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犯
中西方神话各有一个永远从事无效劳动的苦逼NPC:在古希腊,西绪福斯(Sisyphus)需要推一块巨石上山顶,但巨石总会滚落;中国的吴刚被罚砍倒拥有自动愈合能力的桂树。两人困在永恒而荒诞的劳顿里,周而复始,无休无止。
今「吴刚伐桂」可查最早出处,正是《酉阳杂俎·天咫卷》。原文只两句话:
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月上有桂树,高五百丈。桂树下,一人运斤斫砍,时刻不停。但他每砍一斧,树上创口随之愈合——砍得越快,创口愈合的也越快,于是他永远无法将那斧痕加深分毫。
这是怎样的绝望。
作为《酉阳杂俎》诸多传说中流传最广的一则,「吴刚伐桂」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却能家喻户晓千年之久,让人铭记的,多半还是荒谬和绝望。
至于吴刚为何会遭受这样永无休止的折磨,《酉阳杂俎》语焉不详,只说他“学仙有过”,修仙时犯了过错。同时提到吴刚籍贯西河,也就是今山西汾阳,可见吴刚只是一介修仙未果的凡人。
原文有「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一句。《酉阳杂俎》并不是吴刚伐桂真正的源流,至少段郎之前,尚有部“异书”记载此事,但这部异书名目、作者已无从考证。
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
上面这段取自《山海经·海内经》,说的是一个叫吴权的人,妻子同炎帝之孙伯陵私通,并诞下三子。
这件事原本和吴刚伐桂风马牛不相及,但后世有人附会,把吴权吴刚合成一人。恰好吴权的故事没有交代结尾,吴刚伐桂则少了起因,两相榫合,正是一个完整故事。如此燕驾越毂,居然也有模有样:
吴刚离家修仙,多年不归,妻子移情别恋,同一个叫伯陵的住在了一起,还有了三个孩子。这天,学仙小成的吴刚兴冲冲返回家乡,乡音渐浓,久违了的乡土气让他倍感温馨。他朝思暮想的爱妻是不是别来无恙?待他走得近了,却瞧见一幕无论如何都不曾想象到的光景——妻子变节,情敌夺爱,他们新组成的一家五口其乐融融。那一刻,吴刚如坠冰窟,恍然不知身在何处,天地间突然没了容身之地。盛怒之下,他杀了夺他妻子的伯陵。伯陵身世极其显赫,原来竟是华夏始祖炎帝嫡孙。得罪人皇,吴刚为仙界所不容,幽囚于月,罚砍不死神树,至死方休。
后人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毕竟尚有心可悔。吴刚心已齑粉,月囹也好,砍树也好,命运弄人,已然毁了他的灵魂,难道还在乎这具空荡荡的肉身?
其实,能口耳相传、广泛流传的故事就是「传说」。传说原本就不存在什么“正统”,没有所谓的正规版本。传说故事也一直在演变和进化,只要为人接纳,为人继续讲述,就值得传扬。所以本文在吴刚伐桂原始版之外,又骈列了《山海经》+《酉阳杂俎》这则被后世广泛接受的拼接版本。
盗窃犯
除吴刚外,月上还有头蟾蜍。月亮也叫「蟾宫」,旧赞举子高中夺魁,常说「蟾宫折桂」,以蟾蜍为月亮代称,可见这头蟾蜍名声响亮,因为它大有来头,按照最早的说法,这蟾蜍其实就是……嫦娥。
1993年出土于湖北江陵王家台的秦简《归藏》,有今可查最早的嫦娥奔月故事:“昔者恒我(姮娥)窃毋死之药于西王母,服之以(奔)月……恒我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蠩。”嫦娥偷了西王母的不死药,奔月后,化成蟾蜍。东汉张衡的《灵宪》也持该说法,直接击碎了关于广寒仙子的幻想。或猜测因她偷吃不死药,被罚变作丑恶的蟾蜍,在月亮上捣药不息。这样就不难解释为何吴刚登月后一直单身了,漫说两人所属的传说没有交集,即使在神话宇宙,倘若两人确实相隔不远,恐怕吴刚也未必会动心,一来妻子背叛打击太大,二来,对着蛤蟆根本下不去手啊;第三,月宫实际上是两个罪犯的缧绁囚笼,诸神怎么会允许犯人通奸?
