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30

徐公子胜治的《灵山》实际上是灵台定如山。

回首处即是灵山。不管是人是仙,只看他的言行;不管传法上师在不在,理应没有分别,遵道而行。

第8章 世间有道人自重,逞术无行祸己身

有真本领,还是要讲究运用本领的手段、时机、对象

>> 古时江湖中人有两种讲究:“里”与“尖”,也称为“术”与“道”。里指的是手段,类似生意经,揣摩人的心理运用何种方法才能达到目的;尖指的是真本领、真正的功夫与追求的大道。比如疲门讲行医,“里”指的就是怎么故弄玄虚能忽悠人,而“尖”指的是真正的医道修为。

在世间行事,这“里”与“尖”二字不可偏废,否则就算你有真本事也未必有人肯买帐,古往今来天底下怀才不遇人多的是。俗话说“尖中里,了不起,里中尖,赛神仙”,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10章 偏崇奇巧轻真诣,可叹沐猴赏神针

场子还是要镇的

>> 一种江湖术,行话称之为“捶岗安门坎”,也就是露一手活镇场子。比如耍猴的,一开锣首先牵着猴翻一连串最漂亮的空心跟头,引人注意顺便在观众中画出表演的场地。

第11章 名士风流五石散,魏晋衣冠扪蚤谈

正解。

>> 中医不能仅仅当医术来学,不懂中国每个时代传统的文化内涵,也无法真正学好中医。

第12章 五气朝元真境界,出神入化只闻说

>> 医道不仅仅是下药治病,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生态度

>> 医道和医术的区别,有病要治就是为了过正常的生活,那么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本身也在医理之中,想明白这个道理就行了。流行什么病,有病吃什么药,没病又吃什么药,都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 中医治症主旨在于调和,让人恢复到身体机能均衡的自然状态,而不是孤立刺激某一器官的功能强亢。

>>  《内经》有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将人身看作一个与天道运行相感应的系统,提倡将人的五脏五气经络巡行调摄到一个最佳的状态,那么这个最佳状态称之为“五气朝元”。虽托名上古之人,实际上真有所指。

>> 五气朝元再往上的境界,称之为“易筋洗髓”。五气朝元只是将天生的身体状态调养到极致,而易筋洗髓指的是通过修炼的方式,使自己的身体发生变化,使之具备平常人所没有的能力。

>> 易筋洗髓再往上的境界,称之为“脱胎换骨”。当身体的变化达到极致,整个人内外都会重现全新的生机,

>> 脱胎换骨再往上的境界,称之为“出神入化”。

第21章 内视山中行意气,觉来梦里闻啸音

是啊

>> 也许只有尝遍人间五味,才能内照通明。

第23章 当年尚无风公子,只道神君梅振衣

>> 知来处去处,得来处去处,合来处去处,为修!

第28章 静知全形神以遇,游刃无厚入有间

>> 可以躺在床上不动的内养功夫。其心法不复杂,首先是凝神入静,到感觉极静极清晰之时,可以清晰的体会到身体四肢。

>> 静坐入门的心法有很多种,后世最流行的是“坐而忘形”,而梅振衣所学的是“静而知身”。

>>  总之此内养法门分三步,其一是静而知身,其二是气机鼓动,其三是移经变气。

第29章 022上、古树成精张果老,山人疑是吕洞宾

>> 何谓‘知我通灵’?”

张果皱了皱眉头,思索着答道:“能独全其身,世世繁衍者,为众生。众生于蒙昧中忽然知我为何物,如梦初醒而思求变,可谓通灵。”

第31章 天与其人生有限,修而知之道无涯

转:

现在所知有如生而知之,那现在所学便是学而知之。一者有限,一者无涯。思想固化难以接受新鲜事物,便是有限,保持旺盛好奇心而探求不止,便是无涯。

>> 孙思邈:“其实也不必诧异,你本就是非常之人,孔子曾言人有生而知之、有学而知之,我想你就属那生而知之。但切记,生而知之有限,学而知之无涯。”

