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帕奥尊者,那就不得不说一下整个帕奥体系。帕奥体系之所以会在世界范围内如此流行(尤其中国地区),就是因为体系内将从修行初期一直到修行的最终阶段说得非常详细。在这里我们要提及一本书——《智慧之光》。
什麼是智慧之光
關於智慧有光明,佛陀在《增支部.三集.掬鹽品.相 經 》( A?guttara Nikāya, Tika Nipāta Lo?akapallavagga,
Nimitta Sutta ) 裡 說 :
Yato ca kho bhikkhave adhicittamanuyutto bhikkhu kālena kāla§ samādhinimitta§
manasikaroti, kālena kāla§ paggāhanimitta§ manasikaroti,
kālena kāla§ upekkhānimitta§ manasikaroti, ta§ hoti
citta§ mudu?ca kammaniya?ca pabhassara?ca, na ca
pabhangu, sammā samādhiyati āsavāna§ khayāya.(关于巴利文部分由于字符不识别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
─ ─「諸比丘,勤修增上心之比丘,有時作意定相,有時作意精勤相,有時作意捨相,因此其心變得柔軟、適合作業、極光淨、及不易壞。他的心安穩地住立,直到漏盡。」
什麼是增上心?止禪心(奢摩他修習心)和觀禪心(毗婆舍那修習心)兩者都是增上心。正當培育止禪心及觀禪心的比丘,有時需要專注在能引發定的相,以培育定力;有時專注在能引發精進的相,以培育精進;有時專注在能引發捨的相,以培育捨。這表示他必須平等地作意定、精進及捨三法以平衡它們,而不應僅只專注其中之一。若精進過強,心將變得掉舉、散亂;若過度在定,心將陷於懈怠、厭煩;若過度在捨,心將陷於愚痴。因此,平衡定和精進是必要的。精進有兩種:身精進和心精進。這兩種都必須夠堅強。即使禪修者的身體是坐著,但若他不精進地防止心散亂在外面的種種目標上,他能夠成功嗎?不,他
不能。即使他一直想打坐,但若身體不能持續坐著,缺乏身精進,他能夠成功嗎?不,他不能。所以這兩種精進都是必要的。同時,定也是必要的。若有了精進和定,他必須保持心平衡地專注在禪修目標,不要過度熱忱,也不要感到厭悶。假如不感興趣,心就會變得微弱;過度的狂熱,心則陷於擾動、散亂。因此,他必須保持心平衡地專注於禪修目標,這就是「中捨性」,而在這裡則稱為「捨相」。
如果他這樣修習,會有什麼發生呢? Ta§ hoti citta§mudu?ca kammaniya?ca pabhassara?ca.─ ─ 「 其 心 變 得 柔軟、適合作業又極光淨。」當有了柔軟和適業的心之後,如果想要擁有定,他能夠獲得定;如果想要轉修觀禪,他能夠轉修觀禪;如果想要辨識名色法,他能夠辨識名色法;如果想要知見因果,他能夠知見因果。無論想要修習什麼業處,他的心都能專注於該業處。不止如此,同時他的心將變得明亮,且極光淨(pabhassara) ;na ca pabha?gu:他的心不會被敵對的煩惱(kilesa) ,即蓋(nīvara?a)所破壞;sammā samādhiyati āsavāna§ khayāya: 他 的 心 安 穩 地 住立,直到漏(āsava)盡,證得阿羅漢果。
