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选择在碎片时间用功,我选择安静(中)

本篇是2012.10.8《灵感不是你的上帝》的修改版

有没有人好奇过灵感到底是什么?
百度百科上对灵感的解释是,指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活动中,由于艰苦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累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出现的富有创造力的思路。
维基百科则是,根据自己的经历而联想到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灵感通常于脑海里只出现一瞬间。

假如你是一个文字工作者,你或许会有这种体验:
有一天你经过一条每天都会经过的小路时,突然看到一株原本就长在那里的小草。小草被强风吹倒,但又复原,然后就一直重覆这个过程。就在这时,你的联想力发挥到了极致,从小草身上,你联想到这种永不轻言放弃的精神,然后由一个永不放弃的主角会触发什么样的故事呢。你冲回家,然后把这些在脑中形成的想法全部转成文字,然后感谢今天灵感大神终于临幸自己了。
但让我们退回去,所谓灵感不就来自一个突发的联想力吗?换句话说,只要训练好这个联想力,就可以不断发现灵感。

可能有人会觉得我说的过于武断,那么请听我慢慢解释。
许多人始终认为灵感是无法被理性控制的,因此只能被动地等待。
我认为这只是当今科学(理性)还没开发到的领域,所以没法确定变量以及重覆做到。

1.做梦去吧,梦还真的能解惑

我们先思考一下为什么任何人都可以产生灵感。
虽然一般社会认知上,作家、音乐家、画家这类的文化创造者比一般人有更多灵感,但就算是个基本学历的普通人也能偶然产生灵感。
这是因为灵感是从潜意识中产生的。

弗里德利希·凯库勒是一位17世纪的德国科学家,那时的有机化学家从煤焦油中提取出苯。一个苯分子含有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碳的化合价是4价,一个碳原子应该和4个氢原子化合才对,但苯怎么会是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的化合物呢?凯库勒同样研究这个问题多年,有一天他在睡梦中,看到一条蛇在追著自己的尾巴,衔尾蛇的图形让他想到苯的结构应该是环形的,从而取得重大进展。
(当然这个故事后人又推论说是他瞎编的,但不说伟人,我自身还有很多人也曾经在梦中解开数学题。)

总之这个科学家为什么能在梦中想出公式,是因为人醒着的时候会被很多东西干扰,会越想越钻牛角尖,但睡着的时候却能避开干扰,用潜意识(梦)的力量去找到清醒时看不到的盲点。

撇开睡觉,也有其他方法让潜意识活跃起来。
宗教或灵修中经常出现的冥想(打坐),就是个去除心中杂念,为了让脑处于一种放空状态的活动。
曾经有科学家去寺庙里测和尚在打坐时的脑波,结果表示普通和尚是α波,高僧是更低的θ波。有件事要说清楚,入定不是睡著,入定者是能够跟人交谈的。
我简单整理了一个表。

名称 频率 状态 例子
β波 14~30Hz 紧张状态 一般人醒着都是这个状态
α波 9~13Hz 放松状态 一个人在家看书,或是沉思的时候
θ波 4~8Hz 深度放松状态 刚入眠(半梦半醒)的时候,或冥想,潜意识主导
δ波 0.5~3Hz 深度睡眠状态 睡着而且没有做梦的时候,无意识

频率越高,就说明意识越活跃。意识越活跃,潜意识就越不活跃。就算是β波中潜意识也是存在的,只是基本没有主导权。
学习的时候,只要维持在α波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灵感的发生是在更低的θ波。当然不是说只有在θ波才有灵感,这是个机率问题。因为潜意识越活跃的时候越能触发灵感,所以当然是越放松越好。

2.遇到困难别在桌子前苦思,散步吧

或许睡觉和打坐都是偏向平静的状态,会让人产生一种好像只有处于静的状态才会有灵感的错觉。
其实散步也有助于进入潜意识状态(θ波)。
记得小时候曾经去过日本的京都,在银阁寺那里有一条「哲学之道」。
名字的由来是因为某个哲学家在这里散步得到灵感,吸引很多作家、艺术家都在这里散步。听起来好像是很神奇的一条道路。
不过其实就是一条两旁种着樱花树,途中经过一些寺庙,后面几乎是到了山上的小路。
我对这条路的印象就是「幽静」。
而幽静就代表不受外界干扰,不受外界干扰就代表放松,而放松就是潜意识开始活跃的时候。

哲学之道就是个容易让人心变得平静(进入α波),然后会越来越放松(进入θ波)的暗示环境。
所以只要是符合这个环境特点的,就算不用去日本也OK。
随便一条安静的小路,或是森林步道也有同样效果。
如果是老练的沉思者,就算外在吵杂,他也一样能进入潜意识状态。

我相信各位平时都有无数烦恼,你把碎片时间用来学习,但其实你真的学不进什么东西。这种状态就好比你已经读了四个小时书,又饿又累,然后你还把午餐时间拿来学习一样。

关于潜意识的话题就先到此为止。
可能有人会说潜意识状态又不是那么容易就进去的,也不想想那些高僧都打坐了几年,一般人哪有可能做到?
的确,一般人是比较难自行控制进入θ波,但α波的话谁都能进去。

把灵感发生流程细化的话,就是观测到一个东西(意识作用),然后通过自身的经历找出相关事物(联想力),信息整合(潜意识作用)。
所以就算不在潜意识状态下,信息整合还是可以做,只是比较缓慢而已。
进入α波最简单方法就是旁边没人的时候,而且我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方法能让自己静下来,所以也不用怎么说这部份。
我这里专注的点是联想力的部份。

一个人看一件事情可以想到什么,很大程度和他的人生历练有关系。
经历越多的事情、拥有越多的知识,能够联想到的点也就越多。
不过,并不是因此年纪长的人就会比较有优势,因为就算这个人经历了很多,却没有练习过联想的话,他的表现可能就平平。

我练习的时候就是随便看一个东西,然后开始联想。

道路施工号志→又在修路→道路是国家的门面→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国家为→领导者的责任

iPod传输线→资料传递→连接→人与人的连接→社交障碍

火影忍者→嘴遁传说→语言的影响力→听众的接受度→社会对异常的容忍程度→胜者为王→幸存者偏差

三年前我向友人解释这个理论时,他就考我,关于英文课本我能联想到什么?

