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琐中寻求学生成长

       常州袁文娟老师在《"新基础教育"学生工作变革实践的探索》中讲述了自己在“新基础教育”学生工作领域中摸索多年的历程。这些历程似乎都有共通之处,在学习的同时,我也在思索学生工作的有效方式:

一、在日常活动中读懂学生。

       班主任在做活动方案设计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跟风”现象,一是学习跟风,优秀的老师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二是节日资源跟风,比如三八节开展爱妈妈教育,重阳节开展尊老教育,教师节开展尊师教育......跟风现象不是不好,关键是缺少活动本身与本土性资源相结合的活动创造。做任何活动都应该要先了解学生的活动需求。身为教师的我们可以俯下身子和学生沟通:问问学生喜欢什么;看看学生有何变化;听听学生谈论什么;想想学生需要什么;甚至可以是同班级的科任老师,或者是同年级的老师一起议一议,在议论中能够对学生有更多的了解。在什么时候做什么活动不是由老师说了算,而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基于学生的成长状态、成长需求,从多种途径、多个维度去了解学生的心愿、烦恼以及身心变化,从而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活动。

二、在研究中做回溯。

       学校的活动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上级行政部门层层下达的活动;二是学校校级开展的常规活动;三是班级自主的活动。这些活动哪些是学生喜欢的?哪些是学生不喜欢的呢?为了策划出学生喜欢的活动,我们往往采用调查问卷来辅助,辅助的时候我们可以对以往的活动做回溯,把往年学校所做过的活动全部罗列出来,从而分出学生喜欢的活动、学生不喜欢的活动、以及没有新意的常规活动。在盘点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对原有活动进行二度开发,一是可以开发原有活动的育人价值;二是开发策划全新的活动。比如以往的跳蚤市场活动只讲究买和卖,在活动中可以进一步开发有关“诚信买卖”的活动,进行诚信教育。

三、在散点的现状中做规划。

       在班级学生活动的规划中存在“散点”的现状,因为日常琐事缠身,很多班主任想到什么就做什么,学校要求做什么就做什么,缺乏整体规划、也缺乏活动系列。对于新接手的班级,班主任要学会做班级成长规划,在学生成长规划中也有三部曲:一是摸清家底,了解学生状态以及已有的学生活动,找到存在的问题;二是确立目标,根据学生的成长需求确定新的成长目标;三是活动规划,为了达成既定的活动目标,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活动措施。如此一来,活动系列便是基于日常研究中所开展的活动。

四、在割裂的现状中融通班队和学科。

       袁老师提到班队和学科一度处于两条腿走路的现状,老师们强行把班队和学科割裂开来,开展教学的时候讲成绩,开展活动的时候讲班队。几百前年,培根说了一句妇孺皆知、影响深远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可是事实上,我们却发现成绩优秀的孩子走出社会后不一定就是成功的。爱因斯坦曾经说:“所谓教育,应在于学校知识全部忘光后仍能留下的那部分东西。” 知识忘光之后所能留下的那部分东西只能是能力和素质。在活动中,孩子能够增加他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能力,也能增加他与同伴的沟通、协作能力。比如在开展语文习作教学的过程中,很多老师都尝试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有话可说,那么在开展跳蚤市场诚信买卖活动中,是否可以进一步进行习作呢?

五、在活动中化繁为简。

       人们都说:最小的主任是班主任、最具权威的主任也是班主任。班主任每天除了要开展教学工作、要处理班上的事务,还要接受来自孩子们的各种小报告。全班五十多个孩子,只有一个班主任,怎么破?于是乎,很多班主任便开始了“说教”教学,学生存在问题——教育训练——最后进行考评。班主任对学生的成长问题缺少预见,被动弥补班上的问题,班上卫生问题要管,午休纪律要管,同学吵架要管......每天都在“管”,却总有“管”不完的事。那么,是否可以通过一次活动来整合所有的教育问题呢。比如班上组织一次出游,纪律小组是否可以督促同学们活动中的纪律:不追逐、不打闹;卫生小组是否可以督促同学们不要随地乱扔垃圾;后勤小组是否可以提醒同学们出游要带的东西,温馨提示,增加友爱;记录小组是否可以记录同学们活动中的精彩瞬间,捕捉其他同学身上的闪光点......如此一来,学生的纪律问题,卫生习惯,沟通问题在活动中是否就能有所好转呢?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多一些,孩子们的感悟也就多一些。

       孩子们的行为具有反复性,我们没办法通过一次活动来解决所有孩子的问题,但是一次又一次的活动,在老师的点拨下却能强化孩子们的正确行为。班主任们日常的工作很繁琐,我们需要在活动的过程中多一些儿童立场,多一些理性行动,多一些时尚表达,多一些价值提升。


在繁琐中寻求学生成长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繁琐中寻求学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