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經文,前面說修利,六度是自利,現在還要利他,「無有虛偽諂曲之心」,利他,我要去度眾生,對眾生 完全一片真實的心,不能用「虛偽」,就是虛假的心,來對待眾生。「諂曲之心」,「諂」是諂媚,「曲」是屈曲, 屈曲就是不直,心裡轉個彎。「諂曲之心」,就是對於信眾之中,有錢的信徒行虛偽、諂曲。我們單講出家弟子, 出家弟子開道場,沒有錢,還是不能生活,但是釋迦佛給出家弟子定的規矩,不許做生意買賣,也不許種田種地, 那麼日常生活就沒錢買米買菜,非得有信徒上門不行啊!沒有錢的信徒出不了幾個錢布施,有個有錢的信徒很發 心,對於這個有錢的信徒,就要特別招待,這就是諂曲。你對於他,第一個心不直,心裡轉了彎,而且要諂媚他, 要怎樣招待他?好叫他生歡喜心,完全是一片虛假的,沒有真實之心,變成虛偽之心。「虛偽諂曲之心」,招待那 個有錢信徒,自己得不到利益,那個信徒也得不到利益。你自己本來發心要度眾生,見了這個有錢的眾生,只顧要 招待他,要招待他生歡喜心,要給他泡好茶,要給他拿好的茶點,吃飯要特別煮好菜,儘做這種事情,佛法用不上,完全用世間法。招待半天談的都是應酬話,一句佛法也沒有說,自害害他,最要不得。
再看下面兩句:「和顏愛語,先意承問」,「和顏」,顏面要和悅,說話要說信徒愛聽的話,這叫愛語攝。「先 意承問」,不等信徒來問我們,我們先來問問他,那這樣諂曲啦?這不是諂曲,這是攝受眾生的前方便,因為上一 句不許你用虛偽諂曲之心,不虛偽就是真實,不諂曲就是道心,那麼我要度這個眾生,度眾生先得攝受他們,所以「和顏愛語」,是攝受眾生,「先意承問」,還是攝受眾生,令他跟我接近,為他講佛法。這合起來就是你當個出 家人,你要去度眾生,要記住你的態度,要「不卑不亢」。「不卑」,不要太卑下;「不亢」,不要太高亢。太卑 下,錯誤了,尤其有錢人一來就虛偽諂曲,只怕招待不好,把他當貴賓招待,這錯了,太卑下了。有的初出家人, 聽說出家人有出家人的人格,我們是三寶,不應該招待居士,這就是亢,亢是高慢,高慢起來了,信徒來了愛理不 理,也不給他茶喝,他以為我是出家師父,你應該給我倒茶,我怎麼能給你倒茶呢?太亢了,你不是到信徒家裡, 到信徒家裡信徒給你倒茶喝,信徒到我們寺廟裡來,他不知道你的茶在哪裡,怎麼給你倒茶?太亢了。你去利益他 們,利他,就是利益眾生,現在就說是利益我們的信徒,你把這兩句記著,不要偏了。「無有虛偽諂曲之心」,你 不要太卑下,「和顏愛語,先意承問。」你不要太高亢,不卑不亢,這就正好。
癸二、明修善法
勇猛精進,志願無倦。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恭敬三寶,奉事師長。以大莊嚴具足眾行,令諸眾生功德成就。 住空、無相、無願之法,無作無起,觀法如化。
「勇猛精進,志願無倦。專求清白之法」,這還是自利,「以惠利群生」,這才是利他,行菩薩道修行,怎麼 能夠自利利他?「勇猛精進」就是前面的「不計眾苦」,不要懈怠放逸,要勇猛精進。「志願無倦」,勇猛精進當然會身心疲倦,要依自己的志願,支持著自己的道心,不要生疲倦之想。「專求清白之法」,「清白之法」,就是無染污之法,無染污之法就是我們的真如妙性,我要求證我的真如妙性,真如妙性本來無染,因為起了貪、瞋、癡, 才變成了染污法。我現在要斷除貪、瞋、癡,「專求清白之法」,怎樣斷除貪、瞋、癡呢?先要持戒,精嚴持戒, 重戒不要犯,輕戒也不要犯,自然而然,就身心清白,真如妙理就現前,自利得到了。我是個大乘菩薩,「以惠利 眾生」,我再嘉惠利益一切眾生。
