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名春:《老子》首章的文本與選輯

一、“上道”與“上名”

王弼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帛甲: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帛乙:道可道也,……恒名也

漢簡(北大):道可道非恒道殹名可名非恒名也

        帛書和漢簡都有虛詞,後來流行本刪掉虛詞,成五千言。“殹”是秦人用詞(睡虎地秦簡和石鼓文中多有),也有也字,說明北大漢簡的抄寫者還保留了秦人用詞的習慣,從“恒”字看,其抄寫年代大概在文帝之前。

        恒、常當訓為“尚”(上)與經典釋文及帛書所言“上德”相似。有俞樾及于省吾指出這種用法。

        道與名師相等的概念範疇並非是《老子》一書的最高哲學範疇

二、“無”與“有”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梁啟超和高亨都主張下面的句讀,古棣也認為這樣。

《史記》“關伊老聃聞其風而悅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悔萬物為實”。此種解說當可解老子其說尚無,後來的關伊、老聃發展為太一之說。

高明:“帛書老子甲乙本在當時只不過是一般的學習讀本,皆非善本。書中不僅有衍文脫字、誤字誤句,而且使用假借字也極不慎重。”

以無、有為句讀,最大的挑戰是部署甲乙本“欲”後兩個“也”,我們不能在無有後斷句,也不能說是帛書的抄手抄錯了,可見帛書甲乙本“欲”後兩也字淵源有自,是其戰國時期的祖本已經如此。 但文獻學家嚴靈峰、王叔岷、古棣等都堅持“無”、“有”為句讀,以帛書甲乙本是有誤,主要是取決於《老子》內在的邏輯。

三、“尚無”與“尚有”

”恒無欲以觀其妙,恒有欲觀其徼“

”恒“當訓為”尚“,”欲“當訓為”可、能“

四、“同”與“異”

王: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甲: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乙: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簡: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玄之有玄之眾妙之門

從句讀和邏輯來看,王弼本更善,道出了”玄“與”玄之又玄“的關係


參考作業:

《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

裘錫圭論老子為仁的文章。

206.10.19

你可能感兴趣的:(廖名春:《老子》首章的文本與選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