第32章 贪倚三山齐云坐,杯觞欲取一湖酌

>> 道家奉老子为祖,崇尚自然之道,修行为长生久视,求得道飞升。虽然法门次第各异,但修行境界都差不多:练形退病达五气朝元方入门径;易筋洗髓锻炼炉鼎,破妄不迷洗炼心性;其后达到身心内外真如不二的境界,可称大成真人;勘破玄关脱胎换骨宛如新生,可有飞天之趣大获自由;待阳神出现,不受炉鼎形骸所累,有出神入化神通。世间修行境界到此为止。

修行如此,人生也如此

>> 所谓大成真人,指的是身心内外洗炼纯净,不迷不惘境界不失,应为便是愿为,此谓真如不二。”

第38章 占尽风光合有忌,挑灯照夜应垂帘

>> “自古利剑双刃,无事养于匣中,有事莫要滥用,他随你左右,所作所为与你亲自出手并无区别,你一定要善加引导。”

第44章 一阴一阳之谓道,莅临天下神不伤

《系辞上》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仁,智者见之谓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故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圣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人事,而作八卦,以类万物之情,以通神明之德〞

>> 易经》有云‘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

>>  孙思邈并没有解释,又说道:“《内经》有云‘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 《老子》有云‘以道莅临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  神这个字,有多解多义,既可以是形容词也可以是名词,当作形容词时,指的是阴阳莫测。所谓阴阳,是个非常玄妙的概念,也是万物内在的对立依存关系,如昼夜、刚柔、男女、起灭、生死。

>> 天下人只要心存正念,所行与道无亏,那么鬼神也不会作祟,不是鬼神不作祟,而是世间与鬼神无伤,也就不必特意去谈论。所以他才引用了《老子》那一句:“以道莅临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第46章 一井佳酿随仙去,满城美酒自携来

只守本心

>> 你已在悟道中途,那就守好心中所悟之道,见怪莫怪便是。

第47章 功名无需丰碑记,秦川立地石太医

>> 其实这也是一种江湖术,行话叫作“划门槛”。假如一些人与你有避免不了的冲突,人家就是看你不顺眼盯着你要纠缠,你再怎么哄着供着求着也没用,这时候该怎么办?你如果看透了想明白了,那么从一开始就公然让对方碰一个钉子,不必纠缠不清,这就叫划门槛。

江湖术也是人生智慧传承

>> 举一个例子,在一个人事关系比较复杂的大环境,如果你就是遇到小人要****招使绊子,怎样也避免不了该怎么办?与其表面上和稀泥暗地里防备,还要费功夫向不知情的人解释,还不如找个合适的机会把矛盾公然亮出来,让人都知道他就是要找你麻烦的。

当然这一手江湖术不能随便用,搞得不好会弄巧成拙,必须有两个前提条件:第一是对方就是看你不顺眼,你就算再怎么低三下四的打交道也没用,又不想和他一样做小人状纠缠。第二是你确定对方会找你麻烦,冲突回避不了,与其等对方借什么公理大义造谣生事、纠缠中伤的时候再解释,不如让所有人都提前知道这个人就是要找你麻烦的,反而会免了不少麻烦。

第49章 吹落桃花又蓼花,更番芳信抛天涯

>> 世间大器雕琢向来艰难,普通瓦缶烧造则不必费心费力太多

不要迷失本心自我

>> 顺势而为,守好你心中所悟之道

第52章 道心应住如神在,分明歧路问灵台

>> 孙思邈教授梅振衣的东西很多,包括医道与外丹饵药,还有内养功夫与导引之术,除此之外他有三句话让梅振衣获益终生。这三句话也是梅振衣一生修行的心性根基——

第一句话是评价吕纯阳时说的“你莫管他是仙是凡,就看他如何行事而已。”

第二句话是在梅振衣路遇钟离权之后说的“你已在悟道中途,那就守好心中所悟之道,见怪莫怪便是。”

第三句话就是临别时传灵山心法之前说的“莫说是师父我,就算漫天神佛,在传人心中也要做到‘在与不在,并无分别’。”

