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书架设置有一个小方格,用打印的标签 “改变我的书”贴在显眼位置。那里的书,并不是什么鸿篇巨著、经典名作,有几本还可能是所谓的“畅销书”,但确实令我改变了自己的行为。知行合一,乃为真知。斯科特·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刷新我对“爱”的理解(虽然“有爱人时不会爱”);从唐浩明的《曾国藩》到齐邦媛的《巨流河》,令我能不再蝇营狗苟、抱怨满腹,毕竟自己的这点小坎坷和作品中的主角来说又算得了什么?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让我领会自己在语言上的暴力程度很高,当有了觉知才能改善;再有我从陈虎平的《打破自我的标签》明白“社会阶层的跃迁需要不止一代人的努力”,形成“科学自我观”;几本读起来很快的小册子《仓鼠革命》启发我的文件管理方法,至今每天都在为我节约下大量查找文件的时间;《The Elements of Style》英文写作入门书,不过52页而已。最后是我每天只阅读一篇的两本书《唐浩明点评日记》和和合本《圣经》,它们不宜快读,需要跟着慢慢体会,因此每天我都受到前人的滋养。**书会越读越少,而不会越读越多。**
这个小格子里,现在要再加一本——王鼎钧的《讲理》。
一
王鼎钧在《讲理》中将自己化身为一名初中讲作文的老师杨书质。一开头,他借一个故事来说明了掌握议论文的重要性。这故事发生在一位严重口吃的学生吴强身上,同学调侃吴强的口吃,令吴强忿忿不平出手打了同学,因此他不仅受了委屈、还将受到处分。杨老师是这样开导吴强的,也是这样开导我们这些读者的。
杨老师恳切地对他说:“吴强!我知道你受了委屈,可是你不可以打人,一打人,有理也变成没理了;一打人,就变成‘蛮不讲理’了。遇到是非厉害的关头,你和他们讲理!”
“吴强,我明白你的意思,你会说:我讲话没有他们快,讲理讲不过他们呀!你别忘了,讲理的方法很多。你别忘了,你除了一张嘴,还有一支笔。你可以用笔写文章来讲理。将来你长大了,到社会上去做事,可能遇到不合理的事情,遇到不合理的人,你没有办法一个个找他们打架。你没有那么多拳头。打了架,有理更讲不清。如果你换一个方向,如果你把握紧了的拳头放开,去抓笔,比方说,那时候,你做了报纸的主笔,在报上写文章讲理,那比你用嘴巴讲理,效果大得多。那时候,你可能把很多不合理的事纠正过来”
跟人家讲理的文章,就是论说文。
……
吴强擦干了眼泪。(我特别喜欢这句简单但形象的描写,讲理的效果、人的行为转变跃然纸上)
《讲理》是一本讲论说文写作的书。逆向思维,它也是一本有助于读懂论说文的书。除却诗歌、小说之外,大部分我们在阅读的人文社科类书籍都是论说性质的、是传达知识的书。在过去,常常困扰我的是,究竟怎么才能读得更快,因此很关注“速读”的方法。现在我才发现:第一,很多书不必读;第二,剩下需要读的那些也不必全读。从写作技巧中,学习阅读的取舍之道是我喜欢《讲理》的最主要理由。
二
发表意见、却用抒情的调子,是写论说文时的通病。有这习惯的男生占了三分之二、而女生几乎是全体。(我倒是有些不服气的)
书中给出了这样几个例子
不爱惜光阴就是浪费生命。
——流水般逝去的光阴呀,谁能把你留住呢?
永远勿忘母爱
——慈母啊!我永远感谢你!
令人厌恶
——真是讨厌死了!
昨天令老人觉醒,明天让青年人盼望。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太阳,它有脚啊,轻轻悄悄地转移了!
论说文是下判断、表明意见、传达知识的文章,它的“骨“是含有“是非“问题的句子,是文章的主干。原来我阅读,常常是看到不錯的话就用笔标记出来,其结果就是满篇都是划线却还是不能立即get作者的点,这就是没有去抓主干、却抓了末节。
三
骨肉相连,论说文的理由是“骨“,支撑理由的证据是“肉“。好的论说文,不外乎”把理由解释清楚,把所举的证据论述明白“。
谈阅读方法的经典之作《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说明了“阅读与写作是一体两面的事“。读者要”发现“书中隐藏的骨架。而作者则是以制造骨架为开始,但却想办法把骨架“隐藏”起来。
来看一下王鼎钧借杨书质老师之口总结的论说文写作规则——“杨八条”吧!