当然,前面也说到,传说故事在民间是持续演变进化的,大家不愿意把嫦娥跟蛤蟆联系在一起,于是后世传说中,月亮上出现了玉兔替代蟾蜍捣药,嫦娥也从蟾蜍诅咒解脱出来,依然是顾影自怜的孤独仙子。
吴刚看了一眼兔子:“唉,没一个能用的。好在老子砍树这么多年,双手已极其有力。”
「嫦娥奔月」滥觞极早,殷商的《归藏》即收此事,除了没提嫦娥会变身蛤蟆这茬,其余部分与今天版本出入不大。网上流传一则据称是《淮南子·外八篇》的较完整版「嫦娥奔月」,《淮南子》今只有内篇,外篇早佚,网上这篇实为《览冥训》和《本经训》糅合后加入其它传说组成的伪作,其中「月桂」、「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后世才有的传说也被综合进来,以讹传讹,居然被各大平台文章屡屡引征。原因之一,在于各种古卷所载的嫦娥奔月故事相互之间关联逻辑并不好,支离破碎,梳理要费一点力气。是故网上流传的这片虽然出自杜撰,但有来龙去脉,完整性高,趣味性也不错,其文如下:
昔者,羿狩猎山中,遇姮娥于月桂树下。遂以月桂为证,成天作之合。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豖希、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托与姮娥。逢蒙往而窃之,窃之不成,欲加害姮娥。娥无以为计,吞不死药以升天。然不忍离羿而去,滞留月宫。广寒寂寥,怅然有丧,无以继之,遂催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欲配飞升之药,重回人间焉。
羿闻娥奔月而去,痛不欲生。月母感念其诚,允娥于月圆之日与羿会于月桂之下。民间有闻其窃窃私语者众焉。
上面这段文字有多处杜撰,《淮南子》原文只有“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一句,指出不死药是羿求取于西王母,被嫦娥偷吃。至于上面伪作中,羿打猎时于月桂下邂逅嫦娥云云,古籍并无记叙,倒是羿与另一位绝色妃子——宓[fú]妃的相遇,各种典籍讲得有声有色:
宓妃,伏羲氏女,溺死洛水,遂为洛水之神。——李善注《文选·洛神赋》
雒嫔,水神,谓宓妃也。——王逸注《楚辞·天问》
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楚辞·天问》
河伯化为白龙,游于水旁,羿见而射之,眇其左目。河伯上诉天帝,曰:为我杀羿。天帝曰:尔何故得见射?河伯曰:我时化为白龙出游。天帝曰:使汝深守神灵,羿何从得犯汝?今为虫兽,当为人所射,固其所宜也,羿何罪欤?”——王逸注《楚辞·天问》
创世大神伏羲的女儿溺死在洛水,封洛水之神,嫁河伯为妻。有一次,河伯化为白龙,游于水旁,被怪兽猎人羿看见,一箭射瞎了左眼,河伯负伤出逃。羿进了河伯宫室,惊艳于“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雒嫔,强行抱走,作了自己的宓妃。河伯气苦,打又打不过,只好诉讼于天帝。天帝问:“你在深渊蛰伏,羿怎么会射得到你?”河伯哀告道:“臣当时以白龙形态出游。”天帝斥道:“朕命你居深渊守江河,你为何轻出?你化身异兽,游于浅水,活该给人射。”
河伯告状的情节演化自伍子胥谏吴王「白龙鱼服」典故,王逸化用强行解释《楚辞·天问》。不过《楚辞》原文也确确实实指出,羿强抢了河伯妻子。如此说来,羿至少有两个妻子。可以想见,当羿把姿色绝不在嫦娥之下的宓妃带回家时嫦娥的感受。大概也解释了嫦娥为何要偷不死药。至此,结合《山海经》《淮南子》《楚辞》《玄中记》,故事原委大致成型:
上古天帝帝俊的妻子、「日之母」羲和生了十个太阳。不知何故,太阳们失了统御,打破轮值顺序,一齐出现,使下界生灵涂炭,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六大魔兽出世,荼毒人间。帝俊赐神将羿彤弓素矰,命他摆平乱局。在人皇尧的支持下,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射杀之,又诛九婴、猰貐、修蛇,擒大风、封豨;射落九日,九日坠于东海,化作沃焦山,能无限吸水,故江河东流入海,自此天下遂安。然而羿虽立大功,却也着着实实杀了帝俊九个儿子,帝俊迟迟不提招羿返回神界之事。长久淹留人间,恐怕要丧失神力,同凡人一样化成黄土。羿心中也大概有数,乃去求西王母,希望借不死药超脱生死。他在外征战之际,负有诛除怪兽之命,有一回沿河行走,见水下白龙,以为又是什么妖兽,张弓便射,却不知那是河伯化身。河伯负伤逃走,羿追至其居所,发现一绝色女子,把持不住,抢回家作了宓妃。却恼了妻子嫦娥,面对劈腿的丈夫,嫦娥伤心欲绝,悲中生恨,于是吃掉羿苦心孤诣经营来的神药,让他希望落空,永远离开这个负心人。
失去不死药的羿,最终死在徒弟手上:
逄蒙学射于羿 ,尽羿之道。思天下唯羿胜己,于是杀羿 ——《孟子·离娄下》
负心的羿,也为人所负。他亲传弟子逢蒙射术通神,仅次于羿,逢蒙犹自不足,为了作天下第一,杖杀其师。《孟子》没有交代逢蒙用了什么手段弑师,《淮南子·诠言篇》说「羿死于桃棓」,就是被桃木杖打死。由于羿生前杀遍天地,英雄无敌,连夺他性命的凶器,后来都变成辟魔之宝,所以后世传说桃木辟邪,即起源于此。
偏个题,需要指出一点,上古有两个著名射手,名中都有「羿」字,一个是神话里射日的“羿”,一个是夏朝有穷氏首领“后羿”。后者曾驱逐国君,短暂统治过夏王朝,被权臣寒浞活活煮死。由于二者相似点很多,常常发生混淆。上文引用《楚辞·天问》这句「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就把两人弄混了:“帝降夷羿,革孽夏民”的是后羿;“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的是射日之羿。《史记正义》有“寒浞杀羿於桃梧”一句,或者这才是“羿死于桃棓”的真相。
注:关于桃木辟邪的说法,还有其他版本。比如度朔山上,鬼门关前,屈蟠三千里的巨株桃树传说,以后会有专篇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