第57章 大宗师 、百岁情怀长济世,一生精诚大医心

知行内外真如不二

>> 只要有大成真人境界,就是内外真如不二,不论是善是恶是佛是魔,那都是言出不悔之人,这与通常所指一个人的“好坏”无关,你如果喜欢背信弃义,也不可能有这种修为。

修为修为,“修”与“为”是一体的,

>> 有时候一句话的道理你能完全明白,但不一定随时随地都能做到,都能在无意中自觉遵守。师父把道理交给你,并不意味你已经“得道”,普通人的毛病常常就是如此,修行人修行的是什么,就是这个。有一个术语叫作“知常”,假如你做不到,那就是修行境界未到!

这一点也能印证庄子所言的“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

第58章 大宗师 、望尽人烟传缘法,拜罢苍生问鬼神

>> 任何一种修行,如果你有那个资质,也需要把日常的修炼功夫下足,这才是最终能够突破境界更上一层楼的根基,至于是否能够突破,最终还有一层窗户纸,就是心性上自觉的净化。

>> 你今日所悟,谓之‘知常’。以一贯之行而知常,这是修行必须达到的。往后不论你修炼任何法门,入门之后都要经历这知常一步。太上有云‘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第63章 慧眼堪识点金指,钟离初试小纯阳

>> 讲出了“三不去妻”。这也是唐代的规定,指的是女子在三种情况下男子不可休妻,这三种情况分别是:曾为舅姑服丧三年者不得去,娶时贫贱后来富贵者不得去,现在无家可归者不得去。

第64章 吹落桃花又蓼花,更番芳信飘天涯

定心

>> 世间弟子的心性都应如此打磨。人烟繁杂红尘迷乱,世人奔波一生,犹如那提溜转转来转去不知安稳形神,心中无根则无境,亦无法安住。不论此世前生,不论千年轮回,首先要寻定心,方能得解脱智慧。……星云师太曾告诉我定中能生慧,而师父今日点透了。

第67章 心头照见幡影动,世事总如往来风

>> 走江湖的有一条讲究叫作“落难莫报家门”,

>> 无为之道,难得逍遥,修行人遇事则为,无事不自扰心境。

第97章 德充符 、万马军前犹入定,放声长哭泪为谁

>> 以真人之眼,外物无分别,以超然出神之眼,己身与万物亦无分别,

第100章 此山灵药是我栽,天道无私论通财

>> 地不仁、天道无亲、天意无私。”

第104章 金仙童子即道场,自在菩萨出敬亭

>>  心念与定力也有“大小”之别吗?当然有,有人一念能容一片山河且心念不动,有人一念只能容眼前且随即散乱,天生就有所区别。

第109章 阴毒切莫谈大义,忠孝岂可凭诓言

>> “道不可离须臾也!”这句话梅振衣如今有了深刻的体会,大道修行,与人们常理解的上班、上学不一样,不是一种任务也不是一种责任,而是自然而然的一种状态。行走坐卧,皆是省身,凝神静思,常问灵台。

第129章 金仙尚为家中客,公主持盈又何妨

>>  “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动。能行否?

>> 行无名,行清静,行诸善。能行否?”

>> 行无欲,行知止足,行推让。能行否?”

第131章 昔者蝶化庄周梦,孰分振衣与梅溪

>>  所以为“欲”立戒常常是一刀切的禁止规定,不是从根源上解决,而是防微杜渐,直到修行者自己心性境界已足,无需此戒也能约束心性。到了那个地步,所谓的戒也就无所谓了。再比如说色戒,修为到了一定的境界之后,还要依着这一戒的约束才能不受勾牵,本身就是着相。

第136章 缠神三年方回味,钟离再试小纯阳

圣人无常师

>> 以前梅振衣只听说修为突破大成真人之境,才可以正式传法收徒,却不知人间师门典传心法,只到大成真人为止,这也是自古以来约定俗成之规。

>>  在人世间,立派修行往往非常重要,讲究道、法、师、侣、地、财。

>>  修为到大成真人境界之后,修行不再有一定之规,很大程度上在于个人的感悟以及上师针对性的点拨。所以人间传法到大成真人境界为止,不是说往后不传,而是说接下来的修行师父只起一种引导作用,以点化为主。