「恭敬三寶,奉事師長。以大莊嚴具足眾行。」這就要一方面修福,一方面修慧,用福慧兩種莊嚴,來莊嚴我 的六度萬行。修福在哪裡修呢?供養三寶:供佛、供法、供僧。這樣你就修了大福。供佛,我們佛弟子都知道,無 論出家、在家弟子,都知道供佛,寺院裡有佛像,家裡有小佛堂,大家都知道供佛,燒香、獻花,就是供佛。供法 呢?你遇到講經的法會,就要來幫忙成就法會,這就是供養法寶。你有力量,造一個講堂,供養法寶;你有力量, 請法師講經,供養法會,沒有大的力量,你來幫忙打掃講堂的地,擺擺桌椅,讓人好好的坐下來聽經,也是供養法 寶。供養僧寶,打齋供眾,這是培大福。「奉事師長」呢?你得親近名師,親近善知識,好得到智慧。供僧裡面就 有師長,要把他分別清楚。供養佛、法、僧的時候,供養僧寶,打齋供眾,你不要起分別心,記得,你把出家人都 當成阿羅漢,把他當成活菩薩,你不許分別哪一個出家人好?哪一個出家人不好?如有分別心,你今天供僧決定沒 有功德,還反而有罪過。供僧的時候,對出家人要起平等心,都把他觀想成阿羅漢、活菩薩,這樣你就修大福。要 親近師長,親近師長先得起分別心,你要抉擇哪一個是懂佛法的名師,我才親近他。你親近的出家人,他自己不明 白佛法,你去親近他,怎麼能得到佛法呢?這個非用分別心,先來抉擇哪一個是名師?我才去親近,所以「奉事師 長」跟「供養三寶」用心不一樣,一個需要分別,一個不去分別。「以大莊嚴具足眾行」,一方面修福,一方面修慧,這兩種大莊嚴,叫做「福慧二嚴」。佛身最莊嚴了,佛身有什麼莊嚴呢?就是由福、慧兩種莊嚴出來的。我們最初發心,就要修福、修慧,修福、修慧用這兩種大莊嚴來莊嚴。「具足眾行」,「眾行」就是前面講的六度,廣 開萬種行門,叫做「眾行」,通通用求福求慧的心來修六度、來修萬行,那就是「以大莊嚴具足眾行」。「令諸眾 生功德成就」,這是利他,你自己修福修慧,你去教化眾生,怎麼教化呢?教化眾生令眾生修福、修慧,結果你自 己得了自利的功德,連眾生的功德都成就了。教眾生修福怎麼修?供養三寶。教眾生修慧,你親近善知識,多精進 用功,這就是利益眾生,「令諸眾生功德成就」。
「住空、無相、無願之法,無作無起,觀法如化。」這句話就是你要明白空理,不許著相,前面講的開示,叫 你修六度,叫你攝化眾生,叫你自利,叫你利他,這都是對的,一著相就錯,修六度不許著相,修四攝法門不許著 相,自利不許著相,利他不許著相。怎樣不許著相呢?你得觀「空、無相、無願」,修三解脫門的法,前面講過一 次,這叫三三昧,也叫三解脫。注意,怎樣消這個文,用最簡單明確的方法,你記得,以後遇到這個名詞就好講。 第一個叫做空,這個空,就是心經「照見五蘊皆空」的「空」,二乘人他照見了我空,他的法不空。大乘菩薩不但 空我,而且空法。二乘人也就是小乘人,他知道「我」這個法是空的,為什麼呢?它是由五蘊:「色、受、想、行、 識」五個法和合起來的一個假我,五個法把它分開,這個「我」沒有本體,沒有自性,把我觀空了,但是這個五蘊法沒有空。觀世音菩薩,他是大乘菩薩,在心經上照見五蘊皆空,不但五蘊和合這個假我空了,連那個無我法的本 體,也是空的,這叫法空。我也空、法也空,還有什麼不空呢?所以一切皆空了,這是第一個空三昧,這叫空解脫。 空三昧,三昧就是定,住這個空定之住,安住不動叫「住」,這個註解把它記著。你們都會念心經,「空」就是「照 見五蘊皆空」的「空」,我也空、法也空。「無相」,就是金剛經上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那個無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四個相都無,叫做「我空」了,我的相沒有了。「無法相」,把法相也空了,「亦無非法相」,把我空那個空,法空那個空,那叫「非法」, 也空了,一切相都沒有了,我的相沒有,法的相沒有,二空的相也沒有,這叫「無相」。「無願」,「願」就是希 求之心,希求五欲之樂,這是凡夫的願,這個要不得,我們初發心,就得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上求下化是菩薩的 本份事情,但是你不許有希求之心,因為本來上無佛道可求,下無眾生可化,眾生是幻化不實,依著金剛經解釋:「所有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你度了無 量無數無邊的眾生,都入了無餘涅槃,而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為什麼?眾生如幻如化,既然下無眾生可度,哪有佛 道可成呢?上無佛道可成,對著九法界眾生,才有個佛嘛!九法界眾生都是如幻如化,佛還不是如幻如化嗎?所以 叫「平等真法界,佛不度眾生。」既然上無佛道可成,下無眾生可度,你還有什麼希求心?希求就是「願」,你還 有什麼願呢?這叫「無願」。
