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国时期,中国曾有两所私立大学非常著名,那就是天津的南开大学和上海的大同大学,时有“北南开,南大同”之美誉,而大同大学尤以“理工”见长,这在中国的私立大学当中是不多见的。
1911年6月,清华学堂教师胡敦复、平海澜、朱香晚、吴在渊、顾珊臣、郁少华、张季源、顾养吾、华绾言、周润初、赵师曾等11人,组织成立了立达学社,这是中国第一个教育团体,旨在兴办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现代教育,培养中国社会所需的人才,“立达”二字取自《论语》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近取诸身,远譬诸人”之句,以伸“教育救国”之志。
立达学社发起人、社长胡敦复,时任清华学堂第一任教务长,因为清华学堂是由庚子赔款创办的,学校的管理者主要都是美国人,教学内容也都有美国人确定,中国教师只是受雇方,没有话语权,胡敦复与校方经常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因而愤而辞职南下上海,与立达学社诸同仁决定在上海酝酿筹办一所中国人自己的学校,定校名为“大同”,系取意于《礼记-礼运篇》中“天下为公,是为大同”之意,由众望所归的胡敦复出任第一任校长。
胡敦复(1886—1978)江苏无锡人,1886年3月19日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堰桥镇一教育世家,胡敦复是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的第31代孙,其祖父胡和梅是清朝名教谕,父亲胡壹修和叔叔胡雨人都是清末民初在无锡地区兴办新学的教育名家。
胡敦复是胡氏族中的长子长孙,他还有两个颇为著名的弟弟,大弟弟叫胡明复,191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研究院,获哲学博士学位,是中国人以攻读数学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第一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数学博士,而中国第二位数学博士获得者姜立夫,则比胡明复晚了两年。
另一个弟弟叫胡刚复,1918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研究院,获哲学博士学位,是中国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胡敦复与胡明复相差5岁,与胡刚复相差6岁,胡氏三兄弟在中华民国时期非常有名,具有广泛的社会知名度,曾被誉为“胡氏三杰”,胡氏一门3博士,而且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和科学家。
胡敦复在11岁之前,主要在老家与两个弟弟接受父亲胡壹修和叔叔胡雨人的启蒙教育,这两个父辈也是对胡敦复一生影响最大的人。胡壹修和胡雨人兄弟俩情深意笃、志同道合,即会“聚财”,也会“散财”,能把“聚财”和“散财”这两点都做到极致的人,那绝对是大家的气魄和风范,一方面经营工商业,聚敛钱财,一方面报答桑梓,架桥铺路,兴办学校、图书馆,致力于地方公益事业,因此胡氏兄弟在无锡人气极旺,是深受民众爱戴的地方士绅。
胡敦复曾经撰文这样评价自己的父亲:“纵观先严生平,急公好义,乐善不倦,而自奉至俭,自视淡然。------其待人接物也,如冬日之日,有吾先祖之遗风。其为人谋也,无问远近亲疏,一尽忠恕之道。其致力公务也,夙兴夜寐,念兹在兹,所谓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者。其设计经营一切事业也,以至少之财力,收至大之效果。虽力所不及者,亦能随机应变,因时制宜。”可以这样说,在教育胡敦复在如何做人上,父亲的影响大一些,而在做学问上,叔叔的影响则更深一些。
胡雨人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回国之后,与兄长胡壹修在家乡共同创办了“胡氏公立蒙学堂”,1909年,胡雨人应聘赴京担任北京女子师范学堂教务长。1913年,胡雨人又出任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校长。
1897年10月,胡敦复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外院(即小学)学习,这所新式学堂由盛宣怀于1896年在上海徐家汇创办。南洋公学是中国最早兼有师范、小学、中学、大学教育体制的学校,胡敦复入学时,南洋公学成立尚不足一年,当时学校只设外院。
1898年春,胡敦复又进入中院(即中学)学习,1901年,胡敦复从南洋公学中院毕业时,正值南洋公学新设置的经济特班招生,胡敦复随即参加了这次考试,被录取在经济特班学习,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此时正应聘在经济特班担任总教习,胡敦复有幸成为蔡元培的弟子。
蔡元培介绍胡敦复等24名比较优秀的学生,跟随传教士马相伯学习拉丁文,当时马相伯的家就居住在南洋公学附近,胡敦复等人就到马相伯家里学习,马相伯有一颗仁爱和博大之心,对这24位学生非常赏识,悉心进行教育和培养,不但教拉丁文,而且还教法文和数学,马相伯曾这样回忆这段教学生活:“我的教法,完全和他们在学校所受的教育不同,譬如,数学吧,我教他们加减乘除,不但教他们演算的技术,并且教他们原理,使他们从根本上理解每一算数的作用,并且教他们用代数的方法演算数学。”这些学生最终成为马相伯创办震旦学院最早的一批学生,而1903年2月27日正式创办的震旦学院,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私立大学。
胡敦复是非常幸运的,在其青少年时期就遇到了胡雨人、蔡元培、马相伯这三位教育大家,在三位教育大师的教育和熏陶之下,对胡敦复的学业及人生历程,以及在开创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事业上都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1903年至1905年,17岁的胡敦复曾经南下广州,在广州一所学堂任教,有关胡敦复这两年的教书情况,由于缺少史料记述,我们可以在此存疑?一个刚刚踏入社会的青年,为何只身远走他乡教书,想必是有所投奔于谁?
