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演绎过浪漫悲情的巨星,也是活出了大道至简的自己

文/小珞

《无双》的第一男主仔细算来,应该是郭富城。

可能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个男主的光环会被周润发的光芒完全覆盖。

《无双》里,一身西装,挺括而熟悉的背影。

1955年的周润发,还是那个三十年前悲情浪漫、英雄主义的人设。

香港的黑帮片,重新定义了一代人心里对“英雄”的认识。

周润发便是那个标杆式的人物。

1989年,我才是个不过6、7岁的孩子,第一次看到录像带里的周润发,是《鳄鱼潭》里的欧阳汉。

自此之后,源于少时的沉迷,三十年转眼而过。

周润发早已成为我心中不可替代的超级偶像。

时间虽不能证明深度,至少可以见证热爱之久。

青春正盛时,看过他几乎所有的片子。

记忆中最深刻的感觉,就是“英雄的落幕”,周润发的英雄主义几乎都是以悲情的死亡结局。

这也是我很少愿意再看结局的原因。

记得第一次看《阿郎的故事》,从开始一直哭到结尾,哭湿了整张报纸。

之后我买了那张碟,却再也没有主动看过。

在那年、那刻、那个时代,周润发的电影和角色,曾深深的打动过我。

这种深刻,怕是成长中再也没有过的程度。

时间证明了,周润发作为一个艺人,真正配得起“偶像”二字。

说德艺双馨太规矩。

周润发的精神在于:

即便他成为了高高在上的巨星,却依旧保持了那份南丫岛赤脚长大的本真。

用不忘初心来形容他,我觉得太浅。

坚持内心又能真实而豁达的明星,屈指可数。

曾经,周润发把他的深情不渝给了那个尘世不染的“小龙女”。

把他的少年意气给了昙花一现的余安安。

如今相携到老的情分,他给了与他一生无子的发嫂。

周润发捐出全部身家的举动,早已被媒体神化。

面对裸捐,他是这么说的:

“这些钱不是我的,我只是暂时保管而已。”

这话是不是出自他的亲口,有待证实。

但这句话表达出的正是他的价值观。

记得以前写过好多关于周润发的文字,大多流于华丽的词藻。

与他本身大道至简的气质格格不入。

年过如今的周润发,一言一行

早已不需要人设,不需要人言,不需要人为。

一切,趋从于内心,活得真实便活得漂亮。

如是,就是三十年来封他为巨星所能带给我们的力量。

1987年的《英雄本色》开始

周润发就代表着那个时代香港电影的悲情与浪漫。

今天再看到《无双》中,同样的镜头,分明感觉到了内心的落差。

再如何努力还原镜头,一切都已经没了当年的味道。

周润发的脸不再丰润饱满,肢体动作也不再流畅自如。

即使做着同样的动作,他也不再是小马哥、不再是赌神、不再是许文强……

那些当初浸染过无数人青春的经典,是源于时代的。

过了,就无可复制。

然而,这样也挺好。

看着现年63岁的周润发,那身形,那状态,那眼神,那嘴角的邪笑。

三十年过去又如何?

没有了当年如日中天的皮囊

才更富经年持久的气度与吸引力。

所有电影中的经典角色

其实都不是周润发。

可是他们赋予了周润发成为巨星的血肉。

作为热爱他的人,是无法把这些角色与他本人分割开的。

这么多年,保持着与他的角色似是而非的距离。

周润发才有了平常人的生活。

活得通透的人,总是能认清最初的自己。

无论荣耀与星光给了他怎样的加持,都无法动摇他保持真实的自己。

不得不说,与如今的流量明星相比

香港那个时代的艺人,才真的称得上巨星。

80后的我,热爱着那个时代的香港文化。

虽然在时事的变迁中,看着香港电影的落寞,无法抗拒。

然而共生于时代的,我们的青春与香港的文化,即使在大浪淘沙中被一遍遍洗礼。

却终究无法抹去存在的价值。

正如《无双》中的周润发

虽已不再是来时的样子,却依旧是他自己的样子。

歌曲是有记忆的。

英雄本色的《当年情》、喋血双雄的《浅醉一生》、监狱风云的《友谊之光》……

那些烂熟于心的旋律里,全都是周润发印入人心的角色。

少时,没有人把你稚嫩的热爱当回事

因而,我也以为成长会改变最初的梦想

什么都无法证明人心

唯有时间的推移

能够谏言,能够噬心,能够恒久。

最后感叹一句——

《无双》中的画家

是1997年之后所有拍周润发的电影中

耍的最帅的一个。

你可能感兴趣的:(他是演绎过浪漫悲情的巨星,也是活出了大道至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