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等到后悔的那一天——读《寂静的春天》有感(肖梓语 12号)

      我在读这本书时,曾不止一次地想把这本书放下,我实在是对那些化学试剂和各种数据不感兴趣,只认为这是一本十分无趣的论文般的作品。

        但我发现,有些书给你带来的影响不是在一朝一夕之间,而是要时间去体会的。我本学年上半个学期前便看完了这本书,当时真的无感,只记得什么DDT、DDD、澳大利亚的清湖艾山,美国的各种灭虫行为。到这一段时间过去,我才体会到那本书对我的影响,举个小例子吧,以前我从不在意水果皮上可能有农药残留,但现在,当我在宿舍吃苹果时,会从不偷懒地把皮一点一点削干净。以前从不了解有关什么杀虫剂,到如今会思考这样做是否有必要。

        在这本书中有几种令我震动的地方,之所以不说感动是因为它的第一个特点:冷静而严谨。严谨,这是读完书后的最大触动,书中点点滴滴的数据,不计胜数的事例,作者好似一把手术刀,不留情面地把这些都展示出来,每一刀都又狠又准,直直地打入我的内心。她很少用大段大段的语言抒情,哪怕是最让我震动的那句话“人类若可以容忍这些动物的惨状,那么作为人类自的品格都已退化。”这句话是出自肺腑之间,可细细品味,其中对人类的指责可见斑,但又同时为她冷静到仿佛置身事外的指责口吻而害怕。

        下一个特点要从本书的布置开始说起,这本书分为几个方面,除草剂、灭虫剂、对水中鱼儿们的遭遇、天上鸟儿们的不幸,在最后至人类的自食恶果。如果看看目录会发现每一个小标题加起来是一首诗“明天的寓言/忍受的义务/死神的药剂/地表水和地下海/土壤的王国/地球的绿色斗篷/不必要的浩劫/再听不到鸟儿的歌声/死亡之河/天降灾难/超越波吉亚家庭的想象/人类的代价/透过狭小的窗子/每四个中就有一个/自然的反击/雪崩的隆隆声/另一条路”,与其书名相得益彰,其中有一段描写:我们染有林丹的带子,嗅着有林丹添加的加湿器,而连我们盖的防蛀毯子都是用狄氏剂泡过的。作者的细心,她可以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细节反映出我们与杀虫剂的关系。她的特点:以小见大。从花园的喷杀虫剂的割草机,到小池塘中死去鱼儿,到树上垂死的知更鸟,这一切最终到人类自身受到的种种利益的损害,她写了出来。

        她最后一个特点便是可以抓住本质。书中写到“人类牺牲长远的福祉,去要眼前的小利”其中所抨击的不正是人们的自私自利,只看得见眼前的蝇头小利。书中所说的杀虫剂,我认为那是作者用它来代表人类贪心的象征,人们渴望用现有的科学与大自然抗衡,成为大自然的主人,而人们所走一切正如马克思所说“若有百分之百的利益,人可以为之践踏人间法律”,而当全人类到如此“贪婪”的地步,又有何人类法律可言。作者恨的不单单是人们滥用杀虫剂的行为,她在质问人们为什么不可以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她恨的是人们的贪念,同时更希望在科技发高发达的未来,人们可以用和平共处的方式对待自然。

        作者这本书写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美国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为了经济发展对大自然做出了很多破坏性的行为,作者具有前瞻性地指出了问题,事实上,这就是一个环保的问题,甚至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如何保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都是一个值得全世界关注的课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要等到后悔的那一天——读《寂静的春天》有感(肖梓语 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