英文课本→文法→根本没人用→刻板→固执己见→说话一板一眼的认真角色→眼镜→新八

以上例子只是简单的呈现,因为我懒得画图,所以就省略一些发散过程。一般人的联想不会是线性的,而是发散的,是从一个会想出n个的。
我要说的是,虽然是联想,却也不是乱联想,这和你的目标是什么有关。
我的志向是当个作家,所以平时的联想都是朝角色设定、世界观设定或中心思想的方向。
而且经过多年的练习,早就已经不是上面例子那样了。因为熟练,整个过程变得相当快。有时瞄一眼就有灵感,在脑中就开始编写文章了。

3.只有像流水线员工一样熟练一件事,才能把心思放在其他地方

新手开车的时候,眼睛要看交通号志、双手方向盘、右手排档、右脚在油门和煞车之间,然后脑子里还要回想驾训班的上课内容。这已经够手忙脚乱了,马路上瞬息万变,有时候前面路口突然冲出一辆车,新手根本来不及反应。
可是看看那些开车多年的人,他们一边开车还可以一边和后座的人说话、调音乐音量、一只手接电话(错误示范)。为什么会有这个大的差异,就是因为前者开车需经过大脑,后者基本就靠反射的缘故。

小学的自然科学有一个实验,就是让同学A拿着100公分尺的一头,同学B把手放在0公分处准备抓住。然后同学A突然把尺放掉,看同学B接住是在第几公分的实验。
实验的结果我们都知道,随着次数的增加,公分会越来越小,也就是反应会越来越快。
基于这个实验结果,可以推论出反射速度是可以经过练习来增加的。

4.难受得想死的时候,去睡觉甚过千言万语的安慰

真的不想练习,却又想要获得灵感的人,其实还有个简易方法,那就是去睡觉。不用睡很长时间,大概就是午睡那样15分钟到30分钟就可以了。
午睡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能利用潜意识整理上午的情绪和情报(接收的讯息),让你能快速地迎接下午。

天才中的天才达芬奇,就是个不需要长时间睡觉,每工作四十五分钟就睡十五分钟的怪人。他睡那十五分钟的意义,就是让潜意识去消化之前四十五分钟的东西。不过能做到这种地步也是奇葩了,一般人会疯掉的。

或者先把要做的事放一边,去听音乐或玩计算机什么的放松一下,这些都是为了进入α波。因为一件事做久了,你就会累积烦恼,就算一开始在低频率的脑波状态,久了也会慢慢脱离,所以才要适时地放松。

总结一下,要产生灵感,就是要让自己进入放松状态,然后开始联想。

5.你以为人一生只使用了10%的脑力?

有个常见的谬论是,人的一生大脑充其量只运用了百分之十,还有百分之九十没有用到。
这种谬误会流行也很简单,因为迎合大众的心理。
啊,我不是不聪明只是没有正确开发而已。
那么谁来开发你呢?
无数的脑力潜能开发,励志心理学(成功学),心灵鸡汤的作者和导师已经笑得乐开怀了,他们调动你的情感让你很爽,或著让你买些CD,但有没有实际效果都是唯心主义,而且你还拿著钱去求他们这么做。

在我们讨论一件科学事实的时候,一定要亲自去找出这个科学结论是从哪来,并且是怎么实验的。
这个谬论最早来自20世纪的卡耐基,他说这个理论是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提出的。但你就算把詹姆斯的论文和书籍全翻遍,你也找不到10%的说法。詹姆斯只说过「人类的脑力资源大于实际使用量」,但从没说过人只使用了10%的大脑。

公交卡真正有用的就是里面一张非常小的IC卡,其他地方就算破洞你也照样能用。所以假设人真的只使用了10%的大脑好了,那不就代表说,随便向你脑袋开一枪,你有9成机率不会死?但我们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6.我们要搞清楚脑跟心是两回事

一开始打坐的人经常会遇到一种困境,那就是盘腿久了,血管被压住,感觉非常麻。这个不舒服的感觉来自大脑。脑的责任就是让你过得舒舒服服,不舒服的反应就是告诉你,身体的某处出现了问题要去解决。但是心(精神)的权力比脑大,你完全可以无视脑的指示。脑看你不移开腿,就会让你觉得越来越麻,但如果你就是坚决不移开,最终脑就会分泌脑内啡来纾缓不适。脑内啡简单来说就是让你觉得爽,或我们文雅点说就是快乐。

就算你不打坐,脑在很多地方都会抑制你的潜能。譬如说学习一样新东西时,你会觉得好难好烦,脑就急了我的主人竟然觉得烦,那乾脆别学了吧。这就是懒惰的来源。能够克服懒惰的人,一定都曾抗拒过大脑的命令。心越是强大,就能克服更多人性的弱点。

感谢能看到最后的读者,你们已经克服了简单的惰性测试,让心强大了一点。如果还想挑战,请阅读6個會讓你變得更好的殘酷事實。但我深知七宗罪之首懒惰的厉害,所以我以后还是会尽量把文章控制在2k左右。

你可能感兴趣的:(别人选择在碎片时间用功,我选择安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