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过去,中国绝大多数公办学校的建筑设计和中国的教育一样,模式化现象严重,千人一面,千校一面,差异很小。
这几年,随着教育投入逐年增加,有些地方的学校建筑又一味追求富丽堂皇,一些学校建得甚至像五星级宾馆般豪华气派。
然而真正好的学校建筑不在于外表多么宏伟,内饰多么精致,而是能够让人身处其中感到温暖、舒适、柔和。吴奋奋提出了自己的设计理念:能用软的,不用硬的;能用布的,不用革的;能用木的,不用铁的……
他让学校建筑有了灵性,他设计的学校建筑会呼吸。
好的学校建筑有多重要
吴奋奋认为,学校建筑之于学校,相当于战机之于空军,军舰之于海军。大国之间的教育竞争是教育要素的整体竞争,学校建筑是教育的重装备和轻装备平台。有先进装备就有相对落后的装备,我们不应该总是用落后的教育装备和人家竞争。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一些地方投入巨额资金建设一流校舍。对此,吴奋奋表示赞赏的同时也颇有些遗憾。
“现在有些所谓一流的学校建筑好比镀金的拖拉机,是既不节约又不科学的摆设。这些学校建筑暴露出的问题是科学性的缺失、教育理念的滞后和对教育主体的漠视。”吴奋奋的批评毫不客气。
有些中学的体育馆建筑雄伟,室内是可以容纳几千人的阶梯式看台,中间的球场矗立着一对篮球架。显然,这是一个标准的竞技体育馆,造价极高而教学功能极低。国外同类学校体育馆只要用一半的投资就可建成,却可以设置3到4对篮球架。还有的学校花重金建成校内游泳馆,使用成本很高,只好让其闲置,造成巨大的浪费。
杭州千岛湖建兰中学图书馆组图起伏的屋顶下是内部高低错落的布局
有的习惯性设计存在误区。比如,为了保证采光,窗地比不能小于1:6。吴奋奋说:“在黑板、挂图、教具等作为基本工具的时代,教室设计追求充足、均匀的自然采光无可非议。但屏幕(包括电子白板)作为基本工具的时代,教室设计就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追求采光了,而要追求光环境控制。因为师生从屏幕上接受图像信息的多少,与屏幕周边的暗环境呈线性对应关系。换句话说,此时,屏幕周边的采光越充足,师生从屏幕上接受的图像信息越少。”
还有,每每发生校园踩踏事故,就有人去丈量楼梯的宽度。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踩踏事件的发生客观上是因为走廊不够宽。其实,“10米宽的楼梯不一定比2米宽的楼梯安全。比如走廊80米长的教学楼,每20米设1个2米宽的楼梯,共设4个(加在一起才8米),远比中间设1个10米宽的楼梯安全。”吴奋奋研究过,几乎所有发生在楼道上的踩踏事故,都与楼道不封闭有关而不是楼梯不够宽。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发生的地方台阶很宽,并没有起到降低事故发生可能性的作用。
吴奋奋介绍说,楼梯宽一些虽然有利于人流疏散,但当人数达到一定程度,太宽的楼梯反而有更大的危险性。因为一方面太宽的楼梯会增加人流的速度,速度越快,发生踩踏事故的可能性越大;另一方面,太宽的楼梯,也意味着人流中某个将要倒地的孩子很难抓到旁边的扶手,而有人倒地,是楼梯踩踏最致命的诱发因素。一旦有人倒地,滚雪球效应就会立即释放出腾腾杀气。
一流的学校建筑是这样的
吴奋奋认为,一流的学校建筑可以这样描述:教育对空间的要求在建筑中得到贴切的体现,这种体现达到了一种境界,反过来可以促进现代教育的实施。
克拉玛依第一中学,吴奋奋是其室内设计师。学校走廊每一层都有个舒适的交流区。为了有这么多交流区,吴奋奋“废了”很多间教室、办公室。
进入交流区,敞亮的空间,明亮的窗户,窗外的美景,让人不自觉想吐露心扉。三张柔软的红色大沙发靠窗形成大半个回字形,营造出暖洋洋的温馨氛围。房间的另一侧还摆放了一张木质小桌,桌上的几朵花兀自笑得灿烂。一侧的墙面被设计成书架,周围还有四台电脑。头顶几个射灯,投下柔和的光。交谈区仿佛一个欧式风格的咖啡馆,师生交流变得像是与友人交谈,少了局促紧张,多了份舒适自在。
“学校建筑不仅仅是教学的空间,还应让其成为知识展示、信息传递、感情交流的场所。”吴奋奋说,“有师生交流区,师生才会停下来,才会相互交流、熟悉,形成一种和谐的氛围。”
克拉玛依第一中学走廊交流厅,给师生交流提供了舒适环境
“设计,让偶遇在校园发生。”这个理念让吴奋奋在设计中极力坚持教学楼要有“交流厅”这样一个空间。
从他早期参与设计的杭州市学军小学新校区,到最近主持设计的高密市第一中学,教学楼的走廊上,每几间教室外就有一个大约40~60平方米的港湾式空间,这比单纯的宽走廊要有效得多。学军小学校长汪培新对这个设计很满意:“由于时间有限,学生一般课间不可能跑很远到操场或草地上去活动,只能待在教室。但是有了这个交流厅,学生走出教室就可以三三两两聚到一起,自由活动或者交流”。
