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先来讲孙膑手撕庞涓。
齐国崛起
孙膑来到的齐国是什么样子呢?
齐国当时的国君叫齐威王,就是田忌赛马里面的齐威王,也是《邹忌讽齐王纳谏》的齐王。
当时齐国还没有称王,齐威王的父亲是其实当时叫齐桓公、蔡桓公(确是齐国历史上有两个齐桓公,上次那个是姜小白,这回这个叫田午,为了便于区别,田午可以称为齐恒王)。等一下,罗小妞,看到蔡桓公你有没有觉得很熟悉?初中文言文《扁鹊见蔡桓公》“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大概是最早的医患矛盾了。
因这讳疾忌医的毛病,齐威王继承了君位。我们还记得春秋五霸里面“一鸣惊人”的故事,这个齐威王刚即位的时候,比楚庄王还混账,9年没有理过国政。一个叫邹忌的美男子,就拿着琴去晋见齐威王。
他不弹琴。他就是不弹琴。他死活就是不弹琴。
齐威王很纳闷,邹忌就说,我手中有琴不弹,大王觉得很奇怪。大王手中的琴,九年没有弹哩。齐威王这才开始励精图治。
邹忌任相国后,也主张革新政治,修订法律,选拔人才,奖励贤臣,处罚奸吏。和战国时期魏国初年一样,通过改革让齐国富庶起来。
孙膑到齐国的时候,看到的应当就是这样一个齐国。
孙膑到达齐国后,因被挖去了膝盖骨,乃是一个行动不便的“废人”,客居在齐国大将田忌的府中。田忌常常与齐国王室赛马,奈何他的马总是比齐威王的差一些,赛马往往总是输多赢少。
孙膑就为田忌出了这个“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计策,田忌用了这个法子果然赢了比赛,孙膑也因此从幕后走到台前,得到了齐威王的赏识。
说起这个“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你大约觉得不过一典故儿,我想扯开去说一说怎么在文学作品中用的生动活泼。
我们来看一看金庸先生是怎么用的好么?
黄蓉向身旁众人低声道:“咱们胜定啦。”郭靖道:“怎么?”黄蓉低声道:“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她说了这两句,目视朱子柳。朱子柳笑着接下去,低声道:“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郭靖瞠目而视,不憧他们说些甚么。
《神雕侠侣》第十二回是杨过的成名之战。当时中原武林举行英雄大会,要推选一个武林盟主。当时蒙古人的国师金轮法王,携着弟子霍都、达尔巴来掺和了一脚。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黄蓉便出了这么一计(用朱子柳对霍都、郭靖对达尔巴、郝大通对金轮法王)。黄蓉只说了上半句,朱子柳已经领会,郭靖尚需要黄蓉点拨,一时人物的性格极为鲜明。
马陵之战
孙膑手撕庞涓的的两场战役——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在战国时期有名的战役。
先来说桂陵之战。这场战争的起因,乃是那个坑爹的魏惠王看不惯赵国的国君与齐、宋、燕在平陆建立盟约。彼时因为他父亲和爷爷的缘故,魏国在各诸侯国中还是一霸,焉能忍气吞声?
