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式唠嗑体2019-38
你上学的时候逃过课吗?有没有哪门在上学时,觉得异常无聊就想混个学分现在发现当初太蠢的课?
我有。
简单列几门,你就知道在大学里无视了多少宝库。
植物学
土壤学
营养学
地震学
生态学
食用菌
统计学
农业气象学
……
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有一天会对对生、互生、轮生,总状花序、舌状花序、唇形花絮之类的如此怀念。不知道有一天在孩子指着地上的野花时,恨不能张口就告诉他这是诸葛菜、地黄、苦麦菜还是别的。
也未曾想过,那些玄武岩、花岗岩,红土、黑土也可以是如此有趣的东西。
带娃出门溜达,看到天上的云彩,不止能和他一起想象,也能跟他娓娓道来那是火烧云、积雨云还是卷层云,以及,背后的天气征兆。搞得现在还得跟娃一起,买本《云彩收集者手册》,重新学习。
更不用说,拿生态学的理论来分析商业、竞争和系统。
……
假如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的话,我一定拉着老师说:“老师别走,我还有问题。”
如果我们知道这些“无用”的知识,可以用来装x,提升自己对不同体系的认知,会不会还在学习的时候打酱油?
很多课程,不是它没用或者老师讲得不好,而是我们自己没有给这些东西设想一个使用的情境。
有一次跟一个学物理的朋友请教,问他我对于用“物理学第一性原理”来做人生目标的拆解和定位的具体想法是否可行。
他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也纠正了我对于第一性原理理解偏颇的地方,最后,说自己没有想过它还可以这么用。
——我们的提问和思考,是能够帮助自己和老师彼此进步的。
此刻回顾,我以为最有效的学习,莫过于情境式学习。
就是为所学的东西设想一个使用场景,或者,在现有场景下,看看已经学到的什么东西可以派上用场。
比如说,我大学的时候跟一个爱好摄影的师兄学过一段时间的摄影。虽然如今咱有美图神器,巴特,那些理论、构图、光影,不仅能用于摄影,还有其他的艺术欣赏等方方面面呀。
再比如说,学化学学到崩溃,然而,如果有一天女票吵吵太胖了要减肥,却还各种饮料垃圾食品不离嘴,是不是可以拿着包装上的成分表,告诉她上面xxx是防腐剂,xxx是色素、增稠剂?然后,回家按照营养课上学来的知识,做份简单易做、美味营养、色香味俱全的健康餐。
那么,怎么才能做好情境式学习?
情境式学习
很多人,包括我,号称每年读上百本书,但真正问都看了什么书,对自己造成了多大的改变,倒也未必。
反思我自己,知道了很多道理,却没有过好一生的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没有使用。
互联网技术大牛曹大在《你凭什么做好互联网》一书和他的公众号“caoz的梦呓”中,分享过类似的方法。
“如果你有心往互联网技术或者产品运营领域发展,平时上网站下app的时候,多思考,人家用了什么技术,自己学到的东西在里面能做什么。
有时间的时候试着做一个app或者网站,用开源软件也行,做好了发布出去,效果好不好不说,先把整个开发、发布的流程搞清楚,然后体会一下问题和困境在哪里。”
在使用中,让自己成长。
关注曹大的公众号和看他的书,源自我对于跨界的人特别感兴趣。而曹大在他公众号的一篇文章《专心做业务,别想不开搞研发》中,说:
“我常说我是经济适用架构师,互联网找比我厉害的架构师多的是,但我不客气的说一句,创业团队找比我更抠门的架构师,基本没有!”
我不知道你从这段话里看到了什么关键词,我看到的,是架构师、成本、创业团队。
以成本结合创业团队为例。
如果你生命中有过想要创业为自己打工的想法,那么,你思考过的,出了产品、客户、市场、盈利等等这些,还想过什么?
只是以一个打工者的角度出发,我们想的也许只是,“公司怎么年底不发年终奖?福利太差,有机会跳到别的地方……”
而以持股思维的老板角度考虑呢?
水电工位全是钱,还有五险一金;上星期招过来的这人能力跟需求有落差,怎么培养和引导才能跟上项目的步伐?年底了应收帐款没有收回来现金流要断,怎么保证工资发得出去?客户抱怨服务不好,员工没有积极性,该怎么调动大家的内驱力齐心协力把公司搞好?
……
这种情况下学习,立马可用、有没有效果立马显现,即时反馈的效果贼好。
打工思维和持股思维没事切换一下模式,我保证,你的换位思考能力绝对超过平均水平。更不消说,在这个过程中,对于问题和解决方案的思考,促使我们不断地去保持学习和精进。
高效的初学者:分享中野蛮生长
至于另一个关键词“架构师”,英文,叫architect。搜一下你就知道,这绝对是一个锻炼人综合能力的职业。
抽象思考
战略规划
细节把控
作好取舍
团队协作
故障排除
随便拎出来一项,都需要深入和终身学习。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是基本的职业素养。
假如你居然还能够在此基础上,想办法把成本最小化,同时实现价值的最大化,那只要老板不傻,你绝对会是单位里的香饽饽。
稻盛和夫说,“如果利润等于销售额减去成本的话,只要将销售最大,成本最小就好了。”
利润=销售额-成本
很简单,对不对?
里面可以做的动作,何其多?你能为公司想出来让这个减式数值“利润”最大的可行性操作,又有多少?
不断帮助公司实现战略性目标,我们的价格也会越来越高。
英特尔架构师、在芯片架构方面成就无人能敌的Jim Keller,加入英特尔后接受外媒采访时提到:
“战略上,如何确定你需要什么、何时需要,首先是方法论的问题,然后才是解决什么问题。
我试图去关注很多事情,我看到很多领域的专家了解的比我多得多。
我有足够长的职业生涯和很多机会,在许多领域是一名专家,让我能够与很多不同层面的人一起解决问题。”
这些,对于个人的职业规划,同样有效。自己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就有更多跟高手过招和请教的机会。这些从高手身上学来的东西,同样能反哺到我们自身。
同时,这些人,非常非常擅于分享。
他们不吝跟普通人分享自己的见解、新知、走过的坑、得来的经验。
分享多了,你也会不断地意识到对自己而言重要的东西,渐渐搭建属于自己的系统,从而突破拐点,实现野蛮生长。
虽然跟昨天想写的有一定的差距,不过,重写相当于又过了一遍,挺好哒,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