在吴奋奋看来,理想的走廊应该是“人流加信息流”,这样不仅可以供学生穿行,还可以为他们带来各种各样的新信息。这些信息由学生自行提供,不受老师限制,随时会刷新。在这样潜在的交流过程中,学生能获得更多的信息。
杭州市时代小学天都城校区是吴奋奋主导设计的学校,因为外观像块“大奶酪”而被称许多人戏称为“奶酪小学”。无论设计、施工还是后期装备,“奶酪小学”的重心都在室内。你可以设想这样的场景:
开车送到学校入口的雨檐下,打开车门就会发现脚可以直接踩在人行路面上,从下车到进入大门厅,不会淋到雨,也不会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交叉。
进入门厅,在恒温的大厅里踱步,你可能看到了新近张贴的学校诗社招募新会员的告示,于是你在布告栏前停留10秒钟。正是这10秒,让你偶遇了学校新来的语文老师,于是你们之间有了一段随意的但可能影响彼此一生的对话,即便不影响一生,也让你零距离地领略这位有着韩剧男主角般长相的新老师的诗才。而他刚刚提到的一本新书,就在从门厅去教室的走廊上被发现了。
这所学校的走廊全部是室内型的,穿行在走廊里,犹如置身图书馆长廊。学校图书馆有一半的书就放在全校的走廊上。当你拿着这本新书走进教室的时候,可能会看到有同学已经捧着同样的书躺在教室的地毯上看了,还有同学正在用电脑上网参与这本书的评论。从进门厅到进教室短短三分钟,学习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每个人都会获得很多。
图书馆更添几分明亮欢快。橘色绿色的椅子间隔放置,撞击出生命的活力,也仿佛是书中内容击中心灵时的悸动与畅快。两个六层的书架,被设计成了柔和的弧线形,像是弯弯的眉。书架的侧边画着几个许愿瓶,于是书香墨香又染上一股天真的孩童之气。书架的前方是一圈环形桌椅,配置了十几台电脑,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另一侧是几个矮书架,摆放着绘本等书籍。柔和的灯光,清新的绿植,舒适的桌椅,丰富的书籍,当然还有那几个埋进书页的小脑袋,构成最美的教育画面。
2.0学校正时兴,3.0学校将到来
吴奋奋说,“奶酪小学”是“为屏幕而建”的第二代学校(2.0学校)。相比于“为黑板而建”的第一代学校(1.0学校),“为屏幕而建”的第二代学校是没有普通教室的学校,所有的教室都是标准教室——教室的白板四周环绕着软木板,学生习作、公告栏等板块,错落有致。靠近窗棂的一侧悬置着一个三层的植物角,郁郁葱葱,呼应着粉绿淡灰的桌椅。靠右的角落则摆放了一些图书。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的情趣,交融在了一起。讲台不再严肃地伫立在教室中央,而是栖于靠窗一侧,流线型的形状也少了些压迫之感。
教室右边的墙上半部被设计成了学习成果展示区,软木板上,学生们用花蔓勾勒出“英语角”和“数学乐园”。不同于传统的作业本展示,在这里你看到的是五彩缤纷的新点子。学生通过小报、剪贴画等方式,将自己的所知所学快乐地表达出来。在这里,他们不再被作业纸上的横条纹束缚。张扬的色彩,多样的形式之下,是个性的肆意生长。墙下半部是个平台,有水池和放物品的“开放格子”。
标准教室还配备有操作台,安装了水龙头,水被引进教室。“就像当年从小旅馆到星级宾馆一样,把水(卫生间)引进标准间,这是宾馆业的一场革命。同样,把水引入教室是教学上的一场革命,有了水和操作台,在标准教室可以上美术课、科学课,让学生动手操作。”吴奋奋说。
杭州千岛湖建兰中学图书馆组图
“知识在师生之间无法拷贝。教师能做的是以语言、文字、图像、多媒体、示范动作等学生可感知的方式展示知识信息,学生通过感知、内化、结构化等心理过程获取新知识。所以,在师资、生源、课程相同的条件下,教室墙面的知识信息展示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和质量。
第一代学校的细胞是普通教室,普通教室只有主墙(又称A墙,顺时针依次分别为B墙、C墙、D墙)具备课堂教学的信息展示功能,以黑板为基本工具;而标准教室的A墙、B墙、C墙、D墙都具备课堂教学的信息展示功,且以图像、多媒体为基本工具。所以,把普通教室比喻为绿皮火车,把标准教室比喻为动车,一点也不为过。”
吴奋奋越说越专业,记者希望他用通俗的话语阐释自己的设计理念。“我这几年设计的学校,不追求比别人设计得更漂亮,甚至也不是更‘人性化’,而是更注重学校建筑的教育专业性,把学校建筑作为教育的重装备和轻装备平台加以设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BEED 必达»吴奋奋:会呼吸的学校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