公元前354年,赵国向依附于魏国的卫国开战,魏惠王于是有了地方出气,派出魏国大将庞涓,直接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次年,赵国派使者向齐国求援。
齐国这个时候,正在崛起,国力尚不如魏国。为此,作战的决策上就有争议,邹忌表示反对,但大将段干朋认为应当救赵,但应先让赵魏两国相互征伐,以伤元气。于是齐威王等了些时日,兵分两路:一是进攻襄陵,使魏国陷入两面作战;二是派田忌、孙膑率兵救援赵国。
孙膑就采取了三十六计中的第二计——围魏救赵。
他认为魏国的精锐都在进攻赵国都城邯郸,而老弱残兵都在魏国,所以应当避免与魏国的主力精兵交锋,而应打魏之都城大梁,使庞涓撤军回救,化被动为主动。
孙膑是分三步走的,第一步,佯攻平陵,吸引魏军主意;第二步,轻装简车,直捣黄龙,哦不,直捣大梁;第三步,派少数部队沿途与庞涓作战,故意示弱。
庞涓因此轻敌,丢掉辎重,轻装疾行,这样一来,魏军长途跋涉十分疲敝。孙膑带领军队主力,在桂陵这个地方截击庞涓大军,生擒庞涓。
孙膑的围魏救赵虽然十分奏效,但魏作为大国还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这一战并没与击溃魏军主力,齐国也没有能攻进大梁,邯郸仍在魏国手中。
魏国当时牛掰到什么地步,魏国攻打邯郸后,西边的秦国攻了少梁、安邑,楚国攻了魏国南部,魏国多线作战,最后仍然立于不败之地,但也因此在此战中失了一些元气。最后,经过调停,魏、赵两国的国君在漳河边结盟算了结这事儿。
桂陵之战十三年后,公元前341年,魏国攻打韩国,韩国派使者向齐国求救。齐国采用“拖”的老办法,应允韩国,但拖延至两国交战疲敝后方才出兵,此时,韩魏已经交战五次,韩国皆败。
齐威王于是派田忌、田盼为主将,孟尝君的父亲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依旧按照老路子“围魏救赵”,直攻大梁。
历史总是重复上演,庞涓依旧是领兵回救。彼时孙膑利用齐军一向怯战的名声,“增兵减灶”,沿路留下军士做饭的痕迹,第一天留十万人的饭灶,第二天五万,第三天三万,庞涓以为齐军胆小当了逃兵,就大胆地往前奔驰,留下步兵,自己带领骑兵日夜兼程赶回。
孙膑算准了庞涓的路程,在马陵这个地方埋伏了一万名弓箭手,约定看到火光就万箭齐射。
此处必须提一提马陵的地形,它是一个两旁险隘、高出的地势,中间狭长,这种地势十分危险因为你只要在上面设埋伏(制高点嘛),基本下面的人就完蛋。秦穆公时期,我们提到过《蹇叔哭师》,是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率领军队在崤山作战,也是这样的地形,也是打败被俘虏。因而这种地形,军队哪怕是全速通过都很危险。
估摸孙膑就是怕庞涓全速通行,故而用大树砍断拦在路中央,又把树皮扒了,露出白色的树干。庞涓觉得奇怪,点灯来看,“庞涓死于此树下”刚映入眼帘,就被射伤,最后他横刀自刎,魏军大乱。齐军趁胜追击,歼灭魏军十万人。
庞涓算是在一条河里淹过两次的人,第二次还淹死了,顺道也淹了魏国,魏国自此以后就彻底地败退在了魏惠王手中。
马陵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埋伏战。此战作为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的分水岭。此战以后,齐国称霸。
商鞅变法
当魏齐等国忙着桂陵之战,在现在河北这块地方打得火热的时候,西边秦国的秦孝公启用了商鞅开始变法。
商鞅是是卫国人,且是卫国的王子王孙,因此他也被称为卫鞅、公孙鞅,因变法有成效,被封在商地,故而称为商鞅。
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开始强大,历经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等君主,国富兵强,乃至最后秦王嬴政能统一天下,商鞅变法功不可没。
为了变法,秦孝公和商鞅先做了一些准备工作,秦孝公召集大臣在朝堂之上讨论,商鞅变法的想法被旧贵族反对,商鞅舌战群儒,驳斥了他们“法古”、“循礼”,这里的法古和循礼,其实都是西周初期从周公旦制定的一些宗法制和规则,已经不能满足战国时期国家需要扩张和富强的需求了。
因此在魏国李俚变法,楚国吴起变法之后,商鞅吸收前两者的经验,开始了一次预备、两次变法。
为了提升一次预备、两次变法的效果。商鞅在都城的南门立一根木头,约定谁能将它移到北门,就赏赐十金(金指金属,当时大约是黄铜,而非金子),因此行过于荒诞,在无人应答的情况下赏金增加到五十金,最后一个人前来运木,果然得了五十金,老百姓这才开始信服商鞅。
商鞅的预备工作,是在公元前359年颁布了《恳草令》,听着名字,就是希望农名开垦荒田,重视耕种。
三年后,在公元前356年,商鞅被任命为左庶长,开始了第一次变法,内容主要包括:
一是颁布《法经》(李悝所著),实行轻罪重罚,连坐制。
二是废除旧世卿世禄制,颁布了20等军功。《芈月传》中,成为太后的芈月曾在高台对着武装士兵发表的动人演说(第76集),“曾经,商君之法约定,只有军功才可受爵,无功者虽富无所荣华……你们有多少努力,就会有多少回报!你们可以成为公士、为上造、为不更、为左庶长、为右庶长,为少上造,为大上造,为关内侯,甚至为彻候,食邑万户!”