止禪心有極光淨的光嗎?是的,沒錯。觀禪心有極光淨的光嗎?是的,沒錯。但大多數人只曉得生滅智階段的觀禪心有光,而不知道止禪心也有光。《增支 部 》的 《 睡 意經 》( Pacalāyamāna Sutta)敘 述大目犍連尊者證得阿羅漢果的經過。在此經中,佛陀教導大目 犍連 尊者日 以 繼夜地 增 強光 明 (āloka) , 以 克服昏 沉和睡眠。在《增支部》的《光明經》(āloka Sutta)和《放光經》(ābhā Sutta)裡,佛陀提到四種光明:一、日光;二、月光(包括星光) ;三、火光;四、智慧之光。對於智慧之光, 《睡意經》的疏鈔提到四種:一、天眼通有很強的光;二、一切遍處都有光;三、從接近近行定的預作定(遍作定)起始,一直到最高的止禪心都有光;四、觀禪的光明隨煩惱(染) ,這是觀智的光明。
若是如此,有人將會問:止禪心及觀禪心兩者都有光,為什麼還特別強調觀禪隨煩惱的光為光明呢?這是因為在
初修階段所出現的光,在程度與力量上並不像這種光明那麼強。《清淨道論》第 20 章.節 107 中敘述:‘Na vata me itopubbe evarūpo obhāso uppannapubbo, addhāmaggappattosmi phalapattosmī’ti. Amaggameva ?maggo’ti,
Aphalameva ca ?phala’nti ga?hatto.─ ─ 「 『我現在生起這種以前未曾生起的光明,我實在得聖道、聖果了。』如是執
非道為道,執非果為果。」 15
他誤以為: 「從前未曾生起這種光明,一定是我證得道和果了。」他誤執非道為道,非果為果,因此乖離了正道。由於這光明會令人乖離正道,所以將它列為隨煩惱之一。在這階段出現這種光明是很自然的事。但對於智慧之光,人們就有許多疑問:智慧有光嗎?名法有光嗎?對於這些, 《大疏鈔》解釋:Vipassanobhāso ti vipassanā cittasamu??hita§, sasantatipatita§ utusamu??hana?ca bhāsura§ rūpa§.─ ─ 「觀禪的光明,是由觀禪心引生,以及由自身相續中的時節所引生的極光明色。」
什麼是觀禪的光明呢?上文提到兩種起因:一、觀禪心,二、禪修者本身色相續流裡稱為時節的火界。當禪修者在修習色業處的階段,就會很容易瞭解以下兩項解說:
一、在一切由名色所組成的有情,除了結生心之外,每一個依於心所依處生起的心都有能力製造心生色。這些心生色生起為心生色聚。分析這些色聚時,你就會看到它的八種色法:地、水、火、風、顏色、香、味及食素。對於觀禪心製造的心生色,它的顏色界(顏色色法)或色所緣是「很明亮的色」(bhāsura§ rūpa§) 。
二、心生色聚中名為時節的火界能製造新的色聚。依於止禪心及觀禪心的威力,由火界所製造的新色聚能夠由內向外擴散出去。如果再分析,你會看到每一個由火界所製造的色聚中的八種色法:地、水、火、風、顏色、香、味及食素。其中的顏色界是「很明亮的色」。
這些解釋顯示「觀智之光」是:一、由觀禪心製造的心生色聚的顏色界的光明;二、由心生色聚的火界所製造的時節生色聚的顏色界的光明。止禪心所引生的光明與上面的解釋相同。因此,這真的是觀智的光明嗎?不,這不是。這在經典上僅僅是用以隱喻而已。不說由「因」(智,?ā?a)引生的「果」(色 rūpa)有光,而隱喻地說為「因」本身有光。事實上,它是心生色及時節生色的顏色界。譬如:
我們說床很吵地叫喊(這是緬甸人形容某人粗魯地坐下,而令床發出噪音的隱喻。) 。床真的能夠叫喊嗎?不。事實上是坐在床上的人使它發出噪音。在文獻上,有些字作隱喻用,以使事實更加容易瞭解。那為什麼在這個部分用了隱喻呢?這是因為止禪心及觀禪心愈強,光就愈亮;即為了顯示它們之間的因果關係。
