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对于风险&风险管控的浅显认识

说起“风险”一词,曾经除了在学校期间选修的经济管理类课程有关风险的论述,其他时候并没有多少概念。后来,毕业了进入社会,才在网络新闻中,或多或少听说过一些专业名词:风险、风险预防、风险规避、风险管控...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有木有,前几年网络上开始风行的P2P、P2B模式的网贷投资理财平台,为了“增加”投资人的所谓信心,以及吸引客户的加入和投资,几乎都会在网站首页比较显眼的位置,以专家和专业律师团队的形式展示出平台关于风险分析和管控的保障说明。尽管后来跑路的也不少,但这在当时确实是一种关于风险运用方面比较普遍的案例。

当时并没有很在意风险,其实也没有多少深层次的理解,只因经历较少,即便经历过类似的场景也没有真正探索其本质。随着时光和经历递增,到现在再次返回去思考曾经所经历的场景,才稍微有点认识和感触到风险分析和风险管控的重要性。

依目前浅见,暂且把风险看作是为达到一个目标or完成一项任务时,存在的不为自己提前预知和掌控的可能性,这些不确定性存在一定大小的概率会阻碍目标or任务的达成,大多时候有负面影响和趋势的情形。比如,以我们日常做一个项目,主导项目的管理者一开始会定一个项目的完成周期,涉及不同的阶段任务,由不同的人员协作完成。理想状况下,只要按部就班即可完成项目。然而,实际上是这期间可能遇到不少一开始预想不到的状况,而由于没有提前对风险进行分析和研判,导致风险出现的时候,项目人员应对不足,甚至引发冲突,阻碍项目进展,此时风险管控的重要和必要性就凸显出来了。

最早接触到关于风险管控和提升质量的场景,是刚毕业时参加过一次技能培训,由台湾地区的据说是黑带段位的老师分享的一堂产品质量提升的课程。第一次听说有“六西格玛管理”的专业名词,很好奇的去了解了一下,发现其实在我们以前高中数学课程中的正态分布部分就有此方面的基础,只不过当时课本上更多的是纯理论数字模型的探讨,没有过渡到实际工作的应用上。

6σ(6 sigma)可作为衡量产品质量的品质率的表征,一般3σ对应产品的正品率93.3%,缺陷率66800ppm,看似合格率已经不算太低了,但是对于某些高风险和严格要求产品质量的场景中,比如关乎人类生命安全的医疗药物、手术场景,每一万次操作有668次失效这种已经是极高的风险事件,没有人能承受和允许这种操作发生。为了不断降低风险、追求高品质率,6σ应运而生。6σ对应正品率99.99966%,缺陷率3.4ppm,相当于每一百万次操作有3.4次失效。当然6σ并不是终极目标,更是一种以顾客为中心,通过激励企业和个人持续改善产品质量,提升产品服务,全面质量管理的企业经营模式。

后来,偶然一次机会在同事的分享会上,了解到工业产品制造和质量控制过程中推荐的风险分析模型,有专门的同事研究过FMEA(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失效模式与效果分析),但那时并没有明显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只是作为一种业务培训的技能去学习而了解的。

现在来看,FMEA也是可以作为一种风险分析和风险防范的手段,提早发现产品制造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隐患,分析其原因,分析由此可能带来的后果,分析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并且对其进行等级划分,提出长期可被执行的应对之策,形成一套规范和流程,以此降低风险、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代价。

以上,对于风险分析和风险管控的浅显认知,个人觉得可以此作为决策的一种参考模式,防患于未然,即便有突发状况也能坦然应对之。在追求目标的同时,尽可能的降低风险,持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增加产品使用者的信心和信任,从而达到可持续经营和良性发展!

你可能感兴趣的:(工作中对于风险&风险管控的浅显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