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人物》:能力从来与颜色无关

《Hidden Figures》是一部温柔而又震撼人心的电影,真实而深刻地反映和揭示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常见的社会歧视现象。没有出现激进的社会运动,而是通过描写刻画黑人女性的日常生活来反映那个特定时期中她们所承受的压力和屈辱。

电影的开始为整部电影奠定了基调,故事的发展历程和结局全部融在一句话里:You have to see what she becomes.当然让凯瑟琳有更好的学习机会需要全校教职工的募捐,这也间接表明了中间的道路是多么的坎坷。开篇那个小小的汽车发动机事件简洁明了的交代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歧视黑人、歧视女性、歧视黑人女性。为整部电影的故事背景做了简单却直接全面地描述,也为之后发生的种种事件做了铺垫。

这是三位有能力的女性,却因为肤色而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凯瑟琳在太空工作组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却因为各种限制性条例而不能碰咖啡壶、不能在工作的大楼里上厕所、不能在自己写的文件上写上自己的名字……这里的一切都在排斥她,这需要她更加努力地证明自己的价值;玛丽拥有着工程师的大脑,因为肤色而退缩,Mr.Z帮助她突破了心理障碍,却因为那些限制性的条条框框而不能参加工程师培训;多罗西承担了所有主管的工作却得不到相应的职位和薪水,理由是“They’re not assigning a permanent supervisor for the Colored Group.”日常生活中处处是种族歧视的影子:不可以进入白人图书馆、公交车上区分人种的座位……这部电影在很多场景的布置上十分细致,整个环境仿佛把人带回了那个时代。

争取权利的过程中肯定会遇见不少阻碍,对于凯瑟琳、多罗西和玛丽的未来选择,不同的人表示出不同的态度。对于凯瑟琳,即使心仪的吉姆上校对她有过不尊重的言语,即使整间办公室的人都不愿意和她共事,但是主管哈里森先生对她十分赏识,而且哈里森先生第一次见到凯瑟琳时并没有关注她的肤色,只关注她会不会计算;在之后的工作中哈里森先生为凯瑟琳提供了很多机会:可以知道机密、可以去看约翰·格伦的轨道线、可以进入五角大楼得到最新的数据信息。对于玛丽,从剧情可以看出与她共事的同事都很支持她参加工程师培训计划,而阻碍她的人是她自己和她的丈夫,玛丽在最开始的时候根本不打算去当工程师,仅仅是因为自己的肤色,而她的丈夫因为怕她受伤而阻止,潜意识里表明他认为这件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可以看出对于有色人种权利的限制不仅仅是制度层面的,有些甚至是深入人心的,吉姆上校和玛丽丈夫的表现表明在当时种族歧视的社会环境下,有一部分受歧视者已经向现实情况妥协,那我们可以由此联想到有些有色人种甚至以自己是有色人种为耻,将外在的歧视现象内化为内在的自卑心理。在歧视中有激进的人就有颓废的人,激进的人面对不公平站起来反抗,而颓废的人选择妥协。其实有些时候选择妥协并不可怕,因为“妥协”或许可以让生活更加舒适一些,可怕的是把他人对自己的侮辱和不懈归咎于自己身上。

吉姆上校为之前自己的言语不当向凯瑟琳道歉,一次又一次出色地完成了工作,大家对她的态度有所转变,在紧急加班之前同时主动把电话递给她让她打电话给家里人报信。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细节,却是很大的进步。最开始白人连踏入有色人种工作的地方都不愿意,而现在愿意主动提供帮助。多罗西成功启动了IBM,她的编程能力让她得到了主管的职位,她的据理力争让她可以带着她手下三十多个黑人女孩一起去新的工作地点,一群黑人女性浩浩荡荡的进入了从未进入过的工作区域。玛丽拿到了法律许可,可以去白人学校上夜校,丈夫也因这一巨大的进步而转变自己的态度:“You will make a fine engineer.And nobody dare stand in the way of Mary Jackson’s dreams.Myself included.”玛丽走进白人学校,在一个没有划出有色人种专座的地方,坐在一群白人中间上课,这像是里程碑一样的事件。

