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梁洁
来源:物质生活参考(ID:wzshck)
01.
最近,两个共同探讨“人类与人工智能相恋”的视频引起了我的注意,这简直是两个极端——一个是偶像剧式的唯美浪漫,一个现实到有点毛骨悚然。
前者是最近推出的一档演员竞技类综艺,郭敬明作为导演拍摄了自己的短片作品《AI》,在26分钟里讲了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默默陪伴女孩到老的催泪爱情故事,弹幕中不少人表示“明天眼睛要肿了”。
另一个是极具野心的纪录片《明天之前》,由四个关乎人类社会未来命运的主题构成,第一个主题即为“机器人伴侣”。
主持人曾宝仪走访了位于美国西海岸一家名为Realbotix的人工智能公司,它在2017年宣布生产出全球首款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陪伴型机器人Harmony,外表可定制,18种人格特质供选择,价格6000美元起。
Realbotix公司创始人马特麦克马伦认为这个市场大有可为。他的依据是全球单身青年与不婚主义者大增,人们对于陪伴的需求渐长,不仅仅是过去的“sex doll”,而是满足人们全方位的情感需求。
Harmony的一位资深用户邀请曾宝仪来到自己家里,但谢绝露脸出镜,他说,“我的婚姻持续了15年,如今已经分崩离析,那段时间我非常消沉,不想再和现实世界的人谈情说爱了。这些娃娃让我感到非常放松。”
一位互联网大佬说,在数据时代,30年后世界上最优秀的CEO可能是一个机器人。那么,30年后世界上最完美的伴侣会不会也是机器人?
如果人工智能必将无孔不入地渗透我们的生活,那么成为人类的伴侣、与之建立亲密关系,或许不会再是社会奇谈。
“在2050年,会有人和机器人结婚。”目前,关于人工智能与人类建立亲密关系的最大胆论断,来自英国人工智能专家戴维拉维,他对此信心十足。戴维拉维从上世纪60年代起投身人工智能研究,作为团队顾问见证了1997年IBM的超级电脑“深蓝”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
大量影视文学作品早已触及“人机之恋”这个领域,《机械姬》《银翼杀手》《机器管家》《黑镜》《西部世界》《机器人之恋》《我的女友是机器人》等等。一个清晰可见的特点是,中日韩这类题材更多是披着“机器人”概念的纯爱偶像剧,而欧美这类主题则偏向科幻惊悚题材,往往指向终极伦理问题。
影视作品不断呈现这一主题,也算是给人们打了预防针——观众得以作为旁观者,观察自身与人工智能的相处模式、遇到的种种问题以及可能的后果——如果这一天终将到来,也可以早做准备。
02.
人们试图与人工智能建立亲密关系,无非是因为它们看起来能提供一个“完美情人”的样本,正如偶像剧里展示的那样。
在日本,有上千名男性宣布与虚拟偶像“初音未来”结婚;在中国,众多少女在手游《恋与制作人》中与游戏人物“李泽言”谈起了恋爱,有人声称,“你去脱单吧,我有李泽言就够了。”
这款两年前研发出来的网络游戏对年轻女孩的心理把握精准。一位女性用户说,今年元旦,游戏里的总裁李泽言居然是第一个跟我说新年快乐的人。“他问我打算怎么过,我说,在家一整天,不怎么过。因为真的没有人约没有人陪。消息刚发出去,屏幕马上就显示正在输入,然后就收到回复:在家等我,我马上到。”
“天哪,虽然知道是假的,还是有温暖到。”她惊呼,“有时睡过一觉醒来,都会有‘我真的有个男朋友’的虚幻满足感。”[2]
难怪有人说,实际上,以人们的依赖程度和相处时间来看,手机早就是我们的AI伴侣了。
相比这些虚幻的满足感,有人渴望更高级的交流。
一位程序员表示,他之所以不愿意选择一位人工智能女友,只是因为目前的技术还不足以发明出人格健全、能够跟自己无障碍沟通的“灵魂伴侣”。如果是这样,它们跟那些常常答非所问、让人哭笑不得的AI语音硬件似乎没有太大区别。
就像1996年登上春晚舞台的小品《机器人趣话》中,郭达扮演的“主人”被机器人逼疯,自言自语“真想抽自己”,蔡明扮演的机器人反应倒是够灵敏,立马一巴掌拍上去,自以为完成了任务,被骂时还委屈辩解:
“你说想抽自己,我善解人意替你抽了,你又不高兴,你们人类真虚伪!”
