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佛心

日常佛心_第1张图片

十月,游杭州。

西湖是必不可少的去处。金秋,虽然少了柳浪闻莺,但毕竟西湖,美景处处可见。一路,游过断桥,观过鱼巷,最后一天,想游的一处景致,是济公活佛禅修的灵隐禅寺和颇具传奇特色的飞来峰。

过桥,入得景区,古木参天,枫红似火。人在幽林之中,心神便厚重起来,这种厚重,自然无关失落和惆怅,而是心境的肃穆和宁静。有袅袅的钟声从古木掩映的大殿传来,宛若远古洪荒的呼唤。有清脆的鸟鸣声从树叶间隙滴落,宛若清潭深渊荡起的涟漪。人行幽径,身处古刹,耳观音,眼察物,鼻息佛香袅袅,我想,不必佛法庄严,我们这等红尘俗人,自会敲开一扇远离红尘的清净之门。

行百余步,可见飞来峰峭立。峰不高,百米有余。峰奇,依山随势,凿有佛陀观音,数量众多,姿态各异。其中,最大一尊佛像,是欢喜佛。佛像依冷泉溪而造,面目慈祥,粗眉大眼,喜笑颜开,袒腹踞坐,像两侧,围绕着十八罗汉,罗汉的布局依山就势,有静有动,各具姿态,神态各异。无须对目凝视,稍稍一瞥,红尘琐事,皆为风云,剩下的,只是内心的宁静和安详。

佛法是否无边,我从未探究。但是,进得庙堂之中,你却无法回避宗教场所的庄严、肃穆,而你的精神、内心,也无法回避这种氛围的牵引和渲染。这,或许就是所谓的一种气场吧。它看不见,摸不着,但神秘地存在着。草木葱郁是气场,佛像庄严是气场,晨钟暮鼓是气场,佛音袅袅是气场,进入佛家的气场,如万丈红尘踏入菩提之境,身似菩提境,心似明镜台,尘埃不染,凡夫俗子暂变超越三界之人。

穿短短幽径,可观康熙所错题的“云林禅寺”四字。入得云林寺,可见佛像庄严,观若洞火,俯视众生,冥冥中洞察人世之隐秘。佛香袅袅之中,香客礼佛之人,或叩头作缉,或肃穆闭眼,一脸虔诚。芸芸众生,人来人往,香客居士,各怀心思,有祈福消灾的,点一柱香烛,口中念念有词;有企盼升官发财的,一叩三拜,闭眼省自内观;有求子求女的,满目虔诚,望珠胎暗结,生龙诞凤。世间人,求佛拜神,大多都为一己私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攮攮,皆为利往。”此言不差。扪心自问,我虽没有叩头烧香,虽没有双手合什,顿首合目,但我并非心如明镜台,并非无所求、无所欲。明知求人不如求己,但求人安心,求佛宽心,人人趋之若骛,也可见谅。

稍晚,暮色“林隐”,有暮鼓声声,从大殿响起。循声而去,原是一群身着袈裟的僧人,正做晚课。诵经之声,如烟袅袅,木鱼清脆,不绝如缕,众僧神色安详,有超脱世外之态,“玛尼玛尼”的呢喃,如迢迢银河暗度的纤云,虚无缥缈,如渺渺宇宙的微尘,若隐若现。静听禅音,给人超脱愉悦之感,灵魂似乎飞出灵窍,遨游九天之外,虚无飘渺之间,平静的心再也不会荡起一阵涟漪。大殿外,夕阳西斜,古木阴深,有鸟扑腾羽翅,奔向暮色天宇。

没有跪拜,没有叩首,甚至没有久留,出林隐禅寺。耳畔,还回旋着诵经之声,遂想:这渺渺人世之间,何为礼佛,或许,毋须整日烧香拜佛,毋需供奉叩首,只要有一颗日常的佛心,就为礼佛。心自达处为明镜,心自宽处也是台,心自善皆为佛。渺渺人世,只要自在观音,自己都能成为自己的佛。

你可能感兴趣的:(日常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