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前的高考研究专家,为何死于自杀

今天来说说李贽,浮生讲史向来嬉笑怒骂不拘一格,正史野史不加辨别,诸位看官纯当故事看看就可以,欲深入了解者可以自行搜集资料。



五百年前的高考研究专家,为何死于自杀_第1张图片

1563年也就是嘉靖42年,北京。一间狭小逼仄的屋子里,坐满了前来应乡试的读书人,一个面容清瘦,眉目舒朗的中年男子操着浓重的福建口音在前面讲话,“同学们,这道题是送分题啊!”

好吧有点跑偏,这句话是我想象的。但是李先生的确有着相当高超的押题功力,而且比后世所谓高考研究专家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了。要了解李贽在北京讲课并且押顺天府乡试试题的前因后果,还得从头说起。

李贽,嘉靖三十一年举人,在岳麓版历史课本中,他被称为异端李贽。

异端这个称呼很有意思,一提起这个词,我们会想到伽利略,想到布鲁诺等等,其实早在五百年前,大明帝国就诞生了这样一个异端,相比于欧洲的科学巨人,异端李贽显然有更大的勇气和更深刻的思想体系。

因为他所挑战的,是整个中国两千年时间形成的独特社会体系和思想体系,他把思想的矛头直接刺向了程朱理学,甚至那位至圣先师,孔子。

那一年,他12岁。你没看错,我没打错,就是十二岁,李小神童十二岁就写了一篇文章,相比于他的年龄,文章的内容更让人轰动,这篇文章就是《老农老圃论》,我们都知道,孔老夫子视种田人为小人,而十二岁的李贽就孔夫子的这一言论进行了批判。

引起轰动。

当李小神童变成李家小青年的时候,他继续将这种对孔孟思想,程朱理学的蔑视发扬光大。其手段之一就是考中举人。按理说都去考科举了应该是对理学妥协了啊,不,李贽明确表示,他是为了混饭吃。

因为在禁海之后,沿海地区很快变得贫穷,福建更是首当其冲,已经二十六岁的李贽迫切需要一份收入养家糊口,但他肩不能抗手不能提,只好选择了一条不需要体力的职业:当官。

考中举人之后,他没有考进士,请注意,不是没考中,是没考。就是这么硬,达到目的即可,绝不多做一点自己不喜欢的事。

而且他考中举人的方法很耐人寻味:背程文。程文就是范文,相当于现在的高考满分作文大全。依靠强大的分析能力,他选取了可能会考到的百余篇文章,背了下来,最终成功考中。

于是在北京做官的时候,他用自己编写的考试宝典讲课,考生只要背熟李先生选取的范文,大多都能中举,李贽硬生生将考试这一脑力活动变成体力活动。

这是他蔑视科举的方式,他眼里的科举,不过是漏洞百出的腐朽制度耳。

当官的过程奇葩,辞职的过程也很奇葩。在李先生五十一岁时,李贽被认命为云南姚安知府,相当于现在的市委书记兼市长,因为在任上政绩出色,令云南巡按御史刘维刮目相看,要向朝廷举荐他。

哪知道李贽听到消息,拔腿就跑,逃进了滇西鸡足山里。天上掉下的馅饼他愣是不要,定要刘维替他交了辞职信,才肯从山里出来。

从此李贽就开始了四处漂泊的讲学生涯。

我们来看看李贽是怎么成为全民偶像的。首先他到好友耿定理的家中居住讲学,并且招收女弟子,这与耿定理的哥哥,道德先生耿定向发生冲突,于是离开,从此剃发留须,在寺院里住了十年,成了一名职业作家。

然后他就莫名其妙的火了,比薛之谦的火还莫名其妙。

举国上下,满城尽是李贽“粉丝”。工部尚书刘东星亲自接他去山东写作;历史学家焦竑替他主持新书发布会;文坛巨子袁氏三兄弟跑到龙湖陪他一住三个月;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和他进行了三次友好的宗教交流;全国各大城市轮流邀请他去做访问学者。李贽一开坛讲学,管你是哪座寺庙,在什么深山老林,和尚、樵夫、农民、甚至连女子也勇敢地推开羞答答的闺门,几乎满城空巷,都跑来听李贽讲课。这下子,李贽成了横扫儒、释、民的学术明星,明朝竟出了个前所未有的大众偶像。

李贽学说,哪来如此魅力?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他流过浪,对社会中下层生活深有体会;他执过政,和学术精英有过思想的碰撞。两方面的经历,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他自幼的反叛精神和个性思想,在几千年来“三纲五常”的“无我”教条下,喊出了人人皆圣人、可以有自我的心声。就冲着这一点,能不得到饱受压抑的儒学士子、平民百姓的欢迎吗?

人们总是猝不及防的从云端坠落,但李贽好像早就预料到了自己的下场。终于,老对头耿定向发难了,而且用的是所有人都没想到的罪名:僧尼宣淫。

已经76岁的李先生因为这个被抓起来。所有书籍被焚毁。又到了体现其先知性的时候,被焚毁的那本李贽著作,名字恰恰叫《焚书》


五百年前的高考研究专家,为何死于自杀_第2张图片

逮捕过程非常顺利。当时李贽就在北京通州的好友马经伦家里,他是应邀到此著书讲学的。听到抓他的锦衣卫到了,身体已经很羸弱的李贽竟快步走出来,大声道:“是来逮捕我的吧,快给我抬来门板,让我躺上去”。锦衣卫目瞪口呆,只好按照吩咐,把他抬进了监狱。

万历皇帝并没有想杀他,而是命人将他送回原籍,严加看管,可是,自由的鸟儿怎么能被关在笼子里?

公元1602年农历3月16日,李贽静坐于北京皇城监狱,一名侍者为他剃头。剃好以后,李贽抢过剃刀,朝自己的脖子割去,顿时鲜血淋漓。侍者大急,问年老的犯人:“和尚痛否?”李贽不能出声,以指在侍者手心写:“不痛。”侍者又问,“和尚为何自割?”李贽写:“七十老翁何所求?”辗转两日,终于断气……

你可能感兴趣的:(五百年前的高考研究专家,为何死于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