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年华里耐人寻味的留白 | Angels Wear White

进电影院看嘉年华之前,心里还是有一点抵触的。毕竟性侵儿童这种题材,有太多的情境可以为煽情所用,比如破碎的童年,无能的家长,哭泣的儿童,艰难的维权,社会的冷漠甚至嘲讽。只要导演往这个方向稍稍引导,影片本想引发的讨论很容易就会随着观众的眼泪随风飘散。


但是幸好,《嘉年华》做得非常克制。


嘉年华里耐人寻味的留白 | Angels Wear White_第1张图片


影片中,没有直接表现会长性侵女孩的过程,没有受害者哭天抢地生不如死的镜头,没有受害者父母苦苦哀求的申诉,没有旁观者视角的抱怨也没有对加害人的正面批判,


唯一一个称得上激烈的情绪时刻,是耿乐饰演的父亲,在看到医院召开发布宣布自己女儿并没有被侵害后的情绪崩溃和爆发。但,那也仅仅是一个远景。


有人说,《嘉年华》是中国版的《熔炉》。也有人说,《嘉年华》必然担不起如此盛名。《嘉年华》和《熔炉》讲述的是相似的题材,但侧重点完全不同。看《熔炉》我们会痛哭,但看《嘉年华》我们哭不出来,更多的是叹气。


影片讲的不是一起事件更多的是关于女性的处境,有很多意味深长的镜头。很多观影者认为,影片有太多没交代清楚的地方,而在我看来,这些留白其实比故事本身,更值得寻味。


嘉年华里耐人寻味的留白 | Angels Wear White_第2张图片


  • 小文的母亲,在女儿受到侵害后,是被女儿伙伴的家长告知才带着小文来到医院。得知小文被侵害的第一时间,狠狠甩了她一个巴掌,她要扔掉女儿那些“不三不四”的衣服,她怒气冲冲地剪掉了女儿的长发,她对受到侵害的女儿连一个外人的关怀都没有,这是一种怎样的母女关系?我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女人每次出场都会如此地颓废,会如此地痛苦,痛苦到想要把这一切都施加到自己女儿身上才肯罢休,我们不知道这个母亲身上发生了什么。


嘉年华里耐人寻味的留白 | Angels Wear White_第3张图片


  • 而事件的旁观者小米,三年前从老家逃出来,她颠沛流离了15个城市,我们不知道她的家庭对她做了什么。我们只知道她宁愿守住这份月薪不足600块的工作,宁愿每天打扫房间、洗碗、倒垃圾、做别人都不愿做的活,也不愿回家。这位十五岁的未成年少女,本应该和同龄人一样在学校上课、和同学玩耍,此时却干着与年龄不匹配的脏活累活,拿着比法定最低工资还低的收入。但在她看来,这种堪称地狱般的生活。和老家的待遇相比却不算什么。


嘉年华里耐人寻味的留白 | Angels Wear White_第4张图片


  • 另一位受害者新新的父母在得知事件后相互埋怨:“如果不是你想和会长套近乎,怎么会让女儿认他当干爹?为何为了套近乎就要让女儿认干爹?为何呼风唤雨的会长就会喜爱认干女儿?事后这位父亲却为施暴者刘会长劝说小文的父亲不再上诉,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作为一名父亲,有什么比自己孩子受到伤害还可怕的事?


  • 还有影片中一直温和而坚定跟进这起案件的郝律师,王警官问她:“你干这行十多年了,就没想过做点别的吗?”她回答“这类案子需要做。”是什么让她如此坚定地走这条艰辛又不讨好的职业道路?


嘉年华里耐人寻味的留白 | Angels Wear White_第5张图片


这些留白是耐人琢磨的,影片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答案。它给了我们足够大的想象空间,想象的边际是无限的,也正是因为这些留白,让每个观众都有向内思考的意义。


也许《嘉年华》影不像《熔炉》那么激烈,它甚至有点谨小慎微、束手束脚,但却是对敏感社会话题一次勇敢的试探。发生在小文和小米身上的故事看似夸张,但绝不仅仅是虚构的故事,它们每年都会发生、都在发生,就在我们身边上演。如果不是因为这部影片,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知道在这个年代,女性的成长过程仍然荆棘遍布。


嘉年华里耐人寻味的留白 | Angels Wear White_第6张图片


影片的结尾,小米穿着白色高跟鞋和白裙子骑上莉莉姐的电动车疾驰,再次踏上漂泊的未知。就像影片的英文名《Angels Wear White》一样,我们希望,无论她今后的遭遇如何,无论等待着她的会是什么,她永远拥有精神上的纯洁。


嘉年华里耐人寻味的留白 | Angels Wear White_第7张图片





晚上9点半,不见不散 

嘉年华里耐人寻味的留白 | Angels Wear White_第8张图片


往期阅读:


  •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你可能感兴趣的:(嘉年华里耐人寻味的留白 | Angels Wear Wh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