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要有中医思维

中医的起源和发展

中医源于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对人类生理、生命科学的研究与总结。

中医发源于中国黄河流域,很早就建立了学术体系。

中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代都有不同的创造,涌现了许多名医,出现了许多重要学派和名著。

中国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也是中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

中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致中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微者逆之,小的你就可以逆它。甚者从之,你不能逆它,你逆它你就崩溃了,就没有了。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适事为故,恰到好处就好了。以平为期,以和为重,这就是中医的最高境界。

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甲和乙两个人在湖边散步,甲看见鱼在湖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在水里嬉戏玩乐,还不时深入水里,或者一跃,浮出水面,就感慨地对乙说:“鱼儿真快乐,自由自在,悠哉游哉地。”而乙则不解地对甲说:“你又不是鱼儿,怎么知道它快乐呢?”甲又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呢?”

由此联想到了中医和西医的思维方式,中医大多是根据外在的意象,如表情、神态等来推断内部征象,而西医则偏重于对解剖、生理、病理的研究,两者是截然不同的。

中医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有完整理论体系的表象理论。他们并不去深入研究具体真实地发生了什么,而是研究什么被感知了,然后通过感知,加上中医自己的理论体系去给已发生的事情定一个理论。

例如,风、寒、热、湿、燥、火。而西医可以更精确地告诉你到底真实地发生了什么。但什么是真实呢?从物理学的角度讲,我们所感知的,永远都只是表象,只是真实的程度不同而已。

中医的表象是把整个人体当成了一个黑匣子,因为中医无法定量、定性,曾一度被认为是不科学的,但我们认为中医恰恰是在了解了人体生命共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生命的个性存在,因人而异,因势利导。

中医更加人性化,尤其是中医基础理论,它不仅是一种医学理论,更是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一种思维方式。

我们不否认西医在治疗许多急性病上有很快缓解症状的优势,但是疾病的病根真的就祛除了吗?答案是否定的,西医所用的药只是针对疾病本身的治疗而言的。

而中医则不一样,中医诊治讲究的是从增强人体正气的角度来抵抗邪气的侵扰,它的目的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本身,而且还包括对人体自身体质的一种调护。

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相对平衡的主体,人之所以患病就是因为人体的这一平衡被打破了,只有让人体恢复平衡,人才能健康。

所以就中药、西药成分而言,单一的一味西药,其组成成分一般很少;而即便是一味中药,其组成成分(从化学角度上来说)也是很多的,而且中药一般是以植物、动物这些天然的成分入药,药品本身的性质就是相对平衡的,所以中药不易伤害人体。

而且中医理论不仅仅是医人这么简单,这些理论是千百年以来人们生活的总结和实践的结果,博大精深。

中医的立足点不仅仅是等大家生病之后再去治疗,而是教会大家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去保护好自己的身体,这才是“上工”医者应达到的目的。我们长期以来的饮食习惯、食疗方法、季节防护等都印证了这点。

上医治未病可以说中医学所阐明的“阴阳合一”、“阴平阳秘”的生理机制正是儒家致中和思想的最佳体现。在这个终极目标下,中医是用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来自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来具体解释生命的奥秘。

你可能感兴趣的:(活着要有中医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