1905年秋,胡敦复从广州返回上海,进入马相伯刚刚创办不久的复旦公学学习,1905年5月27日创办的复旦公学,是马相伯为恢复震旦学院而创办的,这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民办官助的高等学校。
胡敦复在复旦公学学习时,时值两江总督托忒克-端方在江南选派赴美留学生,胡敦复和大妹胡彬夏经过考试和遴选,都被派往美国留学,胡敦复进入康奈尔大学攻读数学。
原计划这批留美学生是遴选20人,但由于资金匮乏等原因,最终只派出了11名男生和4名女生,而这4名女留学生就包括了宋庆龄、胡彬夏、王季茞和曹芳芸,这15名学生是继留美幼童归国之后,中国清政府首次公派的留美学生。
1907年9月,在温秉忠、倪桂姝夫妇监护之下,这15名留美生乘“满洲里”号邮轮由上海赴美求学,倪桂姝是宋庆龄的二姨,而二姨夫温秉忠则是清朝的二品大员,他们将年仅14岁的宋庆龄和10岁的宋美龄带到美国留学。
早在1904年10月,托忒克-端方就曾在自己上奏朝廷《选派学生出洋折》中建议:“多派学生出洋不能网罗英俊,宏济艰难。早有一日之经营,即早收一分之效验,断不可置为缓图。”
早有神童之称的胡敦复,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如鱼得水,由于其基础知识扎实,学习方法得当,仅用了两年的时间,胡敦复就学完了规定课程的学分,1909年6月,胡敦复从康奈尔大学毕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1909年1月,美国政府决定用“庚子赔款”中的部分退还款项作为培养中国留学生的经费,1909年6月,在北京成立了游美学务处,每年向美国派遣100名留学生,并拟创办清华学堂。
1909年7月,胡敦复应游美学务处总办周自齐之邀请,放弃了自己在美国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应聘回到北京,在刚刚成立的北京游美学务处主管教务,负责游美学务处的考试、遴选和派遣留美预备生的工作。
从1909年8月至1911年6月,胡敦复在游美学务处共主持了三批180名留美预备生的选拔考试和遴选派遣工作,这三批留美预备生的选拔,充分展示了胡敦复伯乐相马、慧眼识才的选人才能,梅贻琦、秉志、胡刚复、王琎、竺可桢、胡适、赵元任、胡明复、过探先、姜立夫、梅光迪等都是这180名留美生中的佼佼者,胡敦复还曾参与第二批留美生的护送,带领这批留美生,由上海乘邮轮抵达美国。
1911年1月,清政府批准成立清华学堂,由周自齐出任清华学堂监督(校长),胡敦复为清华学堂第一任教务长,由于游美学务处和清华学堂的经费和管理受制于美国公使馆,美方处处掣肘和刁难,在教学上不合美国人的心意,美国公使馆便会横加干涉,而在薪资待遇上,美国教员和中国教员更是相差悬殊,中国教员心理极度不平衡,心怀怨气,身为教务长的胡敦复对此也是十分愤懑和不满,以致辞去其在游美学务处和清华学堂的所有职务。
1911年秋天,胡敦复辞职离开北京回到上海,应恩师马相伯之邀,到复旦公学担任教务长,他一面主持复旦公学的教务,一面积极筹划建立“大同”。1912年12月,复旦公学因故发生学潮,胡敦复借机辞去在复旦公学的教职。
1912年3月19日,立达学社同仁捐款并向社会募捐,以228枚银元作为开办费,在上海南市肇周路南阳里租房,正式创办大同学院,设置预科和普通科,作为立达学社同仁讲学励志之场所,以“研究学术、明体达用”作为办学宗旨,立达学社的社长胡敦复出任第一任院长,首批招录学生91人。
为了大同学院的建设和发展,立达学社同仁将一年的薪水全部捐出,以支持学校办学初期的艰难,立达学社成员节衣缩食,住斗室,穿敝衣,吃粗羹,一切都是为了“大同”的建设和发展。大同学院的创立,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所学校,既无政府的扶持,也没有社会财团的支持,完全是凭借着十几位教书先生的爱国忧民的赤诚之心创办的,
为了筹建大同学院自己的校舍,胡敦复多方奔走筹措资金,在上海南车站路北首购地9亩,自建独立的校舍,先后建起三座楼,第一座楼取名“进取楼”,第二座楼为“自考”楼,而第三座楼则是“自试”楼,每一座楼的名字都有一定的含义。1914年1月,大同学院迁入南车站路401号自建校舍,从此有了自己独立的校址,此时的在校学生计有126人。