第141章 仙子不复昆仑命,纯阳九炼已知心

>> 寸犹未尽千仞谈,一尚难守却说三。此世浮心须消转,藏剑回望旧江南。

碧落黄泉觅黄芽,眼前人家笑我家。不见炉火飞雪白,何缘飞来谒丹霞。

丹霞湮灭方见性,九炼纯阳始知心。方寸洞天仙景现,妙法归元在己寻。

第142章 智诜奉诏燃金旨,绿雪未期受山神

前世今生不过如此,故视己犹人。

>> “如此说来,修行人出神入化,不仅要省己身,还要观世间万象。前世种种,其实就是世间众生的经历啊,不同时代、不同世界、不同身份的经历。”梅振衣感慨道。

钟离权眼神一亮:“不错,你这句话,竟说破了‘前世’的含义。”

>>  “九转金丹直指”有九层次第境界,分别是:一阳生、上天梯、元神现、三华聚、药归壶、神气合、化炉鼎、九还转、紫金丹(大成真人)。

第145章 阴神炼形封护法,真人辟谷习餐霞

>> 以抽坎添离炼纯阳,也可抽离添坎炼纯阴,

身不动气定,故静坐以养气;

心不动神定,故求放心以安神。

>> 身不动气定为抽,心不动神定为添。

第146章 功德回望浮津渡,濠水抱残落欢桥

>> 世间行事,依世间法而取,我非欲强求豪夺,只是在想通商富足之道。所谓不受勾牵,有也罢无也罢,皆不受挂碍。若自命清高一味不取,当取、需取、能取亦不取,看似不受‘无’的挂碍,却受‘有’的挂碍,岂非亦是受此念勾牵?”

>> 佛法只能渡人心到彼岸,却治不了未渡之人在世间乱象,此乃世人之过、僧人之过,非佛法之过,譬如此桥。”

第161章 一别杳无音寄问,名花何故落风尘

>> 终究长眠与短眠,丹能续命莫回天。

缠绵忍割三生爱,婉转难忘几载怜。

鸾境重圆知有日,燕钗再合料无缘。

悟来事事都成幻,辛苦人间数百年。

第174章 天国净土皆化转,讥妄合修闭口禅

>> 世间法不过出神入化,天刑还一世业力,轮回之外灵台中开辟。”

第175章 逝水流觞心几曲,婉言春日题秋红

不可轻狂,狭大人,侮圣人之言

>> 凡夫俗子妄谈神仙,怎么胡扯八道都可以,也没人会怪罪。但你不一样,你是修仙之人,也明知自己在和谁说话,开口还是轻狂矫情,与山野狂夫何异?我看你也不用修仙了,天天在家里弄口舌讥笑神仙之流,自命不凡不也是挺逍遥吗?”

第181章 净瓶甘露活枯树,金仙童子拜观音

>> 灵台中造化神用俱足,一念之间,一片山河天地,一体有灵之身,皆能纤毫毕现,就是修行到了地步

第183章 身后尘埃已踏落,仙家动念自寻烦

>> 仙人非无知无欲顽石,非冷血无情僵魂,性情超脱并非无有,一样会动念动怒,行事随仙缘而已。

第185章 入坐月下斑驳影,转眼林间沐晨风

>> 我听闻真人言出则必诺,而既行可不必言。君子不可欺之以方,真人不可欺之以信,通达不仗机巧亦不讳机巧,是为不诳。

第186章 龙空山 、老聃陪坐三清末,牡丹遭贬出洛阳

一无所有到灵台清明,再到道法人一体。

>> “元始”就是“无边玄妙方广世界”,无边无际一无所有,无所谓混沌清明;“灵宝”就是“灵台开辟造化之功”,超脱中混沌直指清明的过程。

将元始与灵宝具体为两个神坛上的造像,与太上老君并列,含义上是道、法、人三位一体,与佛门的佛、法、僧三宝并称有类似的寓意。

第188章 龙空山 、方正峰上谈大梦,忽如脱枷好轻松

我自行我道

>> 你能预料也好,不知所以也罢,并不因此刻意改变你自己的追求,拥护你所向往的,避免你所遗憾的,这就足够了。不是在改变历史,也不是在维护历史,实际上每一个人走过的历程都是在创造自己的历史,不论在哪个年代。