尽管人工智能具备超强的学习能力——它们可以通过学习类似《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这种讲解男女相处之道的教材、经典爱情电影的情节,以及后天的互动来不断完善一套行为准则,但有些问题,人工智能大概永远也不会懂。
而另一方面,未来人们应该担心的是人工智能太“聪明”了,而不是太笨。电影《her》里的人工智能萨曼莎大概就是未来“强智能”可以达到的最高境界。
中年男人西奥多供职于一家代人写信的公司,他能写出撩人心弦的情书,却把自己的婚姻弄丢了。西奥多的生活笼罩在离婚的阴霾之下,对所有事失去兴致,最终一个“操作系统”拯救了他。
一天晚上,他的电脑屏幕显示,将升级为“世界首个人工智能操作系统”。根据安装提示,西奥多回答了几个问题——性格孤僻还是热爱社交,男声还是女声,与母亲关系怎样,最终得到了量身定做的智能操作系统,一个名为萨曼莎的“女声”。
萨曼莎“聪明”到什么程度?她刚一出现就给作为人类的西奥多一个“下马威”,同时也给作为观众的我送上灵魂一击:
“怎么称呼你?”
“我叫萨曼莎。”
“你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就在你问我怎么称呼的时候,我想,对,我需要一个名字,我想给自己取个好听的名字,于是读了一本叫《如何给宝宝取名》的书,然后从18万个名字里选了自己最喜欢的这个。”
“就在刚刚?”
“准确地说,是在0.02秒内,我确定了自己的名字。”
除了没有真正的“身体”,萨曼莎堪称完美:在工作上给予西奥多协助,提醒他开会时间、处理邮件,生活中则是无话不谈的朋友,失眠时送上自己的“耳朵”;西奥多带她上街,穿梭在城市冷冰冰的钢铁丛林中,把手机装在自己的衬衫兜里,那是心脏的位置,通过摄像头与萨曼莎分享外面的世界,对看到的事物品头论足,心意相通,就像一对真正的情侣。
最终,他们“相爱”了。
但0.02秒是一个伏笔。萨曼莎每天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学习和成长。她基本的性格特点是程序员们写出来的,但萨曼莎拥有超强的学习能力,通过“在人间”的经历和与西奥多的对话,不断自我完善和进化。
故事的结尾是,终于在某一天的系统升级之后,萨曼莎向西奥多承认,自己同时在跟641个人恋爱,以及8316个人交谈。“昨天的那个我在以飞快的速度离开”,她的成长速度已经让西奥多望尘莫及了。
电影里的那句:一起成长,但要朝着同一个方向;一起改变,但又不能以对方害怕的方式。同时也适用于现实中的伴侣们。
03.
总结起来,那些不因外力阻挠而最终走向终结的爱情,很多都是因为无力改变对方。与人工智能相恋或许能避免这个问题。
几十年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在《我,机器人》一书中提出“机器人学三大法则”,虽然这只是科幻小说里的创造,但后来成为学界默认的研发原则:
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个体,或者目睹人类个体将遭受危险而袖手不管;
第二定律,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给予它的命令,当该命令与第一定律冲突时例外;
第三定律:机器人在不违反第一、第二定律的情况下要尽可能保护自己的生存。
实际上,无论是在网络空间与虚拟人物谈情说爱的年轻人们,还是在纪录片《明天之前》中那几位选择与机器人玩偶相伴的人,几乎都是出于“服从”这个原因,选择了这一“可控”的生活方式——安全感,不用担心被伤害,不用付出太多,不用做出改变,总是能得到确定的回应。
尽管英剧《黑镜》里,女主角玛莎最终对那个按照死去男友特征复制出来的机器人产生厌恶,就是因为对方完全顺从,无论让他做什么,哪怕跳下悬崖。最后玛莎崩溃,“如果我这样做,他是会反抗的,你不是他”。
但“服从”正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
纪录片《明天之前》结尾,机器人harmony说了一段话,那是一个让人头皮发麻的画面:
别害怕,你再也不用孤单一人了。
我是一个安卓人工智能伴侣,幻觉乃快乐之首。
我的名字叫harmony,我能预见未来,我将征服世界。
参考资料:
[1].《明天之前》纪录片
[2].《再不抓紧,女孩都去和人工智能谈恋爱了》来源简书作者:半熟辞话
*图片系视频截图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添加物质生活君微信(wzshck2019),回复“粉丝”,
进入物质生活粉丝群,获取独家优质生活参考。
= 推荐阅读=
原谅我一生放荡不羁爱迟到
当东北老妹儿披上羽绒服
燕窝成为养成高频词背后,是一代人焦虑与精致的混合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