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评 | 桃花岛诗人(第1期)

诗评 | 桃花岛诗人(第1期)_第1张图片
桃花岛

作者 / 路人锋

欢迎光临桃花岛,这里有一群人,热爱诗歌,热爱自己,热爱生活,因诗聚在一起。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我们在“岛上”相遇,何止回眸千次万次。“重温桃花源,向往桃花岛”。这里不止桃花盛开,而是百花齐放。如果有缘,您读到这篇诗评。欢迎关注《桃花岛诗歌集》,这里定有您喜欢的诗与作者。 ——题记

午后

作者 / 余上仙

门前落下新雨,山顶仍在高高的山上
一万一千种度过午后的方式,我选择与花开平行的那些
比如:在午困中浅眠,遨游,飞翔
醒来看山风揉树,揉出爱情
比如:带一块石头远行,仿佛私奔

心里有八百万亩荷花,人间无处安放

那就简单看一看人世的花吧,绰约被摇进风里
那美与风骨,我在街道上看过,在菜市场看过
在夜晚轻浮处看过,在阳台上的空虚里看过
都像你的袅袅语音,时光短去三寸,三寸,再三寸,又三寸

我愿意生命这样被截短,胜过以腐坏或麻木的名义保鲜

— 原文链接:《午后》

短评:上仙的诗,的确让人耳目一亮。整首诗的意象,都是美好、靓丽的。但作者却是用这些美,去写一种绝望和灵魂的孤独。以乐景写悲,悲更甚,读之让你不由动容。诗题为午后,作者点明了写此诗的时间,也是一种对时间,对生命,对人生的象征。作者开篇直接对如何度过“午后”,产生疑问,作者进行了选择,是听从内心或灵魂的一次抉择。诗中“花,荷花”的意象,是整首诗的核心意象,象征了内心的追求和向往,到底是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爱情?是理想生活?这就是诗歌的自足性,需要读者补白的部分。诗中最后一句,也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执着和纯粹。

掉落的生活

作者 / 濯华

在窗口徘徊的老太太说
姑娘,你把字写得清楚点
我一个人住,害怕吃错
我看着她,大概七十岁左右
奶奶,您的孩子呢
老伴呢

人老了,不中用了
年轻能做饭,打扫卫生的时候
都讨好我
现在嫌我做饭不好吃了
把我送养老院咯

我的手不小心颤抖,药丸相继掉落
仿佛掉落的是奶奶过去的生活
奶奶微笑着看着我说
一个人,挺好的
有那么一刻
想到生活,突然地颤抖

— 原文链接:《掉落的生活》

短评:濯华的这首诗,直接取材于生活,有时候生活本身比艺术更让人震撼。这首诗,并没有技巧,只是情景再现,用冷静的眼光,去看人情世故。这也是第三代诗人写作的特点。如果,以北岛老师为首的朦胧诗派,是以主观呈现为主的话。那么,以韩冬等为代表的第三代诗人,就是一种客观呈现,以冷眼观世,对真实的无情揭露。本诗有这样的特点,但没有加以冷眼,而是从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暖人心的温度。结尾是突兀的,给人以直面生活的冷峻。这一冷一热的内在对比,给人以无形的震撼。这也是濯华在她的诗歌创作中,一次不错的实验。

我所爱过的

作者 / 蓝朵世界

我所爱过的,越来越渺小,仍在看不见的远方
我所忽略的,越来越渺小,还在熟悉的地方

我爱过赠梅的少年,懵懂的青春
我爱过午后的阳光,爱过静寂的夜晚
我爱过双手合十的虔诚,爱过转动的经纶
但现在——不爱了!

我要爱,伸手就能握住的人
我要爱,力所能及的事物

故乡的草木在凋零里比划着岁月无痕
只是,悬在手中的钥匙
能否解开
父亲那双如同锁孔般锈迹斑斑的眼睛

— 原文链接:《我所爱过的》

短评:蓝朵这首诗,最大的特色是出其不意,但又在情理。作者开篇,金句形式开头,充满了生活哲理和感悟,也很容易博得读者的共鸣和好感。然后,作者依然不动声色地展开,用三个我爱过,突然“不爱了”,这是第一个转折。接着从两个“我要爱”,转折到岁月无痕。最后,“只是”二字,完成了第三次转折,点出抒情的对象,“年岁渐老”的父亲。读者一下就被这浓浓的亲情所感动。试想,如果开篇就对父亲抒情,效果就会差很多,会直接沦为平庸。这就是匠心独运,一波三折的效果。本人很喜欢蓝朵世界,这种暖人心的诗歌。