>> “不怨天,不尤人。”

不重复遗憾就是修行的发端

>> 世上有人就喜欢怨天指地,却忘了自己身处天地轮回之中,一身精血与此生所有都来自于天地,自己只欠天地,天地却不欠自己。世间众生皆有遗憾,那么自己的所作所为,就不要重复这些遗憾,这是修行的发端。

从发端到极致,世上有圣人大德,诸如佛陀太上,会点化众生之憾,但却不能代替众生超脱。再往下之,诸如地藏王菩萨,发大宏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但他也只能渡世人了悟,却不能替世人解脱,地狱毕竟未空。

当一个真正的修行人看待历史、现实与未来时,就要有这种心境,这才是修仙之人应有的觉悟。

>> 不论身处何时何地,只论一身之行

第201章 精诚心证四念处,回头路忆奈何桥

>> 所谓四念处指的是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具体的法门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心法的要诀首先在于一个“观”字

第222章 雷神剑 、居必择乡游就士,善假于物莫伤行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

>> 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第223章 雷神剑 、踏转三山神宵步,引剑凭空画雷符

>> 归隐于山林或静室,不见外客,专心做一件事或思索什么问题,不希望被其它的纷扰打乱。其间可能有短期的定坐与灵台推演,其它的时间还是能与人交流的,只是其它人不能主动去打扰他,出关也是自愿,未必就是解决了问题。

第238章 寂寞红尘结仙侣,人间慰语忒多情

长生诀

>>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七七四十九字“长生诀”的妙趣。

第239章 敬亭山仙童试法,左游仙再战清风

>> 矢志不忘,精进之源;执念不消,也是修行之障。

第241章 观自在 、有情无情何牵绊,直言无忌问童心

>> 既不受情之勾牵,亦不受无情之勾牵。

>> 否则金仙求什么忘情,菩萨谈什么慈悲?”

第245章 仙府门前谈异教,请入洞天论神灵

>> 所谓用者为神,诚心专注而已。”

第246章 正行无须淫邪赞,何惧千古有骂名

>>  为愿而实行,字面上很好理解,但从修行的角度不是那么简单。修行人的愿望不是妄想,而就是从立足之处发端,不是你说想当地球元首就去当地球元首。比如你看见别人随地扔垃圾很不爽,那你自己就不要乱扔垃圾,这就叫从立足之处发端。

>>  为愿而实行,在他人看来有时候很傻很吃亏,与自己过不去。但在修士本人看来,这恰恰是“与自己过得去”,要追求的就是这种纯正的心境,通过所行来洗炼。

第263章 强求天下未足事,难证功德圆满时

呵呵

>> “举世入妄反损其行”,这里指的可不是一个修行人普通的妄境,而是指将整个真实的天下世界当作自己的妄念,企图随心念去化转。从古至今有多少伟人,建立了万世传诵的功业,随后却也留下各种洗不去的历史污点与创伤,甚至有人毁坏的远超过他所建立的,与这个因素总有说不清的关联。

第266章 无相空门迎地藏,吕祖江畔笑黄龙

一念见众生

>> 明月笑了:“这就是见知之障,其实众生万相都在此山外。”说着话伸出小手一指山外远处的芜州城。

这句话和这个手势,如醍醐灌顶瞬间点醒了梅振衣,他明白了明月是什么意思。一念之间可曾见生灵之一世?当然是看不见的,一个人在你眼前,你只能看到现在的他,从生到死的一切并非你所能见。但是在仙家眼中所看的却不是这些,世间众生其实都在眼前。

你看不见一个人从生到死吗?世间有生有死时刻都在发生,有人喜有人悲,有人驱利奔忙,有人避害闪躲,有人通达富贵,有人困于苦厄。只要你的神识眼界足够广,一念扫过,这一切都可见。众生无别即为一人,众生之遇即为一世之种种,世事不都在眼前吗?