另外一點:例如這座講堂被燈泡所照亮。當這些燈泡亮著時,其光被講堂內的其他東西所反射。同樣的道理,當心生和時節生色聚裡的顏色界發亮時,業生和食生色聚裡的顏色界也就會反射,而一起發光。所以疏鈔說,這光明在自身色相續流裡產生(sasantati patita§) 。
接 著 , 疏 鈔 再 比 較 心 生 色 和 時 節 生 色 兩 者 光 明 的 強度:Tattha vipassanācittasamu??hita§ yogīno sarīratthameva pabhassara§ hutvā ti??hati, itara§ sarīra§ mu?citvā ?ā?anubhāvānūrūpam samantato pattharati.─ ─ 「在這兩者當中,觀禪心引生的光明,僅存於禪修者的自身之中。另一者(指時節生之光)則依『智之威力』,而向(身)外擴散。」因此,這些向外擴散四射的光明,是時節生色聚的顏色界。這光明依於智的威力而生起,強弱依照智慧的深淺而定,慧力愈強,光就愈明亮。
Ta§ tasseva pa??āyati: 「僅有行者之慧(能得見)彼(光明) 」。這種光明僅能由行者之智慧看到,其他人則不能看到。例如:我們可以用肉眼看到 X 光嗎?不可以。我們是否可以因為肉眼看不到 X 光,而說 X 光不存在?不,我們不可以這麼說,因為我們的確是能夠拍到 X 光片的。 Tenaphu??hokāse rūpagatampi passati.( Sara??hadīpanī-?īka,2,p.236, Mahā?īka,2,p.429 ) : 「 這 色(光)所到而接觸的空間,他都能看見。」當光向外擴散時,在其所到之處,人們都可以看到種種目標。他用什麼去 看 這 些 目 標 呢 ? Passanto ca cakkhuvi??ā?ena passati,udāhu manovi??ā?enāti vīma§sitabba?ti vadanti: 「他們說,當(行者)在看的時候,他應觀察自己到底是用眼識看,還是用意識看。」由觀智而生的光,能夠用來看或分析外在 的 諸 目 標 。 而 止 禪 心 的 光 明 也 可 以 用 來 辨 識 外 在 的 目標,但是它並不像天眼通那樣準確。所以,在看的時候,到底是由眼識還是意識看見外在的目標呢?
《 大 疏 鈔 》 在 解 釋 這 點 時 所 給 的 結 論 是 : Dibbacakkhulābhino viya ta§ manovi??ā?a, vi??eyyamevātivuttam viya dissatīti.─ ─ 「就像得天眼者,彼以意識得見種種(外在)目標。」他是以依靠心所依處(hadaya vatthu)生起的意門速行心(manodvārika javana citta)得見,而不是以依靠眼淨色生起的眼識得見。當禪修者培育止禪心與觀禪心時,如果他去辨識,就可以看見許多外在的目標。特別是修習慈心觀的禪修者,在以「願一切天神得以脫離危難」的方式散播慈愛時,由
於其光向外擴散,他可以看見許多天神。同樣地,在以「願一切墮惡趣者」的方式散播慈愛時,他會看見許多苦界的有情。這是因為止禪心所產生的光明之威力所致。他是以意識看見,而不是以眼識。對於修習觀禪的禪修者,如果沒有這種光明,他就不能觀照外在三十一界 16的名色法。是否無論在什麼時候,只要光明出現,即可說已經達到生滅智的階段?不能這麼說,僅只在生滅智時有光的說法是不正確的。其他的觀禪心及止禪心也都有光明。但比較起來,在生滅智階段生起的光明和在它之前生起的光明是不同的。若是不同,它們到底那裡不同呢?對於這點,禪修者親自修習的時候就會瞭解。
