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有能力完成的事情。就不太会去从众

百度文库

论心理学在四面楚歌中的应用 共享文档

2014-10-14 7页 3.8分

用App查看

专业代码:071502

学号:110602010036

贵州师范大学(本科)

文艺与审美心理学论文

题目:论心理学在四面楚歌中的应用

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专业:应用心理学

年级:2011级

姓名:吴春青

指导老师:张卉春

完成时间:2012年12月14日

论心理学在四面楚歌中的应用

吴春青

联系电话:182********

QQ:1509801727

摘要:在现代社会,心理学逐渐地被应用于我们日常的生活中,而从众心理、从众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古代社会有许多典型的心理学事例。如最典型的“四面楚歌”,在这场战斗中,战争领导者项羽、刘邦他们的心理素质是非常重要的,项羽能否自如的应对外界信息的对他的影响是他成败的关键。然而项羽、刘邦的性格对这场战争是否会有影响呢?不同的性格造就了不同的结果。

关键词:四面楚歌;从众心理;性格;项羽;刘邦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society, psychology is gradually used in our daily life, and the psychology of conformity, conformity phenomenon is very common. Ancient society had many typical psychologies .As the most typical “be besieged on all sides", in this battle, the war leader ,LiuBang ,XiangYu, their psychological quality is very important, Xiang Yu can easily deal with the outside world information of his influence was the key to success. However, Xiang Yu, LiuBang characters on the war whether there will be affected? Different characters have different results.

Keyword: Be besieged on all sides;The psychology of conformity;character;XiangYu LiuBang

引言:

公元202年,这是自秦末烽火点燃以来的第六个年头,漫长的战斗终于可以看到终结的曙光。有一方终将是光荣胜利者,而另一方终将成为战争祭坛的牺牲品。楚汉相争的最后一年,楚军与汉军阵雨广武的楚军粮尽,而刘邦也没有能调来韩信、彭越等人的军队无法对楚军进行最后的围合。于是双方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鸿沟议和”,以战国时魏国修的运河:鸿沟为界划分天下。随后九月,西楚霸王项羽率十万大军绕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回路线向楚地撤军,刘邦也欲西返。但是,正当刘邦打算率军西返时,张良,陈平却建议撕毁鸿沟和议,趁楚军疲师东返之机自其背后发动偷袭,于是刘邦采纳了二人的建议,违约向楚军突然发起战略追击大作战,大军追至夏南时,刘邦约集韩信和彭越南下共同围合楚军。

公元前202年十月,刘邦亲率二十多万大军追击楚军之固陵,但是此时,韩信和彭越两人并没有积极的配合刘邦,项羽知道后非常生气,于第二天清晨发动反击,将汉军击败,刘邦慌忙率军退入陈下并筑起堡垒坚守不出。而楚军又一次围合汉军刘邦就询问谋士张良:“为什么韩信和彭越都不肯出兵呢?”张良给刘邦提出将陈以东直到大海的大片领土封给齐王韩信,追阳以北至谷城的封给彭越,这样他们才会同意出兵作战,就这样刘邦用土地做报酬,换来他们的出兵和其他的几路大军从西、北、西南、东北四面合围攻击楚军,项羽被迫率十万大军向垓下撤退。十二月,五路大军齐集垓下,围合项羽的十万大军发起进攻,展开

决战。项羽战败回营,汉军围了数层,到了晚上,听到汉军四面皆有楚歌声,项羽大惊:“难道汉军已经占领楚地了吗?为何楚人这么多啊?”满怀乡愁绪之下,他起身在帐中饮酒。项羽有位很宠爱的妃子叫虞姬,经常跟着他;还有一匹骏马,名字叫乌骓,经常骑乘。酒过三巡,项羽感慨良多,作歌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历史典故“四面楚歌”。在“四面楚歌”之后又上演了“霸王别姬”、“东城快战”和项羽的“乌江自刎”。楚汉之争以刘邦的胜利而结束。

在《四面楚歌》中体现了哪些心理学知识呢?