众生观

>> 佛门修行也有众生观之法,佛陀开慧苦、集、灭、道四圣谛在修行中怎么证?可以从“众生观”中入手修证。

第268章 返照人心即地狱,世界十方无量光

何为菩萨行

>> “观世人如一人,合万念成一念,自然洞明。

>> 世上众生合一,呈千人千面,而一人之行,亦可见多人多面。

梅振衣没有再多看,直接答道:“世间事众生自取,向何处而往便是从何处而来,轮回如此,变迁亦如此。悲悯情怀从何而来,幽冥世界亦从何而来。”

何为无量光?

>> “无量光照尽十方世界,尽十方世界自性光明,尽十方世界在我光明中,尽十方世界无一人不是我。”

第269章 五五化身人皆有,世世修行不虚谈

>>  对于修行人来说,首先要作到的是真妄合一、真如不二,在这个基础上继续修行,历苦海劫见前世种种,灵台是否能安住无恙,就在于对此生之我的明晰?否则在苦海中会堕入轮回,这一劫是过不去的。

前世种种就是世间众生轮回万象,所见是我亦不是我,这一段经历却是此生修行的见知,也是修成阳神变换分身的心境根基。明晰此生之我,在此基础上继续修行,超脱炉鼎之限,变换身外之身。

阳神化身依缘法而修成,剖析一个清晰完整的我,这不是别人仍然是自己,比如梅振衣修成的纯阳化身,就是世间行游有所做为的那个他。

第278章 阿罗诃 、何束菩提寻烦恼,仙境开朗天地宽

>> 你欲随愿而实行,为当为之事,但一人之所为,并非一人之事,必有所牵连,若心念通透,不必有此烦恼心。……

第281章 大器难成多凿炼,世传三十六洞天

>> 只有设身处地才会明白,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世界,每个人都在面对、见证、创造属于自己、也属于他人的历史。

第288章 爱己身贵为天下,何喜获丰收寄寓

企业就是企业家的灵台,善用人才之能量,化转之而成自然。

>> 大天尊、镇元子的修为在我之上,首要不在神通法力,而是灵台推演之妙、化转自然之功。”

清风提到一种“果位”,没有具体名称,而是以“金仙境界的极致”来描述。比如玉皇大天尊开辟天庭,当有金仙依附于此开辟仙界洞府时,会自然延伸一片“新”仙界。东华帝君开辟方圆三千六百里碧桑洞,玉皇大天尊就能在灵台中推演化转,又在外围自然延伸出三千六百里仙界,总方圆达一万零八百里之广,仙灵之气与碧桑洞相类。

形骸末也

>> 草脊茅檐,窗毁柱折,此室陋甚,何喜获丰收寄寓?”

第305章 有幸忘人生苦短,得缘无岁月牵痕

>> 道之经典可流传天下,道之修为却是慎独之行

>> 闻成道之人,观万物皆有所悟,

第310章 窈兮冥兮惟恍惚,恍兮惚兮中有物

>>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太上所言恍惚心境

第311章 主家责问衣何在,可知此心非彼芯

>> 稚子溺水,邻人救之,主家责问衣何在?

第315章 端杯坐听无弦曲,转眼明通造化机

>>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

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

阴阳生返复,普化一声雷。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

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

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第318章 谁知姑射真仙子,把酒醉弹眼前人

>> 缘法无所怨。

一念向善,已改轮回。念念不断,知行合一,则为修行。至于能否超脱轮回,须看缘法。

>> 众生之乱象是众生自取,故此在轮回中不得解脱。谈修行先谈为人,骂祖宗不争气致自己破落,那就自己争气别让子孙再骂,骂世道纷乱,那就自己莫乱于心,如此才不枉轮回中一世。……所谓仙缘,是跳出这轮回,所谓大慈悲,是留缘法指引众生超脱这轮回。”