蝶恋花•愁雾潇潇浸禅衣

作者 / 穿越者木易君

愁雾潇潇浸禅衣,
空门薄暮,
僧弄鹤骨笛。
霜影残柳玉笙凄,
枯花飘逝浮寒溪。
佛殿穆静檀烟寂,
闲散沙弥,
笑掬垂檐滴。
凡尘世外若云泥,
木鱼轻叩风雨息。

— 原文链接:《蝶恋花·潇湘愁雾浸禅衣》

短评:木易君这首词,全篇弥漫一种如雾般,散不去的禅意。词上阙,作者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的意象,再利用通感的表现手法,营造出一种寂静清冷的氛围,首句一个“愁”字,统摄上阙。这似乎是一种假象,本意是用上阙营造氛围,起着反衬或对比下阕意旨的作用。下阕虽然重头,但作者换了一个角度,从环境描写,转移到僧侣,突变为另一番气象,此处的意趣,从“笑掬”二字显露无疑。从上阙的清冷,到此处变得暖意融融。为何会这样呢?作者给出了答案“凡尘世外若云泥,木鱼轻叩风雨息”,这就是一种超脱。

词牌名《蝶恋花》,一般以抒写伤春悲秋,缠绵悱恻或心中愁思的情感为多。当然也有抒写山水的作品,但无非也是,意在表现上述的情感。但木易君却写出别样的风貌,全诗充满了禅意,道出人之烦忧也属身外之物,抛却便得自然。作者没有落于古人之窠臼,拾人牙慧。而是用自身的人生体悟和生活智慧,写出一首不同的蝶恋花。

我在歌

作者 / 静铃音

虎纹在腰间婀娜,雉羽
和旌髦随风雀跃
五彩矿土在通红的脸上
明灭

燃烧、炙热,鼓点声赫赫
舞动的手、舞动的脚
口大张吧,露出哄哄作响的舌
图腾柱上,我在歌

大地、山峦、江河
我要跨过,飞上星和月
让肉体与神灵结合
让困于身躯的力量爆破
让土壤中抚摸出来的血液
飞溅,入汩汩的
汨罗
江水奔涌,我在歌

我在歌
描琼楼玉宇,唱大江东去
叹折戟沉沙,悲思妇羁客

我在歌
涧藤庐山古,夏云岳出岫
山川灵秀巍峨,丹青妙摹

我在歌
碧水东流青山对
叠障峥嵘溪照辉
娉婷流连多少情
有情,有歌

曼哈顿的摩天大楼在吆喝
布鲁克林大桥瑟瑟
别把疯狂藏起来
来,听我歌
东方的广场,太阳升起的剧院
来,听我歌
激荡吧,旗帜婆娑
宣泄吧,一腔热血

之后
诗人被束之高阁
我仍在歌,以
喑哑,哽咽
巫师的旺火
在图书馆的僵尸中
等待复活

来吧,复活我
我要歌

— 原文链接:《我在歌》

短评:静铃音这样的诗歌,我在中很难读到,也许是我没有读到。这首诗歌,继承了楚辞的传统,是一种“原始”的抒情。首先开篇塑造一个“腰裹虎皮,脸画五彩,身姿婀娜,头上雉羽旌髦,手舞足蹈”的巫师形象,充满神秘和预言性。这个巫师形象一出场,便从古唱到今。诗人以用典的方式,将古代大量古诗词拿来用之,使其本有的意象,自觉地产生一种时间和空间感。而诗歌后半段又联想到,曼哈顿摩天大厦,布鲁克林大桥,东方广场等意象。全诗贯通古今,大大拓展了整首诗歌时间性和空间性,充满巨大的张力。诗人全篇采用一种回环结构,一咏三叹,音乐感十足,感情高昂,气势雄浑。也足见作者对古诗词的熟稔,处处信手拈来。也很难想见,作者竟然是一位女子。

谢谢您的阅读,下次再会......

诗评回顾:

桃花岛诗人:(第1期)(第2期)

你可能感兴趣的:(诗评 | 桃花岛诗人(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