注:
15 參 考 葉 均 譯 《 清 淨 道 論 》 ( Visuddhimagga ) ( p.t.s 底 本p.634。繁體版下冊.頁 331;簡體版頁 593) 。
16 南傳佛教所傳的三十一界為 :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四惡趣) ,再加人界、六欲界天、十六色界天及四無色界天。在
北 傳 則 有 二 十 八 天 。 在 南 傳 的 第 四 禪 天 中 沒 有 福 生 天 和 無 雲天 , 所 以 只 有 二 十 六 天 。 參 考 《 阿 毗 達 摩 概 要 》( Abhidhammatthasa?gaha) 「離心路過程之概要」 及 《法聚論》( Dhammasa?gani) 。
(以上内容摘自《智慧之光》第二章)
然后在我们再看看在这本书里面,对每一阶段的禅修概况介绍(此部分为《智慧之光》目录部分)。
注:在看到这些时不要被“惊吓到”,书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给那些僧人或深入精进修行的在家人用的,对于修行初期的人来说,看书中前三章的内容即可。
1、對禪修的常見誤解 :
正定是否是禪修的必要條件
心清淨之剎那定
修觀禪時的剎那定
應觀所有三相
把墮入有分誤為證悟涅槃
2、什麼是智慧之光
3、從安般念至色、無色禪:
兩種入門法
平衡五根
平衡七覺支
身至念
十遍處
一、白遍
二、褐遍
三、黃遍
四、赤遍
五、地遍
六、水遍
七、火遍
八、風遍
九、光明遍
十、虛空遍
無色禪
最後的勸修
4、從安般念至觀禪
5、安般念的功德
一、寂靜與殊勝
二、不雜
三、樂住
四、已生惡法令速滅及寂止
6、四護衛禪
一、慈心觀
以個人為對象的慈心禪那
對你討厭的人修習慈心觀
破除界限
無制限與有制限遍滿慈
二、佛隨念
三、不淨觀
四、死隨念
7、四界分別觀
四界分別觀入門
平衡諸界
十種培育定力的方法
朝向近行定
8、色業處的基本理論
修觀禪時必須觀照之諸法
二十八種色法
色法的本質
色法的三種密集
9、色業處
如何辨識色聚中的四界
色、香、味、食素、命根、性根、心色
如何辨識五淨色
如何辨識心生色
如何辨識時節生色
辨識食生色的方法
四界分別觀(詳盡法:四十二身分)
九種業生色聚
八種心生色聚
四種時節生色聚
兩種食生色聚
三種聲音
如何辨識四個相色
觀諸色法為「色」的時刻
再簡要地說明
10、名業處
純觀行者應注意的事項
只觀世間名法
六識
六種法所緣
辨識六門心路過程
彼所緣
五十二心所
七遍一切心心所
六雜心所
尋、思與作意之間的分別
十四不善心所
四個遍一切不善心心所
三個貪因心所
四個瞋因心所
兩個有行心所
一個痴因心所
二十五個美心所
十九個遍一切美心心所
三個離心所
兩個無量心所
一個慧根心所
應先辨識的名法
六組的定義
四隨觀
如何破除四種名密集
果報如此,速行則可改變
信慧組名法
如何辨識禪那名法
如何辨識意門善速行心路過程
如何辨識五門善速行心路過程
法所緣組─ ─ 善組
正語
正業
正命
悲
喜
彼所緣、信、慧
佛隨念
死隨念
十個結的生起
始於辨識受、識或觸
再辨識色法
同時辨識兩門及所緣
辨識取概念為所緣的不善名法的方法
辨識取究竟色為所緣的不善名法的方法
辨識色所緣組不善名法的方法
聲所緣、香所緣、味所緣及觸所緣四組
辨識名法整體為「名法」
分別名色法
名色差別法
威儀路明覺
如何辨識行住坐臥之中的色法
如何辨識行住坐臥之中的五蘊法
外觀之法
前進至下一個階段
這是培育四念處的修行
11、緣起第五法
三世間遍知
一、所知遍知
二、度遍知