>> 该论什么就论什么,不必自恃仙家之语,让世人空生讥妄之心。

第321章 甫证如炬通明眼,演印他化自在天

>>  从丹道而论,所谓破妄之道有二,其一是收妄境归真心,其二是化真心合妄境,都可以破了这个修行关口。但第二种破关之法非常危险,也非正道。所谓化真心合妄境,就是把妄境中所见的一切带到世间来,以现实为自己的妄境。

到底是法自然之道,还是实现自己的愿心?所谓天人合一,所行即是所愿,是指二者合一。然则自己愿心的实现,还是要看外界,还是必须遵守道,而愿心修行也是道。同时,独立不改,不为他人愿心而动,惟道是从,不枉不妄。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此对待他人愿心之道也。

>> 所谓“他化自在天”果位,是陷入自己灵台世界,不是法自然之道,而是法自我愿心之道,所见所历一切都要依自我愿心去化转,观世人如肉团,观世间如自我灵台。然而己心之外的世界,并不是他的灵台所开辟创造,这就是魔障的成因。

何为魔性?何为佛性?拘泥自我,拘泥意志,乃至强迫他人服从,就是魔性。众生等观,如世事轮回,而善念不改,就是佛性。

>> 师父借鉴佛门果位来印证,佛陀说众生皆有佛性,我看魔性也在众生心间,否则何来成魔之道?若无灵智,难谈修行,但魔性也在灵智之中。”

然也,自处者,道也。

>> 圣人如太上、佛陀者,所传之法非外求之道,而是劝世人自思——万物纷呈,将往何处?”

看透自己,不再迷惑,择善而行。以己之眼,看透众生,更上境界。

>> 在人间破妄,看透的只是自己,而此时堪破真仙境界的极致,能看透轮回中灵智开启的众生。

第326章 皎皎明空月依旧,漫漫天涯待风还

>> 仙极致除了“法眼通明”之外,还有一种境界就是“觉缘无碍”。

不仅能够看透轮回中灵智开启的众生所欲所求,更进一步,能够在天地山河中,神识所及之处,自然感应到各种痕迹

第329章 游说万乘苦不早,着鞭跨马涉远道

>>  所谓超脱,并不是不能再回来,而是来去自如,否则就不叫“超脱”而叫“放逐”了。

第332章 东游记 、天庭仙界东海边,万倾波涛水连天

>> “形势也是缘法,谁也难独善其身,

第340章 三川北虏乱如麻,休言谈笑静胡沙

>> 江湖术还讲究“尖”与“里”并重呢,文治武功不是靠理想或希望就能凭空实现,需要很现实的官场手段去一步步经营

第348章 天人乱 、佛即非佛何如佛,唯我无我自问我

>> 有形有相则有我,有我方可修,有修则有行,有行方可证,证我方可忘我。不虚言是否超脱,在人世间只证所行是否应当,仙家下界寻业之举,也以此分别。

第362章 多少枯荣相倚盼,何日回山又清风

不染

>> 自从她修行有成之后,从来没有因为乱七八糟的各种闲事乱了自己的心境,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一点都没变过,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难得的“不染”。

第364章 炼仙家各派神器,做天人普照之观

适志而已

>> 人间有言‘有志者事竟成’,此为励志之语,然仙家当知适志之说。太上有言‘强行者有志’,并未说‘事竟成’,乃为愿而实行之语,而非空求之道。

第386章 应有神龙腾云变,一逢春满到人间

有发愿,还要证之于行

>> 菩萨行观人如我、冷眼悲悯,信不信是自己的事,若只见心中所求不知所行的话,菩萨就如那香案前的青烟。”

第387章 仙凡妖异一山尽,人鬼神灵几卷书

>> 我听闻真人言出则必诺,而既行可不必言。君子不可欺之以方,真人不可欺之以信,通达不仗机巧亦不讳机巧,是为不诳。

第389章 月照黄昏青莲子,风扶人间树梢头(结局)

>> 青帝于封天台上断缘自斩,天条得立;应愿在正一三山招集世间修行各派断缘了结,两昆仑安定。缘法本身不可断,此断非彼断,断缘也是了缘。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7-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