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即是多,慢即是快——读《好好学习》成甲自序

几个问题

首先从读这篇《自序》的过程中,直接出现在我脑海里的几个问题谈起。

问题一:自序第一句话提到“我是从2008年开始接触知识管理的”,这让我想到自己不也是09年左右接触到了知识管理吗?几年之后,成甲拥有了自己独特的知识管理哲学,我依然停留在“学得很慢,学了也没什么用”的层次。为什么?

问题二:2012年成甲从芒格的普世智慧中获得新的灵感,开始转入知识管理的底层框架研究。印象中我在更早的2011年就了解了芒格的普世智慧,也包括误判心理学,但到了2017年,这些珍贵的知识并没有给我带来实质性的改变。为什么?

问题三:在成甲看来,最基础的知识管理维度是数据管理,也就是文件管理、分类、搜索等,这方面我至今做得都不好。在第一个维度都做不好的情况下,可以从第三维度的底层规律倒逼吗?

我必须带着这几个问题到阅读全书的过程中去,去了解自己真实的学习状态。

少即是多

过去习惯认为,只要自己多去阅读,多去经历,去接收大量的信息,自己的知识面、思考能力甚至表达能力都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这个观点没错,但这么做的缺点是成本太高。为什么不能有一些“更少的但更有力量”的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

成甲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有”,它叫“临界知识”。

人的大脑容量和性能真的有限,所以人们总是期待去掌握一些“更底层的”或者“更高级”的并且体现为“更少的”知识,以不变应万变。成甲的临界知识就属于这个范畴。

在自序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切的学习和努力无非三个目标:一是解释问题,二是解决问题,三是预测问题”。我觉得有道理。有什么道理呢?于是我以工作场景来对这句话加以理解:

比如哪些人的哪些努力是在解释问题?解释什么问题?他的解释技巧怎么样?有没有更好的解释方法?

又比如哪些人的哪些努力是在解决问题?哪些人的“哪些努力”不是在解决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用了什么方法?

最后一个比较难分辨出来,哪些人的哪些努力是在预测问题?当然有专门的战略规划部门,但是自己身处的业务部门有没有这样的工作?

带着这样的问题去思考,一句话可以读成几页纸,我想这就是“少即是多”的体现。一个好的认知起点可以引发知识爆炸。

慢即是快

“快”是一种价值观,“慢”是另一种价值观,目标却是一样的。求快的时候要有能力承受挫败,求慢的时候要有能力接收低回报甚至没有回报。大多数人在求快的过程中败下阵来不再前进,所以“慢”可能是更好更“快”的策略。构建底层认知是很艰苦的过程,我选择慢策略。

生活中往往有些人看上去“不那么聪明”,慢条斯理的,理解问题也“好像比别人慢”,喜欢做一些别人懒得做的小事。可是不知不觉中,在一些实质性的方面,他们却比我们走得更远,比如财富。

慢策略重在积累,要求实质性的积累,而求快心态往往导致对实质性的忽视。所以读《好好学习》不求快,我希望在读每一页的时候都能把它读成几页的笔记,至少是几页纸的思考。

你可能感兴趣的:(少即是多,慢即是快——读《好好学习》成甲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