三、斷遍知
三出世間遍知
隨覺知與通達知
第五法的摘要
集諦
《無礙解道》的教示
行與業有
推理與親自體驗
體證緣攝受智
神通與觀禪
追尋因的方法
五種緣起教法
把心(即智)導向過去
煩惱輪轉及業輪轉
若色相出現
朝向過去世的臨終時期
善意公主在過去所發的願
一位禪修者的例子
另一個列子
煩惱輪轉裡有三
業輪轉裡有什麼
緣攝受的階段
改變目標
辨明因果
應預先注意的要點
四名蘊
一、一性理
三或四人
斷見與常見
二、異性理
三、不作為理
自性定法
四、如法性理
定論
要點
組成五蘊
結生五蘊
意門轉向五蘊
欲貪有速行的五蘊
有分五蘊
色所緣組:五門轉向五蘊
色所緣組:眼識五蘊
色所組緣:領受五蘊
色所緣組:推度五蘊
色所緣組:確定五蘊
速行之基因作意
色所緣組:速行五蘊(善組)
色所緣組:彼所緣五蘊
取色所緣為目標的意門心路過程
色所緣組:不善組
色所緣組: (貪見組)速行五蘊
聲所緣組
香所緣組
味所緣組
觸所緣組
法所緣組:善組(目標=眼淨色)
法所緣組:善組(目標=白骨)
法所緣組:目標=色法
局部
外觀和朝向更遠的過去與未來世
行與明的「種子」
關於有分
體證所知遍知
12、緣起第一法
《緣起分別》─ ─ 經分別教法
十二緣起支
三時
三連結
四攝類
二十法
應預先知道的辨別法
緣攝受智階段
思惟智與初期的生滅隨觀智階段
成熟的生滅隨觀智階段
壞滅隨觀智階段
各自
無明緣行
行緣識
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處
(A)由於名生起,意處生起
(B)由於名生起,處色生起
(C)由於色生起,處色生起
(D)由於色生起,意處生起
(E)由於名色生起,意處生起
六處緣觸
觸緣受
受緣愛
愛緣取
取緣有
有緣生
生緣老死
愁、悲、苦、憂、惱
13、四種緣起教法
二、隨順緣起第二法
三、逆緣起第一法
四、逆緣起第二法
四食
始於果報輪轉四食的辨別法
始於業輪轉四食的辨別法
記載中的另一個辨別法
14、相、作用、現起、近因
色蘊品:二十八色
識蘊品
受蘊品
想蘊品
行蘊品
通一切心心所
六雜心所
十四不善心所
二十五美心所
緣起品
15、道非道智見清淨義釋
思惟智
聚思惟或理法觀
觀智的目標(所緣)
應遵照的規則
三相
無我之光
聚思惟觀法與各別法觀法
緣起法
觀智與神通
始於易觀者修習觀禪
視為名色滅盡
以觀照較喜歡的相為主
五蘊法
16、也同時觀照色法
過去、現在、未來
粗細;劣勝;遠近
不淨觀
有識不淨觀
充滿蟲的身體
究竟色的不淨相
無識不淨觀 = 觀死屍之不淨
緣起支
四十種思惟法
無常相有十
苦相有廿五
無我相有五
無常、苦、無我的基因
理法觀的二百種思惟
慧可成就
七色觀法
一、取捨色觀法
二、依年齡增長而消滅之色觀法
三、食所成色觀法
四、時節所成色觀法
五、業生色觀法
六、心等起色觀法
七、法性色觀法
七非色觀法
一、聚觀法
二、雙觀法
三、剎那觀法
四、次第觀法
五、除見觀法
六、去慢觀法
七、破欲觀法
生滅隨觀智
名色法與五蘊法兩者
過去、未來、現在、內、外
生滅隨觀智的詳盡修法
一、隨觀集法
二、隨觀滅法
三、隨觀集滅法
緣起第一法
隨觀集法
隨觀滅法
隨觀集滅法
生滅觀的進展
十種觀的隨煩惱
16、行道智見清淨義釋
四隨觀
威儀路與明覺
壞滅隨觀智
朝向壞滅隨觀智
色聚消失
也觀照修觀的觀智
一些觀法的例子
觀壞滅之力量
可以觀照任何自己所喜歡之法為主
朝向智見清淨
從行捨智到聖道
必須以大念修行之道
從壞滅隨觀智至行捨智
17、道智與果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