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nry留学记——Week Four: Stay hungry,Stay foolish

Henry留学记——Week Four: Stay hungry,Stay foolish_第1张图片

      英伦第四周,我阴郁地度过。阴郁的天气笼罩着我们参观游览的每一个地方。云下的利兹城堡,雨里的坎特伯雷大教堂,风中的英皇阁,阴郁地诉说世事沧桑。不过,这些历史的遗迹,前人的佳作和着点儿云雨呈现在面前,似乎更容易回溯千年看时光流转,更能懂得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也许是天气影响,也许是失眠作怪,我的心情这一周也比较阴郁。不过带着这点阴郁的情绪,读                  Wuthering  Heights,好像更能体会这其中的颠沛流离,爱恨情仇。你看,“阴郁”可以让我心存敬畏仰望历史,又可以让我凝神静气深挖文学,不也挺好吗?

      我的文学辞藻实在太匮乏,又不想把游记写成流水账,所以索性就一笔带过,留个念想罢了。接下来我又要记账似的写些关于课程的东西了。朋友说,“你写这些玩意儿,谁看啊?”我笑着说:“发出去有人点赞就行呗。”说实话,真的没期待谁做我的读者,因为我也不是什么作家。我只是把我这点课程账记一记,现在没想明白的以后再翻出来想一想,足矣。

       

Henry留学记——Week Four: Stay hungry,Stay foolish_第2张图片

        这周老师们主讲词汇教学(Vocabulary Teaching)和听力教学(Listening Teaching)。词汇教学一直是我的盲区,盲到我就没有真正意义地上过词汇教学的课,也没咋思考过词汇教学。词汇用教吗?抑或是用单独辟出某节课专讲词汇吗?词汇咋教啊?单词表上不是写得清清楚楚吗,学生自己背诵不就行吗?当然,我这里指的高中词汇教学。带着这些疑惑我认真地听了Gary和Nancy的两节词汇课并私下里做了一点相关的阅读。先来对比着看看这两节课吧。Gary从理论入手,告诉我们讲词汇的首要任务是帮学生发掘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同/近/反义词,语境中的具体实例,个性化词汇运用,实物,趣事,哑剧,视频,图片,翻译,解释词义等方法把学生引到陌生词汇上来,并帮助其发现意义。其中,解释和翻译是我们中国常规英语课堂最常用的两项,但Gary却最不支持此二者。他说:“Explanation doesn't  necessarily help students  discover,but it only tells;the longer the translation is,the inaccurate it becomes.”诚然,这两个看似最便捷最高效的词汇教学方式,确如Gary所说,学生只是理解词汇的表象并未得其要义,也会很快忘记。可是对于L2students,对于这些从小学到初中没记过太多英语单词的孩子来说,面对高中一下子压过来的英语单词,他们只能强迫自己的记忆力生吞单词了吧。对于老师,恐怕也只能填鸭了。接下来,Gary向我们展示了几种向学生教授新词的方式。总结起来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知识active knowledge,让其从所给的情境(context)中不停猜想,不是猜词,是猜意义,然后一步步走向最接近的意义(meaning),最后老师给出新词(vocab)来匹配学生生成的意义。学生完成了context-meaning-vocab这样从具象到抽象的词汇输入,其中推动这一学习过程的是学生的active knowledge而不是passive knowledge。老师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用问题进行概念检测(concept check),不仅帮助学生生成最精准的词汇释义(denotation),同时也帮助学生明确了该词的使用问题,包括引申义(connotation),搭配(collocation)和适用度(appropriateness)。这个貌似耗时费力的过程,帮助学生掌握了一个词从“义”到“形”再到“用”的各个方面,实为高效的输入过程。说到这,不得不面对一个比较烧脑的问题:如何设计合适的context来帮助学生发掘意义最终完成新词学习呢?比如讲exploitation这样的抽象名词如何设计情境呢?Gary说这样的词适合用讲故事的方式设置情境,然后在让学生体会这个词的意义及使用的语境。这种方式确实很棒,可在中国课堂,会不会把学生越讲越糊涂呢?这种词是不是用翻译或解释的方式更到位呢?

      第二节词汇课,Nancy从课堂实践出发,给我们来了次完整的词汇学习体验。她按照Gary提出的词汇教授模式,先用4幅图片生成情境并就图片提出问题,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activate background  knowledge)。接下来,边让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边引导学生(elicit)说出一些话题词汇。紧接着,她又给出若干相关词汇(有些是生词),让学生试着把这些词归类到四幅图片里。接下来是课堂主环节,听四段与四幅图片对应的新闻,让学生检验刚刚的词汇归类是否正确,同时尽可能多的记录自己听到的新词。最后,Nancy让我们用今天学到的词写出四个问题,然后在小组内互问并讨论回答。这节课是用听力的形式来训练所学词汇。每一环节都不离开对新词的concept check和适当的drill。对于词的操练,Nancy还给我们推荐了单词学习软件,类似于我们的百词斩和扇贝单词等学习软件,而且老师可以在上面自制单词训练帮助学生记忆单词。

        两节课下来,说实话我还有很多疑惑甚至不以为然的地方,但就像Gary所说: “We are not teaching you how to do it; we are showing you what  we are doing." 所以我们只能辩证思考,具体分析,取其精华而用之吧。首先,词汇教学应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穿插词汇的输入。学生也一样,词汇的学习要贯穿整个英语学习的始终。作为教师,应抓住任何一个能帮助学生记忆单词的机会,激发学生的active knowledge,减轻学生记忆单词的心理负担。中国学生的passive knowledge远大于active knowledge,但真正促进学习的是我们的active knowledge。所以Gary说: “There is a huge gap  between active and passive  knowledge. We need to bring up  the active knowledge and strike a balance. Students need to fight for the meaning.” 其次,对词义的concept check要坚持进行。这是让我印象很深刻的一点,以后有机会一定要专门写一写。其实concept check简单来说就是和我们平时直接翻译给学生听的释义相对应的,用问题的形式检验学生的理解。例如:The actor retired when he was 67 years old.  我们要讲retire这个词,我们可以问诸如Did he stop working?Did he choose to stop working?Did he have another job to do?这样的问题。学生通过yes/no的回答就可以得其要义。其实就是以问题的形式来paraphrase。我一直比较支持学生用英语来学习英语,尤其是词汇的释义上,英文的释义比汉语的解释更清晰准确。再次,要掌握学生的原有词量。这一点对于我们的词汇教学很重要。如果我们不知道学生的原有词量那么就会出现所呈现的词汇过难或过简单的现象。因此我们要在起始阶段就要测试学生的词量,而且每个人的词量差别较大。不同的词量就会对词汇学习有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方法。这样,老师也容易掌控学生课上和课后的词汇学习。对于词量和词级测试我们可以借助专业的词汇测试app,给学生建立初始词量档案。最后,老师要be a model,坚持记忆单词,更新自己的词库。作为老师我们不能教什么就只学什么,我们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词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跟上学生的学习步伐,要不然就面临教了几十年被自己的学生淘汰了。我很欣赏一句英文:stay hungry,stay foolish. 既然选择教师,那么我们就选择了求知若渴,选择了虚怀若谷,选择了lifelong learning。

Henry留学记——Week Four: Stay hungry,Stay foolish_第3张图片

Henry留学记——Week Four: Stay hungry,Stay foolish_第4张图片

Henry留学记——Week Four: Stay hungry,Stay foolish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Henry留学记——Week Four: Stay hungry,Stay foo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