲观的电影,它呈现出的不是一个提供支持和育养的机构,而是难以忍受和摆脱的困境。影片看起来是想强调把心里话说出来就能减轻痛苦——所以片中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大段的对话。然而这些假设最终却被推翻了。《只是世界尽头》呈现出一种对抗性的荒诞主义,就像一次迷人而持久的冲击。
《环球银幕》 :好评
尽管有着绝妙的技巧,但还是能明显感觉到这不是状态最好的多兰,更像是在炫目而大胆的《妈咪》和他下一部星光熠熠的英语处女作《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之间的一道清口点心。
《综艺》 :好评
多兰成功地激怒并累垮了他的观众,但在痛苦的一个半小时结束后,却让人获得了全然意料之外的情感宣泄。站在梦的坟墓上,他知道囚鸟为何歌唱。
《The Film Stage》:差评 C+
多兰在之前的新闻稿中说过,他认为自己的第六部作品是“第一次作为男人”来拍摄的。在《妈咪》赢得评审团大奖后,这位显然厌烦了被称作神童的27岁年轻人带来了由让·吕克·拉高斯的戏剧所改编的电影。多兰显然是真诚地希望讲述一个当代版的浪子回头寓言,但这个从舞台到银幕的转换还是太过生硬。看起来,多兰在试图抑制自己在前作《双面劳伦斯》和《妈咪》中呈现出的青少年天性的同时,大概是把悲伤误认为成熟的象征。
然而无可争议的是,能把一部电影拍得让人感到如此强烈和持久的痛苦是需要才华的。为什么会有人会想让自己经受这样的折磨呢?真令人费解。
《好莱坞报道者》:差评
即使对于多兰脑残粉来说,这也是一部令人失望之作。
《独立线》 :C 差评
尽管全片大部分场景都在室内进行,但由于多兰重拾了在《双面劳伦斯》中首次使用过的高对比度的布光和色彩变换的视觉创造,《只是世界尽头》得以超越了它固有的戏剧性。这些独特的电影技巧之前都是在一系列复杂场景中得到运用,然而这部片长不到100分钟的《只是世界尽头》所呈现出的却只是套路撕逼电影的样子,再美的画面也救不了它。
人剧情片的意图,就像他在上一部作品《妈咪》中成功做到的那样。然而这次,多兰炮制出的只是一部内涵电影的假象,完全没能达到其应有的深度。所幸的是,考虑到多兰目前的制作水平,他一定会继续尝试做到更好。
《私人采购员》
翻译:阿暖 资料整理:渣渣
《村声》 :差评
影片完全沦为碎片式和荒诞感的呈现,而且有些并没有什么价值。克里斯汀·斯图尔特躁郁、呆板的表演,也为她自己的黑历史增上一笔。
《The Film Stage》 :B 好评
正如阿萨亚斯的一贯风格,影片充斥着迷人的主题和概念;而其作为导演毋庸置疑的才华,也保证了电影的可观性。
《名利场》 :好评
这部电影有多么令人恐惧,就有多么能触碰到观众心中情感的开关;有多么洞察低谷期及其奇怪的规律,就有多么令人一头雾水。
《Time Out》 :5/5星 好评
尽管阿萨亚斯的这部灵异电影令人着谜、大胆地剑走偏锋、犹如一座镜面迷宫般晦涩模糊,至少有一件事我们可以肯定:斯图尔特真的已经是个好演员了。
《偏锋杂志》 :差评
对于阿萨亚斯而言,影片本身就代表了一种停滞的状态,正如斯图尔特的角色一直试图逃离而不得的。
《环球银幕》 :2/4星 好评
假若不是斯图尔特成功地扮演了一个试图寻找内心救赎的内向年轻女孩……那么这部集灵异、惊悚、心理学、名流讽刺为一体的奇怪合成品,可能早就支离破碎了。
英国《卫报》 :5/5星 好评
斯图尔特的表演太出色了:她既能冷静、面无表情、极有说服力地扮演一位精明强干的年轻女人,又在需要展露情绪之时,显得极为真诚和动人。
《好莱坞报道》 :差评
即使斯图尔特也不能拯救这部苍白乏力的灵异电影。
《独立线-切换》 :C+ 差评
这部电影让人不知所云——它绝对不无聊,也好过那些中规中矩的陈词滥调,但还是拍得一团糟。
《比海更深》
日文翻译:Joria
日本《映画.com》 :好评
就如食品有保质期一样,人生的境遇也是有期限的。过去的荣耀无法永存。爱情冷却的对象即便追赶,即便等待,也无法和好如初。主人公良多(阿部宽)虽然已经人近中年但仍在追寻逝去的梦想,这部电影就是讲述了他对于不尽如人意的人生该如何维系的思考与探索。
片名《比海更深》来自邓丽君演唱的《离别的预感》中的一句歌词。影片中,收音机里一面放着这首曲子,树木希林扮演的母亲一面说出了“就是因为对一个人的喜爱不会比海更深,所以才能活下去”这样的点题之笔。人生既然不能尽如人意,那么舍弃掉一部分对人和物的执着,或许就能活得轻松些。但良多的执念可不少。对小说家的抬头,对已经破碎的家庭,对少年时代的回忆。或许比海更深的是这个男人的罪孽。
是枝导演将镜头对准这个废柴的男主角,他虽然算不上是个好儿子,算不上好父亲,算不上好弟弟,也算不上好丈夫,甚至不算是个合格的社会人,但当他回忆起那个与自己十分相似的亡父时,他也慢慢地有了自己的成长。与《步履不停》《海街日记》相似的是,故事中由家庭成员的去世推动了整个剧情的发展,完全没有露面的良多父亲却有着极大的存在感。电影以良多与两位女性(母亲和前妻)的关系为主轴进行展开,最后以父亲、良多、儿子三代人的羁绊作为故事的终结,令人回味无穷。
英文翻译:阿暖
英国《每日电讯报》 :4/5好评
即使是枝导的死忠铁粉,可能依然会对这部新作感到惊喜连连。它如此细腻,犹如一支美丽得令人心痛的家庭颂歌,描述了无声惊雷一般复杂难解的生活。
《环球银幕》 :好评
一部甜蜜的喜剧,讲述了父子关系、以及家族传承之中的爱与痛苦。
《好莱坞报道》 :好评
由是枝裕和带来的经典日式家庭剧,兼具娓娓道来的温柔和惊涛骇浪的质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