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学习心得

上个月的学习情况大体如下:

专业类学习:

读了两本书《增长黑客》和《不做无效的营销》,并分别输出脑图。

参加了一次在线课《从0到1搭建数据运营体系》,完成了MOOC《现代市场营销素质与能力提升》的两个课时并记笔记。

社科类提升:

读了一本书《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并输出脑图,还有一本《管理:使命、责任、实务》泛读了60%。

碎片时间学习:

大体的时间分配是:1/2用来听得到,1/4用来学习科学养胎和育婴知识,1/4时间刷知乎和虎嗅。


到孕晚期,体力和精力都大不如前,脑子也有些锈掉了,总觉得自己现在读书既没有以前快,也不如以前吸收得多,于是开始探寻和思考一些读书的方法。

移动互联网让我们长期接受大量的碎片信息,现在各大IP都吵着“内容付费”,但我却吝啬的几乎没有为碎片知识买过单。碎片知识为了达到易于习得的目的,通常会显著降低认知成本,最明显的方式就是: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它们往往只告诉你表面上的东西,却不会告诉你背后的原理,以及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极其容易被我们遗忘,你以为你得到了很多,但其实什么都没有得到。更糟糕的是我发现这些碎片知识会让我慢慢习惯用孤立的知识点去看待问题,习惯一层、两层的思维后便难以对事物进行五层、六层乃至更深入的剖析。长此以往,我将弱化对于复杂事物的思考能力。

PS:此处说明一下,要把碎片时间和碎片知识分开来看,碎片时间并不一定只能用来接收碎片知识,也可以每天用一小段时间来学习系统的知识。同样如果整段时间用来东看看西瞧瞧,或者一本书总是拿起又放下,翻来覆去只读了前几章,也是碎片知识。

于是给自己定了个建立知识体系的目标,慢慢去建立自己的元认知,拓展自己的思维网络。想起那句老话“书山有路勤为径”,学习本身就是一件要花时间的事情,那就慢慢来吧。


一、找书

上学的时候总觉得课本无聊又不实用,但工作后慢慢发现,那些其实都是精华。所以在找书这个阶段,我还是建议先找一些经典来看。

专著还是值得反复精读的,读透读烂别人的方法论,不断思考,再化成自己的。慢慢会发现豁然便进入了这一知识领域,思路更加严谨,逻辑更加清晰,角度更加专业,有助于形成系统性思维。而且读通一本专著后,再看其他类似的书,会越看越明白,越看越快。

另外读书应该为自己所用而不是让自己去迁就它,要看些什么又放弃些什么,在文末知识迁移部分也将介绍。

对于平日微博、知乎上那些有趣的碎片化知识,也可将它们作为起点。如果觉得一个知识很有趣,就以它为出发点,去探索它背后的原理、背景、应用,去查资料,顺藤摸瓜。就算这个知识点本身是没有太大价值的,但有价值的是你去探索的过程。你经过探索了解到的东西,才能纳入你的知识体系,成为你思维的一部分。

二、读书

我一般都会先看一遍书的目录,有些不错的序也值得细读,可以大致了解一下书的结构和作者的整体思路。一本书内总会有一些精华,也总会有一些“拼凑”,读书不用追求“读完一本书”,而应该追求“从这本书中获得了什么东西”。

对于同一领域的书,会发现有些内容或案例雷同,便可跳过,或者关注一下不同作者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剖析角度,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对相同问题的不同处理方式,还可以把不同时期、面向不同对象的论述集中起来,看看有无矛盾之处,这样既有利于辩证性的思考观点,也有利于多角度的理解。

一本书如果静下心尝试,还是读不进去,就先放在一边吧,等下次想读的时候再拿起来试试。另外同一本书在不同时期读起来也会有不同的认识,不同阶段和作者的共鸣点也会不同,书架里可以分出一层用来放那些打算以后复读的书。

三、拆书

“拆”其实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将书中的一些内容引申到其他方面,对于“即利主义”的人来说这也是最快的“学以致用”的办法吧。除了通过拆书来获取对自己有帮助的知识,我们还可以拆图、拆电影、拆经历……比如:

拆图,看到一副优秀的插图或海报,可以分析其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将其用到自己的PPT制作上。

拆项目,从别人的经验中学习,分析对方的逻辑和思考方式,从而完善自己项目的框架和内容。

拆名人传记,看看他成功前积累了什么,哪些是可以复制的,哪些是时代造就的,他现在的话哪些是光环效应,哪些是不得不说,哪些是发自肺腑的。

四、评书

我目前还处在非常初浅的阶段,基本就是画画脑图,有些刺激到我的内容点会做一些延伸,因此特别欣赏那些书评写的好的人。比如他们会关注一本书的写作背景,去了解作者的经历,列出一本书想要解决的问题,分析书的知识点或核心内容,以及作者对问题的成因、解决方案的观点。思考作者所提出的哪些办法是有效的哪些是行不通的,是否还有其他方案。同时提出自己对这本书的整体感受和理解,分析优缺点,甚至能提出优化方案,并结合自己去思考现实生活中一些问题的解决方式(理性地)。

五、知识迁移

我觉得可以先花一点时间,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把已经知道的东西梳理一遍。然后找到知识网络的触点,亦即自己感兴趣的、但尚未进行探索和了解的知识点。阅读、学习的时候,有意识地去接触这些触点的知识,延展自己的知识网络。

当接触到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先考虑如何将其纳入知识体系。亦即在脑子里回想你的知识网络,思考它可以如何跟你已经知道的东西联系起来。如果找到了对应的点,便将这个新的知识点跟已经知道的某个点之间的路径,查清楚、弄清楚,将它们连接起来,使这个知识点成为你新的“触点”,拓展你的思维网络。

最后检验并输出,将这两个点之间的联系讲清楚。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通过口述、写文章,去教会别人这个知识。或者,在心里把它讲一遍,看是否能够讲得清晰易懂,没有障碍。只有能够输出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你的东西。

不符合以上方式的内容,果断舍弃。如果一个东西无法纳入你的认知体系,那说明你现在还不能掌握它,那就先果断放弃吧,因为它目前对你来说是没有价值的,或者说(记忆的)成本是远高于收益的。


最后,为学须持谦敬之心,日日精进,切不可因小小的收获而自足。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7年4月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