三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开垦荒田。
四是推行个体小家庭,扩大了赋税和兵徭来源。
五是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
六年后,在公元前350年,秦国迁都咸阳,商鞅进行第二次变法。
一些内容是对第一次变法的深入,比如废“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允许买卖,编订户口,革除戎狄旧俗,推行小家庭。
还有一些属于新法:一是推行县制,这就改变了周王朝分封的规矩,使得土地、税收都能掌握在国君手上,不会发生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这样的情况。二是统一度量衡,有了让秦始皇借鉴的“书同文、车同轨”。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开始强大起来。商鞅变法总体思想就是废除旧制、重农抑商、完善税收、严刑峻法。
但他的变法没有人情味,毫无缓冲地得罪了贵族群体,以至于秦孝公时期太子嬴驷都议论新法,被商鞅抓了典型。为此,秦孝公惩罚了两个太子师父,公孙贾被割了鼻子、公子虔被脸上刺字。
秦惠文王嬴驷继承君位后,商鞅被公子虔诬告谋反,他逃到秦国边境的一个小旅馆,主人说,商君之法严厉,不敢收留。最后商鞅被判车裂之刑,可谓死状极惨。我记得,《芈月传》的第一集,就是秦惠文王车裂商鞅,当时公孙贾鼻子上的金罩子,让我好生出戏。
最后,我们补充一下吴起在楚国的变法。
我们上一篇讲过,魏文侯、魏武侯运用吴起,四处征战广征土地,可谓盛极一时。后来吴起糟谗言,这么一个渴望出人头地的人儿,怎么能忍受君主不信任他,他就跑到了楚国楚悼王那里开展变法,内容上承李悝变法,下启商鞅变法。但也因此得罪了楚国贵族的利益。
最后惨到什么地步?公元前381年,楚悼王病死,旧贵族叛乱攻进王城,吴起吓得拿楚悼王的尸体当挡箭牌(对,你没有看错),最后依旧被射成了一个刺猬(好歹有全尸,还是商鞅比较惨)。
以上就是战国第二阶段大致的情况,我给罗小妞你捋一捋:
魏国:
魏文侯——李悝变法、乐羊攻中山、西门豹治邺、吴起守西河
魏武侯——吴起(后逃楚国变法)、晋阴之战
魏/梁惠王——庞涓迫害同门、孙膑逃齐、桂陵之战、马陵之战、迁都大梁
齐国
齐威王——父亲齐桓王/蔡桓公、邹忌、田忌赛马、围魏救赵(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秦国
秦孝公——商鞅变法
如何拎清那些拎不清的朝代(一)三皇五帝
如何拎清那些拎不清的朝代(七)东周之春秋:郑庄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如何拎清那些拎不清的朝代(八)东周之战国:三家分晋、田氏代齐、魏国兴衰
如何拎清那些拎不清的朝代(十)东周之战国:秦惠文王的主角光环
如何拎清那些拎不清的朝代(十一)东周之战国:苏秦的逆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