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教师职业的反思张文质

一、对教师职业的反思

1、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职业内在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社会提供的保障系统跟上去了吗?怎么才能使更多优秀的人成为教师?

2、未来人们终将认识到教师职业是最重要的职业。随着对生命复杂性理解的普及,整个社会也终将会认识到,教师是世界上所有职业中最难的。

3、有个常见认知错误:教师是古老职业,已有足够丰富的经验积淀,是寻常的、常态的职业(错觉:谁都可以当教师)

4、大众及教师自身有根深蒂固的“权力认知”

大多数人认为,教师首先被赋予权力:被确认为教师,你就可以上台讲课,就可以对学生提出各种要求。

教师的自我认知也是:我是一个教师,我可以讲课,我可以组织活动,我可以评价,我可以批评,我可以惩罚。

5、很少人去反思:你凭什么做教师?你理解自己吗?你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吗?你自我的内心平衡吗?受不当刺激时你能保持情绪克制吗?这些都是极其困难的挑战(认识自我也是终身的任务)。

人到底怎么学习,仍然是一个有待探寻、有待进一步获得更多认知的问题。

孔子开坛办学,学 “六艺”。当时的学习是一种生命学习,是所遇皆所学,所思皆所学,是场景中生命的熏陶。

美国教育家鲍耶尔:当一个班级内学生数超过三十的时候,教师对学生的注意中心就从对个体的关注转为对班级的控制。

今后 “一对一”的教学就一定能教得好孩子吗?

6、“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错了!

父母跟教师还是不一样的,父母对孩子有生命的责任(孕育、哺育、培育,其核心不在知识传承,以及社会化要求的行为规范教育(包括作为未来公民的担当、合作精神、合作能力等)。父母和教师的教育范围和角度很多不同

二、老师为什么厉害

1、“有的老师很厉害”需要去研究的。老师的“厉害”,在于他的专业能力,靠某些技巧,对学生心理持久关注。反躬自问:我有没有这样的能力呢?

2、我们的教学,是建立在对这一个又一个人的理解基础之上,还是教学计划?

绝大多数老师还是教学计划作主导,通过考试达到目标的。

能不能根据他的智力状况、情感状态,他个人关注的某些特别的热情而进行教学呢?理论上是可能的,实际教学中几乎是不可能(因为你的课堂,要为全班学生服务)

3、教师潜意识对学生是分类的(优秀、中等、后进生)。父母则不同,只要是他的孩子,父母都会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他。教师做不到这些的。

课堂要充满激情,要用情感点燃冰冷的知识,知识才能具有吸引力。始终要保持这种生命热情,太难了。

4、职业是需要热情的,学校为教师保持对教育的热情提供了什么条件呢?教师职业遇到的问题,在任何国家都是一个难题。

5、真正优秀的人更深刻地理解学生的精神状况,更从容地在课堂上与学生形成知识、情感、生命的多维互动。

三、你真的敢做教师吗?你真的适合做教师吗?

1、不得不说,很多人确实是不适合的。有些改善不是通过培训能够实现的

2、教师的身体状态、情绪状态、情感系统,包括教师的课堂表现力、教师生活的趣味、教师自身的生命热情,都会直接地被带到课堂,带到与学生共同的教学生活中。

3、专业的教师,不仅需要学科素养、学科能力,更需要对生命的理解力!

4、每个学生是带着自己的文化、智力、情感背景来到课堂的,他和各不相同的人组成一个班级……哪些因素是你施教时的选择标准呢?一些学生有经验的老师都会感觉束手无策。

三、学校是最安全的地方,对吗?

1、马克思·范梅兰的观点:教师是唯一能够替代父母的人(包含着对孩子生命的某种重责)。

2、生命有唯一性。生命安全的风险和教师的工作有直接的关联,就会不寒而栗。学生都回家了,校长才放下心来;

3、生命安全的重责,在没有任何事情发生的时候,是很容易被忽视的。

4、人们会认为,学校理所当然就是非常安全的地方,是呵护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身在校园之外的旁观者“观众”,你是很难感同身受的。

四、教育工作的难度

1、班级制是一种实验,没办法证明什么样的班级制是恰当的。课时制,也是一种探索。

班级制、课时制其实都跟工业文明的标准化,跟对效率的追求,以及包括对教育的想象是有关。

2、教育难度被低估了,忽略了具体个人的发展。

3、教育其实就是一个淘汰系统,而不是推动人成长的系统,它通过筛选的方式把人归类。之后都弹冠相庆,因为又有人胜出了。我们对有人胜出弹冠相庆,没有人反思避免了哪些人失败了。

4、反思:我是不是适合做教师的人?我是不是具备了教师的素养?我学习方向在哪里?……

5、问题太大,最后让所有人都变成了旁观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与教师职业的反思张文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