1. 用“是非法”的句子组成骨干
2. 为这个“是非”找两个以上的证据
3. 如果可能,准备一个小故事
4. 如果可能,准备一两位权威的话
5. 如果需要,准备一些诗句
6. 如果需要,准备使用描写、比喻
7. 偶然用反问的语气
8. 偶然用感叹的语气
可见在一篇论说文内,还可以找到故事、比喻、诗句、描写、反问的语气、和感叹的语气等用来让作品“血肉丰满”的句子。记住:这些是作者为了增加趣味、隐藏“骨肉“而增加的。
真正该关心的是作者所下的判断、以及用来支撑它的证据。若我们能明白无误的直接理解作者的判断和证据,我们可以不用再花时间在其它细枝末节上。这样理解,速读的关键,看来是搜索信息和抽象总结的能力呀!
对于故事、权威的话,作者用了“如何可能”,是推荐用的。故事能让论说变得有趣味、且能启发我们的思想。权威的话、特别是正确的权威,能让论说更加有力。但故事和权威的话都不宜很多。跟着阳志平老师学习,使用的是卡片大法。大概说来,就是将知识片段写在卡片上,未来重组卡片来形成知识输出。他建议的卡片有人名卡,记录该人的地位、领域、主要作品等;金句卡,用来记录权威的话;故事卡,用来记录一些故事。
再说到诗,论说文是说明事理、提出主张的文章,它的口吻是分析的、判断的、肯定的。它的作用在唤起读者理智的活动,使读者明事理、辩是非,对作者的主张“同意“。而诗唤起读者情感的活动,使他发生”同情“。一般来说,论说文是很少”诗意“的东西。那什么时候“需要“在论说文中用到诗呢?首先,诗本身有时就是观点、在说理;另外,诗歌在我国十分受到喜爱和推崇;诗歌很简洁,能避免文章过于”臃肿“;最后,当论说需要一些感情时,也要用到诗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快去背点诗歌吧!(现学现卖)。
描写也只在“需要“时使用。比如在这个时候:风景好的地方适合建度假村,南京佛手湖的风景好,所以南京佛手湖适合建度假村。为了让读者“相信”这个观点,就需要通过描写来说明佛手湖的风景究竟有多好。
偶然、偶然、再偶然,使用反问和感叹的语气。论说文不是表达感情的文字,所以这个很好理解。
我的这篇读书笔记就显得很枯燥,因为我除了总结观点、表达观点外,没有用这些增加文章“血肉”的技巧。
我学习写作技巧的初衷是帮助阅读,特别是跳读。那么现在让我阅读论说文,我会首先搜索作者的观点、再找到支撑观点的证据。若作者的观点我接受也理解,那么我可以跳过所有的一切剩余文字;若我还不能理解,那么首先跳过反问、感叹的语气,再跳过不表述观点的诗句、不支撑观点的描写。对于故事和权威,还是要稍微仔细一点。权威要判断他是不是正确的权威,一个人在一个领域是权威不代表他在所有领域都是权威。
四
知行合一,《讲理》这本书在阅读、记录、写作方面启发我,若不落地到行动上,仍是未知。当然,如下的行动结合了我之前已有的启发,主要来自奥野宣之《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阳志平“读书”“卡片大法“系列文章。
1. 搜索作者阐述观点的句子,对其中的关键概念划线。
2. 将作者的主要观点和次要观点总结出来,阅读的时候要写在Post-It上,做笔记时要誊写到笔记上。
3. 寻找支撑作者观点的证据,它可能是故事、描述、诗句,应该把证据提炼概括出来,形成一张大纲卡
4. 要关注出现的人名,要了解他的生平和主要贡献——也就是人名卡的益处。进而判断作者引用权威是否得当。
5. 要做金句卡,那些让我心里一动的话语,可以作为写作时的“血肉“,可能是诗歌、权威的话等等。
6. 做笔记时,要谨慎的做出摘抄。大致的内容范围就按照王鼎钧老师的“八条“进行。
教书期间,杨先生一直很愉快、全身贯注。等待教学结束,他立刻感到突然而来的疲劳,那是由不相信耕耘能开花结果而生的疲劳。每一次,工作告一段落时,他都有这样的感觉。
教书,外人以为是个带有权威性的工作,天天像北斗星一样被学生围绕着。可是,学生一旦毕业散去,就没有几个人记得你,十年以后,还有一个学生记得你,也就不錯了。
这是我摘抄的,王鼎钧先生写在全书最后的话。事实是,《讲理》1964年出版至今已53年,大家都没有忘记这本书和杨老师。然后,又新增了我,也不会忘记“杨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