「無作無起,觀法如化。」「無作」,「作」是修作、造作,就是行菩薩道,本來一切都如化,下面一句叫做「觀法如化」,「化」是幻化,幻化不實哪有什麼菩薩道可以「作」呢?「無起」,「起」是生起,你發菩提心, 生起菩提心,既無菩薩道可作,哪有菩提心可以生起呢?為什麼說沒有菩薩道可作,沒有菩提心可以生起呢?因為「觀法如化」,一切法都如幻如化,變戲法變出來的,哪有真實的呢?講到這裡,這是大乘的空觀,叫你觀到「空」, 觀到「無相、無願」,觀到「無作無起」,觀到一切法如幻如化,在這個如幻如化之中,去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你 不要偏到空那一方,偏到「空」那一方,你就落到二乘那一邊;你也不要執著「有」這一邊,執著「有」,你就落 到凡夫這一邊,不執著「有」,也不執著「空」,這才是大乘菩薩的中道。
癸三、明離惡業
遠離麤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習善語,自利利人,人我兼利。
觀到一切皆空,觀到一切法如化,你還得自己好好的練功夫。下面告訴我們一個方法,到哪裡練呢?先練你的 口業,因為你要去度眾生,就得弘法度眾,就是講經說法,講經說法,先把麤語給遠離了,「遠離麤言」,你要講 經說法給眾生聽,先把麤言的話,惡口的話遠離開。「自害害彼,彼此俱害。」為什麼要遠離麤言呢?麤言包括四 種妄語:妄言、綺言、兩舌、惡口都叫麤言。你的口業不清淨,你害自己,同時害對方,這叫彼此都受害,一定要 把麤言遠離。遠離了麤言,你要「修習善語」,要講經說法,誰的話最好?佛的話最好,所以「世間好話佛說盡。」 誰的話也沒有佛的話好,你學佛說法,學佛說法說不好怎麼辦呢?說不好,「修習」,修習學講經。學了再學叫做 習,叫「學而時習之」。你今天講明天講,你講了二十年看看,保證你講得好。「自利利人,人我兼利。」你講經 說法,自己得到利益,同時利益他人,自他同得利。
癸四、重明修善
棄國捐王,絕去財色。自行六波羅蜜,教人令行。
「棄國捐王,絕去財色。」這是法藏比丘發心時候做的事,他本來是個國王,把國家棄掉,把王位也捐棄,捐 是棄,棄也是捐,就是把它捨掉,把國王的位捨去了,還要「絕去財色」,斷絕財色,不貪財也不貪色。我們學法 藏比丘發心,我們不是國王,你家裡財產也要把它捐棄掉,你社會上有什麼地位,也把它捐棄掉。煩惱罪人就是財 色,要把它斷去,把世間的名利去掉了,要「自行六波羅蜜」,所以大乘佛法不難學,你找不到綱要,說來說去就 是叫你行六度,行圓滿,到彼岸了,這叫做「波羅蜜」。你自己自利,你教化眾生什麼?「教人令行」,教化眾生還是六度波羅蜜,你自己自利,同時利益他人。
壬二、總以結之
無央數劫,積功累德。
「無央數劫」,還要發長遠心,不是我今生做就好了,我要生生世世的做,無量數劫的做,「積功累德」,這 個功德就成就了。
庚二、彰報殊勝
隨其生處,在意所欲,無量寶藏,自然發應。教化安立無數眾生,住於無上正真之道。或為長者、居士、豪姓、尊 貴;或為剎利、國君、轉輪聖帝;或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常以四事,供養恭敬一切諸佛。如是功德,不可稱說。 口氣香潔,如優鉢羅華。身諸毛孔,出栴檀香,其香普熏無量世界。容色端正,相好殊妙。其手常出無盡之寶,衣 服飲食、珍妙華香、繒蓋幢旛,莊嚴之具。如是等事,超諸天人。於一切法,而得自在。