胡敦复精诚团结立达学社同仁,确保教学质量,以此扩大学校的规模和影响力,先后建起英文和数理专修班,又开设大学文科、理科及商科,鉴于“大同学院”10年的迅猛崛起,1922年9月,大同学院被政府注册立案,校名改为大同大学,学校性质为私立,在校学生560多人,学校有了长足的发展,大同大学的办学规模和办学成就,很快就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成为中国最好的私立大学之一,而胡敦复也被誉为中国第一流的教育家。
二十世纪初叶,中国新式教育的创办,得益于留学日本、欧美之归国人员,这批最早的留学生,将其在国外的所见所闻所学,全部照搬到国内的教育界,有些学校甚至使用国外原版教材,尽管可以与国外的高校接轨,缩小与国外教育的差距,但能够接受者,毕竟只是少数,不利于普及新式教育。胡敦复和立达学社同仁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谋中国学术之自立,大同学院的教师都积极参与编写教材和教学参考用书,这也是“大同”的特色之一,在全国引领新式教育教材的风向。
大同学院成立不久,胡敦复就身体力行,与夫人华桂馨合编初中用数学教科书,二十年代,胡敦复又与吴在渊合编初中用《算术》一册,《几何》二册,高中用的《几何学》,三十年代,胡敦复又与荣方舟合编《平面几何学》和《立体几何学》。
而胡敦复独立编写的《新中学几何学》,甚至还被教育部审定为高级中学用教科书。1935年,他和范会国、顾澄合译的《积分方程式之导引》一书,被商务印书馆列为中国最早的一批“大学丛书”之一,四十年代,胡敦复编写的《英文宝库》第一至第五册,被教育部审定为中国初中教科书,还为多部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作序或校订,胡敦复所作的这些工作,为中国早期的中学教材建设起到了引领和奠基的作用。
1925年1月6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宣布解除郭秉文国立东南大学校长的职务,任命胡敦复为国立东南大学校长,胡敦复确实是一个最佳人选,但却因故并未到任履职,这一年的8月29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又发布任命书,由胡敦复担任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以接替因“八.一三惨案”而被免职的杨荫榆,巧合的是,杨荫榆和胡敦复都是无锡人氏,只是杨荫榆比胡敦复年长两岁。
1927年秋,胡敦复还曾应聘担任北洋大学理学院院长一职,但由于南北往来交通不便,胡敦复很快就辞去了他在北洋大学的教职。
1928年,胡敦复在阔别美国20年之后,再一次踏上美利坚合众国的土地,鉴于胡敦复在兴办和普及现代教育方面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康奈尔大学决定授予胡敦复荣誉博士学位。
1928年,大同大学开始创办附中,在其后10年中,又分设附中一院(初中部)和二院(高中部)。大同大学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和发展,从1928年起,已经成为中国有影响力的第一流私立大学,设有文学院、理学院和商学院以及9个系,还设有初中部和高中部,全校占地90余亩,在校学生800多人。
1928年初,立达学社决定,立达学社社长和大同大学校长不得互相兼任,遂由曹惠群担任大同大学校长,立达学社社长则由朱香晚担任。立达学社自创建以来,除了初创时期的11人之外,几十年来,能够申请并被立达学社接纳的人数并不多,仅有十几位,立达学社成员中,仅胡氏族人就占了四分之一,由此可见,无锡胡氏家族对兴学的传承和热衷,非常值得后人的敬仰与缅怀。
1930年,上海交通大学成立科学学院,曾是胡敦复的学生,时任交通大学校长黎照寰,特聘请自己的老师胡敦复担任数学系主任,胡敦复到交通大学履职时,数学系刚刚开始招收本科生,数学系也只有他一个教授,但胡敦复很快就开出了一系列数学专业课程,在胡敦复这一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交通大学数学系在短时间内就颇具规模,并在全国各大学数学系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胡敦复在微积分领域颇有研究和造诣,是微积分领域的权威,也是当时交大的“五大教授”之一,胡敦复在交通大学的任职,一直持续到1945年。1941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部聘教授办法》,实行“部聘教授”制度,以奖励在大学任教授10年以上,并且教学成就卓著者,胡敦复是获得30位“部聘教授”中的一个,这一殊荣在当时被业界誉为“教授中的教授”,这也是国家对胡敦复教学成绩的充分肯定。