凯瑟琳天才般的计算能力为美国航天工程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多罗西成为了NASA第一位非裔女性管理员,走在世界电子计算的前沿;玛丽成为了NASA和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非裔女性航空工程师。

结局振奋人心令人欣喜,故事中的许多情节设计也十分巧妙合理。

故事最高潮的地方是凯瑟琳从西校区冒着雨跑回来,手里抱着的文件夹全都湿透,哈里森先生却因她消失了四十分钟不能及时完成工作而大发雷霆,再也无法忍受的凯瑟琳大胜吼出了自己的心中的委屈和不满:“Here is no bathroom!There are no colored bathroom in this building,or any building outside the West Campus.Which is half a mile away!Did you know that?I have to walk to Timbuktu just to relieve myself!And I can’t use one of the handy bikes.Picture that,Mr.Harrison?My uniform......Skirt below the knees and my heels.And simple necklace pearls.Well,I don’t own pearls.Lord knows you don’t pay the coloreds enough to afford pearls!And I work like a dog day and night,living on coffee from a pot none of you want me to touch!So,excuse me...if I have to go to the restroom a few times a day!”凯瑟琳转身离去,回到了原来西校区那拥挤的挂着“Colored”标志的办公室里,留下一办公室的白人陷入沉默。这次爆发给这间办公室里的所有人一个严肃的警告,也许对于他们来说把区别对待有色人种已经习以为常,这让他们不知道这些区别的行为会给别人造成多大的伤害,这次,他们知道了。哈里森先生亲自去西校区把“Colored Ladies Room”拆了下来,这是打破种族隔离的一大进步,他还说了一句有趣的话:“At NASA,we all pee the same color.”哈里森先生从来没有表现过对有色人种的偏见,但也没有意识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对有色人种各类权利的限制,而当他意识到的时候,改变就开始了。

影片中出现了关于官方文件署名和咖啡的情节线索。影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关于官方文件署名的情节,第一次凯瑟琳写下“...and Katherine Globe”时犹豫而紧张,保罗让她从新修改:“Computers don't author reports.”她没有任何反抗只是无奈,和修改;第二次写署名时,凯瑟琳再次把自己的名字加上去,保罗再次让她修改,她开始为自己争取权利因为“Those are my calculations.My name should be on it.”这次争取并没有什么用处,保罗只用一句“But it is not the way this works.”结束了这个聊天;第三次,凯瑟琳独自完成了所有的计算过程,署名时却只写了“By:Paul Stafford”,或许是之前两次的反抗无果让她这次放弃了挣扎,免得还要再改一次;最后一次,也是整部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凯瑟琳大大方方的将文件署名为“Paul Stafford and Katherine Globe”,而保罗也很自然的接过文件从头到尾看了一遍就把文件交了上去。我把咖啡和官方文件署名的线索合到一起写,是因为电影的结尾保罗为凯瑟琳端了一杯咖啡,而我在看电影的时候想象着或许在结尾保罗会对凯瑟琳说一句:“Now write your name on it.”电影的情节设定更加贴切,既呼应了之前对于大家反感凯瑟琳碰咖啡壶的情节,也表现了保罗对凯瑟琳的认可和尊敬。保罗代表了一类人——歧视有色人种、忽视他们的能力、不认可他们的工作的那一类人。我想象中的那个场景仅仅只是认可,而端咖啡是一种提供服务的表现,这在保罗身上是一个更深层次的接纳凯瑟琳的表现。

