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时代到最后的晚餐”

文\记哲夫

一说到“小时代”国人就联想到郭敬明,但是一说到“最后的晚餐”不一定想到曾樊志。因为“最后的晚餐”是出自意大利著名油画家达芬奇杰作。但是并不是出自曾梵志杰作。不过最近我国当代油画界,一位当代油画家名叫曾梵志,引起了国人注意,他也画了同样的题材作品“最后的晚餐”结果在被拍卖,1点8亿。

我们都知道“小时代”被改编电影,结果票房也突破几个亿。所以国人真的不得不咬牙切齿佩服郭敬明,但是现在又有国人不得不咬牙切齿佩服曾梵志。但是 他们两人年纪相差20来岁,都是从事艺术事业。

光从他们俩艺术杰作来看,谁的 艺术思想水准更加高一 点,先暂时憋开物质价值链。我们首先谈的是他们俩作品,更加有世界价值观、人生价值观。从艺术角度来看,一个是画家,一个是小说家,但是他们都是我 国目前最成功的艺术家。

就先拿郭敬明“小时代"说,是描写现代年轻人,生活在繁华的上海,也是一个反应年轻时代的 艺术作品,有评论家直接把“小时代"拜金主义作品。这个不 否认。看的 小时代电影都知道,里面人物对豪华奢侈物品追求。这就是最大 吸引力,满足那些既有渴望物质财富,既有得不到人们,他们只有通过小时代电影情景意淫自己心里。所以小时代成功就在这里,因为人们越是要想追求东西,是 拼命想得到,既是得不 到,也要通过某种渠道。恰好“小时代”能够满足他们。我认为“小时代”它就是填补我们这个社会一群人无法得到的东西。它也具有商业价值链,所以它能够成功拍上电影,也成功大买票房,因为商人早就看见了,当下一群人们渴望这种东西,这种东西的确是我们时代所追求东西,也是社会真实的一面反应,但并不是虚无的东西。我再感觉到,“小时代”不是单纯拜金的小说,但它的确是有社会价值,因为它反应社会人们需要东西,人们很渴望奢侈物质生活。

尽管我们这个时代存在很多矛盾纠结,人们的情感道德好象都被某些东西颠覆,但是我们大家心里都知道,需要什么,最不需要什么,其实看似都明白,就是想不通,我们的思想情感在获得某种最需要东西,自然导致我们思想情感矛盾纠结,这就是,哲学家常说的,“灵与肉”

一谈到,“灵与肉”要提起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只要我们到了这幅“最后的晚餐”场景,是13个人在吃西瓜,其实画面人物表情有各有不同,但他们穿着很相同,统一带领着红领巾。表示着,他们都要争做时代三好学生,但是他们争做某个更加需要东西,表面看似的很和气,但是他们一但摘掉红领巾,就表示着他们对某些需要东西欲望,并不是那些红领巾,而是社会显示东西,就是实在性东西,那就是饭碗,画面出现西瓜,所以西瓜就是将来他们饭碗,他们现在争的只是西瓜而已,但是他们以后走进社会真正的争的身份地位,演示着,我们在这个时代,我们争着做每个角色,恰好这些角色,必须带着面具去争,这就是现实社会人思想情感焦虑。他们再不是向在学校里带着红领巾一样快乐,无需要带着面具吃西瓜。

其实照样评论家,说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没有什么艺术价值,但是,我认为曾梵志“最后的晚餐”艺术表达和郭敬明“小时代"是一致,他们都对年轻时代充满了迷茫,他们的艺术价值观同样是对我们这个时代表达最需要东西,同样是我们的思想情感在追求需要东西充满了纠结矛盾,这就是我们现实社会价值观念,所以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预示着我们时代未来,不断再争最需要东西,但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争到,得到。所以我们有时必须带着面具追求需要东西,扮演好自己角色。

我们有着虚荣心,但是有不愿意直接表达,所以必要是带着红领巾,折射出我们争斗东西过程,却还有保留一份虚伪的形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们必须带着面具生活,但是往往演示不了我们的心灵,所以我们会出现心灵纠结矛盾,一面是肉体获得了某东西,是很快乐,但是另一面心灵得到了压抑。

从“小时代,到最后的晚餐”是对我们年轻时代价值真正的剖析,也是我们灵与肉的剖析。所以说它们都是时代最反应价值现象,与其说是,郭敬明与曾梵志都看到了社会年轻的人真需要什么。我们不得只能说,他们艺术能成功,并不是他们能艺术背后价值链,而是真正的价值链,是他们两看到相同问题,把问题扔给 了年轻人。因为年轻人成长以后,他们最急需要获得某种东西,并不是单纯在 学校里,或者书本里能获得东西,然而这些东西,必须是在社会里能够 实现,所以他们思想情感不再是学校里 那样单纯,他们踏进社会里寻找需要东西,思想情感不再向以前单纯,变的非常复杂矛盾纠结,这个才是他们必须面临问题,他们要获得现实社会需要东西,也必须开始摘下红领巾,带上面具争斗各自需要的东西。

最后想的 说的两句,从“小时代到最后的晚餐”预示着我们时代里,不但是,我们思想情感复杂。而是我们的内心为追求某些东西,变的麻木,变的虚伪,这就是,我们的“小时代与最后的晚餐”。

2013.11.6,写与景德镇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小时代到最后的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