一.从众心理

首先,韩信的一条妙计:让已经投降的楚军和汉军在月色中唱起楚歌。韩信他不强攻,而是采取心理战术,让士兵在月色中唱起楚歌,自春秋战国以来,楚国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与北方的儒学为主的中原礼仪文化不同,楚文化更富有人情味,楚歌充满思乡的情调,略带淡淡的哀伤,楚歌声四起,随风飘荡在空中。西楚士兵听之流泪,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然而项羽并不知道,其实这只是韩信的伎俩,因为韩信他自己就是楚地淮阴氏人。在一片略带悲戚的歌声中,楚军士气凋零,项羽心情沉重。他们的心情相互感染,无心恋战。从历史上的四面楚歌的故事,反应了大众心理的一个重要现象——从众现象。

(一)从众效应

社会心理学指出:从众是指群体成员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的群体压力下其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及其伴随的行为方式。这个定义的实质是,群体压力使得个体改变其行为,并以某种方式来行动,这种方式在没有群体压力个体是不会这样做的。群体的压力可能是明确的也可能是含糊的。明确的压力是指,如果个体不从众,群体会采取威胁和惩罚等进一步的行为。含糊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指的是,个体认为如果他不从众的话,群体可能会惩罚他,即使群体实际上并没有威胁或惩罚他。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不知觉的受到群体的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这种大量和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称之为从众效应,也叫相符行为。

(二)影响从众的因素

从众的影响因素有三个,分别是个体特点、群体特点和具体的任务和情境。然而从个体的特点又可以分为个体的处境、个体的能力、性别差异和文化差异。然而在“四面楚歌”中,项羽,虞姬,项羽的军队他们各自从众的表现是什么?分别受了哪几个因素的影响呢?

1.个体特点

研究表明,当个体期望将来还需要与该群体交往,与个体认为将来不会再与该群体交往相比,前者会更从众。当项羽在面对四面而起的楚歌声时,由于自己的军队被汉军层层包围,项羽和他的部下从众了,四周而起的楚歌吸引了他们。当项羽在自己高歌完后,“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敢仰视。”此时项羽从众了,虞姬和他的军队从众了。当个体认为该群体对他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与个体认为该群体对他没有什么吸引力,前者更容易从众。因此项羽认为汉军已经占领了整个楚国,楚国人民归附了汉军,而自己是会必败无疑,因此他认为自己打胜仗的希望是很渺茫的。从个体的能力方面分析,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务,他就不大可能去从众。当项羽被汉军的各路汇合的援军逼至垓下时,所剩的士兵只有八百人左右,自己军队的粮食也快没有了,他并不能够抵抗汉军,完成任务,所以他听到楚歌声后,他的潜意识里他从众(潜意识是指根本不能进入或很难进入意识中的经验),即使他最后率军做了最后的突围。再从性别差异来看,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产生从众行为,在听到楚歌后,项羽的爱妾虞姬选择了从众。她在听到从汉军阵营传来的楚歌声后和项羽的“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她都没有经过仔细的思量,也没有鼓励自己心爱人去突破汉军的包围,决一死战。她为了不给自己的爱人留下负担,而选择了自刎,上演了一场“霸王别姬”。她的自刎也更加的让项羽意识到自己不可能战胜汉军。最后从文化差异方面来说,个体的文化背景会影响从众行为,从众行为受到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条件的影响。项羽自小就生活在楚国,楚国的特别文化对项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时的项羽已经被项羽层层包围,而唱的又是项羽耳熟能详的楚歌,因此这首楚歌对项羽的成败起了关键的性的作用。

2.群体特点

群体的特点主要有群体的规模,群体的一致性等几个方面。在这里的群体是指在汉军营中唱楚歌的人和项羽的部下。首先,群体的规模,研究表明如果个体

主要关心的是从群体那里获得信息,而信息的影响发挥作用时,群体的规模与从众有着线性关系,群体规模越大,从众的程度也就越大。兵败至垓下的项羽只是听到汉军的阵营传出的楚歌声,他并没有关心唱楚歌的是不是真正的楚国人,此时楚歌作为一种群体的信息发出,而个体(项羽、虞姬)又正好受到这个信息的影响,所以从众的可能性与程度也就越大。当信息的来源是模糊的时候,个体容易从众。项羽的随从在看到项羽哭泣时,他们也没有做更多的思考,也跟着哭泣了。其次是群体的一致性,研究表明,一般情况群体的一致性水平越高,群体的凝聚力越大,从众的压力就越大,而从众的行为就越有可能发生。汉军中唱起的楚歌并不是只有少数几个人在唱,而是整个军营都在唱,此时项羽和他的军队所面临的压力就比没有唱楚歌时大很多,他认为汉军已经占领了全部的楚地,自己的人民归附了汉军。

3.任务的特点

在这场战斗中,项羽要以少数胜多数,刘邦的五路大军,将近70万的大军,而项羽只有十万大军,他如果想战胜刘邦的军队,这是一个艰难的任务。楚歌声给项羽沉重的打击,他的军队在听到楚歌声后,士气低落。所以任务的特点也就决定了个体的从众

你可能感兴趣的:(做自己有能力完成的事情。就不太会去从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