「隨其生處,在意所欲,無量寶藏,自然發應。」你到了第二生、第三生怎麼樣?你的福報大,「隨其生處」, 你生到哪一國,生到哪一個世界,「在意所欲」,這個「在」字依著註解來講,就是任意,實際上古時抄寫,就是「任」字,抄寫錯了,現在作任意講,任你的心意。「所欲」,想到。「無量寶藏」,自然你走到哪裡,寶藏跟著 你到哪裡,你走到哪裡就會發財。哪來這麼多的財寶呢?是你積功累德的福報所感,這就從前面:「少欲知足」那 個地方「積功累德」來的,最初沒有財寶跟著你走,你受了貧苦艱難,你少欲知足,不怕眾苦,這樣修行下來,還 一方面修福,一方面修慧,你的福報大了,來生來世你走到哪裡,錢財跟你到哪裡。「教化安立無數眾生,住於無 上正真之道。」你教化眾生都得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最初發心教化眾生,「唉呀!教化了半天,教他皈依三寶,還不肯發心呢?」你教化久了,積功累德,你的功德成熟的時候,教化眾生很容易,而且都給他種成佛的善根,都容易「安住於無上正真之道」。
「或為長者、居士、豪姓、尊貴。」你累生累世再受生轉生,或者你轉一個長者;或者轉一個居士;或者轉成 一個豪姓的尊者。「豪姓」是大姓,大富大貴的人家。「或為剎利、國君」,國君就是國王,國王的親戚叫做「剎 利」之族,剎利之族,就是貴族。或者為「轉輪聖帝」,又叫做轉輪聖王,這是人間最有福報的人。「或為六欲天 主」,三界中欲界有六重天,或為欲界六天之主,「乃至梵王」,「梵王」,即色界初禪天的大梵天王。「常以四 事,供養恭敬一切諸佛。」無論你在人間大富大貴,當國君、當轉輪聖王,都要供養三寶,常以四事供養。四事就 是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四種事,供養一切諸佛。「如是功德,不可稱說。」供養佛多了,供養的時間長了,究 竟有多少功德?就稱說不來了。
「口氣香潔,如優鉢羅華。」這是身體上一個特別的果報,口的氣味是香的,像「優鉢羅華」那麼香,為什麼 得這麼好的果報呢?他常常說善語,講經說法。「身諸毛孔,出栴檀香」,身上毛孔都放香氣,栴檀香的味,香氣 還「普熏無量世界」,怎樣身上出了香氣?他守著清白之道,自然有這個香氣。「容色端正,相好殊妙。」相貌容 色很端正,相好而且很殊妙。「其手常出無盡之寶,衣服、飲食、珍妙華香,繒蓋幢旛,莊嚴之具。」還有個特別 好的果報,就是手裡出寶貝,其手常出無盡之寶,衣服也從手裡出,飲食也從手裡出,珍妙的香、華也是從手裡出 來。還有「繒蓋幢旛」,「蓋」是寶蓋,「繒」就是絲織品做的綢緞,用綢緞做的寶蓋幢旛,這些莊嚴之具,「如 是等事,超諸天人。」比天上的供具還要好,「於一切法得自在」,要是手裡出無盡之寶,都是八地以上的菩薩, 到了八地以上的菩薩,他隨心所欲。他要是供養佛,想要華,一伸手華出來;想要香,一伸手虛空中可以拿供品。按福報上說,是由他過去當凡夫發心供養三寶培福,培到來生來世福報大了,走到哪裡財寶跟著他走,隨處發現,還不只在手裡發現,或者在地上發現,總是身外發現的。再進一步,福報大了,手裡面可以出這些財寶。講到這個 菩薩的境界就不可思議了,在我們凡夫份上說,我們當一個佛弟子,我們懂得供養三寶,那麼我們當一個出家弟子 受在家信徒的供養,這個錢財用到哪裡呢?用到三寶門中。信徒供養我們,因為我們是出家人他才供養,他供養僧, 這物品從三寶中來,我把它用出去了,物品從三寶門中去,要把它用到佛、法、僧的地方。這就是我手裡出的供養 三寶的東西,這個錢財是由我的手進來,我又供養三寶,從我手裡出去,這就等於我手裡出的供養金。我們是凡夫, 只好這樣比方,那麼你生生世世積功累德,修到八地菩薩的時候,就可以拿供養品,那就妙而不可思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