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捐时间》新书发布会之记录

在经过家长投票,最终确定参加这次的阅读活动。财务很给力,早早就把书买好了,一直放在班级后面,也一直没开箱。每次准备开始,学校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活动;也有我的原因,一年级开始共读,是个挑战,我想找出一个比较自然的流程完成“发布会”。终于有空了,也设计好了,开始吧。————写在前面

《募捐时间》新书发布会之记录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本《募捐时间》讲的是发生地震了,主人公小珍珠知道了,很是难受,决定走上街头募捐。可街头的人匆匆走过,没有人看到小小的珍珠。她就走到了森林里,森林里的动物知道这个消息,纷纷捐出自己的时间,靠着自己的时间、特长温暖受灾的人们。

想要让孩子完成阅读,有一些绕不过的坎儿——地震,募捐,时间。如果孩子不了解这三个词所代表的含义,这本绘本也就仅仅是个看过就看过的故事而已。所以,这次的新书发布会主要解决前两个问题。

新书发布会第一部分,了解什么是地震。开头第一句,我说:“同学们,这节课我是地理老师,听我要给你们讲什么。”孩子们懵懵懂懂。首先,我出示全球板块图,简单说明地球是由不同的板块构成的,比如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就像我们搭的积木一样。地球的这些积木也不稳定,会进行漂移,有时就会撞在一起,这就发生了地震,说出这个词,孩子们一副原来如此的表情,其实还不是不太懂。不会做实验的地理老师不是好语文老师。

我拿出早已准备好,又经过反复操作过的道具——一张纸、若干积木。“这张纸就好地球,我们在地球上繁衍生息,盖起了高楼大厦……”我边讲边将积木搭成房子,再放上一个小人。“地球上这些板块又调皮了,开始你推我挤。”我两手轻轻将纸的两端往中间一挤,房子也塌了,人也压在楼下了。当房子倒下的那一刻,孩子们不自觉发出了“啊”的声音。

大致知道了地震是什么,还需要更加直观的感受一下,开始播放《唐山大地震》片段,孩子们捂眼睛的,捂耳朵的,喊着别看了别看了……现在孩子们全方位地理解了什么是地震。

第二部分,理解“募捐”。在看完电影片段后,我问:“当我们知道有的地方发生了地震,我们可以做什么?”指名说说,有的孩子说赶紧跑,有的说把小娃娃抱起跑……看来他们还没从电影片段中走出来。我解释说明后,有一个孩子说:可以去帮助他们。其实是对的,但如果再具体就更好了。说不出来的最大原因是没有此类生活经验。那就我来。我列举了我们可以捐出钱财、衣物、书本、食物等。配合着图片,孩子们似乎明白了点。我告诉他们,在面对灾害或需要帮助的人,在能力范围内,我们应该给予他们不求回报的帮助,这就叫“募捐”。当下,我就想可能来一次真正的募捐,他们就更清楚了。

第三部分,理解“时间”。这个问题不是这一节课就可以完成的。我只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分钟可以做什么?孩子们知道时间是看不到摸不到的,是没了就没了的。暂时知道这个就行了,紧接问:时间可以募捐吗?这下可炸锅了,有的认为不能,占了大多数;有的认为可以,极少数。我拿出这本书,“你看,这本书叫:《募捐时间》,那时间能不能募捐呢?想知道吗?”答案可想而知。“随我认识两个人,你就可以拿到这本书。”孩子们两眼放光,像好饿好饿的毛毛虫。

第四部分,认识作者。知道创作者是阅读者最起码要了解的。我首先给大家朗诵了方素珍的儿童诗《不学写字有坏处》,特别有意思的一首儿童诗。通过诗我们认识了一个富有童趣的作家,又悄悄告诉他们语文书上也藏着一首她的诗,让他们回家去找一找。有的孩子根本按捺不住,手藏在桌下开始翻书,多可爱。又通过两幅有意思的画,认识了让动物们长出大长腿的画家徐开云。

他们最期待的来了,请两位同学发书,教他们如何排队领书。这件事完成后,我一声:拆书。孩子们开始各想办法把最外层的薄膜撕掉,那真是八仙过海啊。拆完,他们写下名字,开始观察封面、封底。因为我说封面上有个秘密。最终他们找出封面、封皮打开是一副完整的画。简单看后,孩子们开始自觉翻起书来。

简单布置初读任务后,这次的新书发布会就完成了。下课,有孩子一直追着问我,地震来了怎么办?看来这个知识有必要告诉他们,毕竟他们想要学。课后也拉住几个学生,问“用户体验”,都觉得挺有趣,想好好看看这本书。对于这节课,足够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募捐时间》新书发布会之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