还有一个有趣的情节,带着孩子们去图书馆的时候,有一群有色人种在街头抗议,遭到警方压制,多罗西只是让孩子们不要关注不要惹事,然后带着孩子们离开。一个积极争取权利的黑人女性在看到游行抗议时这样的反映表面上看来有些奇怪,但却非常智慧。让还不懂什么是种族隔离的孩子们看到白人和有色人种的冲突是不理智的,这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留下挥之不去的痕迹。而相对比的下一个镜头中一个黑人在自来水管上喝水,旁边的白人女士立刻带着自己的孩子离开,小孩子的眼中没有种族隔离的含义,长大后的歧视都来源于儿时父母的这些行为。多罗西并不是不会抗争,她在被赶出图书馆时对保安大吼因为保安碰了她的孩子,但她不会做出超出理智的行为,因为她明白终有一天她的智慧和实力会带给她一直追求的平等和自由。

多罗西和主管米切尔女士多次就职位是“暂时的”还是“永久的”进行讨论,最后在多罗西升任主管时米切尔女士强调了“永久性”这个词,相信这也是在某种形式上打破种族隔离的一个表现。

这是一个相互融合的过程,在种族隔离已经成为习惯的时代,不仅是白人将歧视当成是习惯,有色人种也将受歧视当成了习惯。在这个融合的过程中,白人需要接受有色人种和自己是一样的,有色人种也需要跨出心理隔离,不再认为自己与白人不同,不再在潜意识里给自己和白人之间划出分界线。尊重自己是寻求权利的第一步。

这部电影令人深思,它揭示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社会现实,却提醒着我们即使是在半个世纪以后的今天,歧视依旧存在。在社会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我们一步一步打破种族歧视让所有人种可以友好的生活在同一国度,但这不代表种族歧视已经消失,它很可能还是“歧视”这一话题中占比比较大的一部分,只是我们可能接触的比较少。

这部影片展现了在“歧视”这一现象中不同人所扮演的角色。在“歧视者”这类人中有三种角色:有意识的歧视者,比如影片中的保罗·斯塔福德,这类人拥有歧视的条件,于是对被歧视者进行无情的打压;无意识的歧视者,比如影片中的米切尔主管,他们是歧视的实施者,但他们在语言和行为中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带有歧视的色彩,这样的人是成长环境和社会背景造就的,当别人指出来这一问题时,他们会道歉;平等对待被歧视者的人,比如阿尔·哈里森先生,他们没有注意到身边存在歧视现象,当他们注意到的时候,他们会采取行动来改变这一现象。

在“被歧视者”这类人中也有三类:积极反抗者,比如影片中唯一出现过的示威游行的镜头,这类人很激进,想要迅速改变现状,往往不能很好地达到目的;冷静对待者,比如剧中的三位优秀女性,他们通过展现自身魅力和能力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消极妥协者,这类角色在剧中没有主要的代表人物,只是零星出现的一些细节可以引发观众的联想。

如前文所说,新世纪的我们已经很少使用“歧视”这个词语,也许是因为这个词语太过偏激,但这是一个客观、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比如对某一类群体的偏见、对某些人进行归类并加以评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贴标签”现象,它涵盖了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类似社会现象。

社会环境会给人带来巨大的影响,没有人天生就会有偏见。每一个生命的到来都有它独特的一面,而他之所以会到来时因为这个世界需要他,也需要属于他的那独特之处。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存在即是真理”,这也许就是我们所追求的那所谓的平等的基础来源。

每一个人都可能身兼几种角色,考虑到“贴标签”这一现象的客观存在性,以及它繁多的种类,也许我们在某一类中是“贴标签者”,在另一类中就是“被贴标签者”,因为人无完人,所以人们普遍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却不能接受不完美的他人,而人对完美的概念又是不同的,所以即使是再完美的人,也会有那么一群人不喜欢他。所以有些时候“贴标签”可能只是某些人寻找心理平衡的一种方式,而根源是对自己的不认可,源于他们看不到自己与众不同之处。

我们的生活之所以精彩是因为同一时刻世界各地有无数独特的人在与我们一起描绘生活,才让世界得以更加精致绚烂。

你可能感兴趣的:(《隐藏人物》:能力从来与颜色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