胡敦复是中国数学界杰出的组织者,他在繁忙的学校行政事务和教学工作之外,热心参与中国数学学术组织的活动,尤其是参与中国数学名词的勘核和审定工作,这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他协助中国最早获得数学博士的胡明复和姜立夫,共同完成了这项浩瀚的基础性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胡敦复是在替自己的弟弟胡明复完成他未竟的事业。中国数学事业奠基人之一的胡明复,于1927年在无锡游泳时溺水而亡,非常令人惋惜,也是中国现代数学领域里的一大损失。
由胡敦复亲自主持审定,并由国立编译馆组织编写数学名词,最终确定中英数学译名共3426条,这些数学名词是中国数学家经过几十年的酝酿、实践、修改的结晶,其中有相当数量的数学名词一直沿用至今天。
1935年7月25日,中国数学会在国立交通大学上海本部图书馆举行成立大会,出席会议者有33人,数学会成立时设有董事会、理事会和评议会,其主要成员有:胡敦复、冯祖荀、周美权、姜立夫、熊庆来、陈建功、苏步青、江泽涵、钱宝宗、傅种孙等著名数学家,创办了学术期刊《中国数学会学报》及普及性刊物《数学杂志》,胡敦复当选中国数学会董事会主席,由此可见胡敦复在中国数学界的领导地位和广泛的影响力。
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之后,大同大学校园就被战火毁于一旦,全校师生也因无经济实力迁至大后方,胡敦复也不得已留守上海,与全校师生员工一起,开始第二次艰苦创业,1941年秋至1945年夏,胡敦复受命于危难之时,再一次出任大同大学校长,重建大同大学,在学校董事会的大力支持下,在全校师生员工的下,大同大学又重新获得了“新生”,及至1946年,大同大学大学部在校生就已达2700余人,中学部学生发展到2500余人。
胡敦复对“大同”创建和发展,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和精力,他始终把“大同”放在自己心中最重要的位置上,对其精心呵护和培育,他曾两度出任“大同”校长达20年之久,不但自己倾其全力,还动员无锡胡氏家族学业有成者加盟和服务“大同”,共同谋划中国的教育事业。
大同大学是一所由中国知识分子自己创办的高等学府,立达学社的同仁,大多出自江南世家、诗礼之族,秉承先祖遗训,极力倡导和实践教育,以图国家富强,这些人都有游学海外的经历,深得西方办学之精髓,将中国的士大夫办学传统与西方现代教育完美结合起来,所创办的“大同”,格局与气象非同一般,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颇具影响力和美誉度,其办学经验和成就,足可以标榜史册。
1945年11月,胡敦复辞去大同校长职务,校董事会推举胡敦复之弟胡刚复担任大同大学校长,时任浙江大学理学院院长的胡刚复,一方面忙碌于浙江大学的复校工作,一方面又要筹划大同大学的行政事务,作为一个杰出的物理学家,把一些主要精力用于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上,必然对科学研究产生不利的影响,因为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
1949年4月,已年过花甲之年的胡敦复应在台湾工作的长子之邀前往台湾休养,从此再也没有回到祖国大陆,而是移居美国西雅图定居。
1950年至1961年,胡敦复在华盛顿大学担任客座教授,1962年退休时已经76岁高龄了,1978年12月1日,胡敦复在西雅图逝世,被家人安葬在西雅图华兴利长青公墓,享年92岁。
晚年的胡敦复,还曾力图在台湾和美国复兴和传承大同大学,可惜廉颇老矣,已经力不从心,但这始终是他心中的一个心结,他所能做到的,也只能是坐在轮椅上,依靠回忆“大同”的往昔,来打发寂寞和孤独的时光。
1952年10月,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大同大学被裁撤,商学院被并入上海财经学院,理学院并入复旦大学,工学院的一些系科,分别被并入同济大学、交通大学和华东工学院,而文学院则被并入华东师范大学,一代私立名校从此在中国大学序列中彻底消失,也渐渐地被历史的岁月封存,彻底消失在国人的视野和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