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能包办孩子的一切

    这几天日本有条悲剧性的新闻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日本农林水产部前事务次官,76岁的熊泽英昭杀死了自己44岁啃老加暴力的儿子。这样的悲剧在我们的社会里不在少数,只是熊泽英昭身份特殊才引起国际关注。每当这样的悲剧发生,人们都在思考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巨婴,大家会形成一个朴素的共识:这样的巨婴都是被父母宠坏的结果。最后的结论是,作为家长,不能太宠溺孩子,不能替孩子完成一切。

    但为什么包办孩子的一切,会让孩子一直都是孩子呢?最近看到心理学家武志红谈到的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可以很好地解释养育者包办代替给孩子的成长带来的弊端。养育者对孩子过多的代劳,我们表面上能看到是孩子丧失一些基本的行为技能,像新闻里看到的竟然有大学生不知如何泡方便面;但真正的危害是扼杀了孩子的自我效能感,禁锢了孩子的心灵成长。

    最早给自我效能感下定义的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他认为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的自信度。”自信度是一种心灵的力量,跟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技能不成正相关关系,很多接受了良好教育的人,有一技之长,他还是没有力量去行动。所以,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人和外在世界互动的力量支撑,没有自我效能感的人是没有力量和外在的世界产生链接的,他只能像文中的死者一样,即使躯体足够强大了,也只能活在家里啃老。简单讲,自我效能感就是一个人对我可以经过我的努力把一件事办好的觉知能力。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对还有人没有“‘我’‘经过’‘努力’‘可以’‘把一件事情办好’”这种认知,觉得不可以思议。但切实有这样的人,心理学认为这样的人依然活在婴儿的全能自恋状体。全能自恋状态的婴儿是一种即刻的感知,当他的需求被满足就是生,当不能满足就是死,他没有延迟感。大家会看到,婴儿想喝奶时,他必须要马上喝到,要是冲泡的水太烫不能喝,他就奔溃大哭,他是不懂得“我稍微等等就可以”这个道理的。能马上满足就开心,不能马上满足就崩溃,所以,婴儿笑和苦都是同样的彻底。

      是什么扼杀了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让他一直处在即刻感的状体呢?就是我们养育者的包办代劳。一个学会走路的婴儿,当他步履蹒跚要去拿十米开外的玩具时,可能在中途就会跌倒,他会崩溃嚎啕大哭。这时养育者,你是自己走过去拿来给他,还是鼓励他爬起来继续前进?两种情况孩子的愿望都能实现,第一种情况被代劳,即刻满足;第二种情况经过自己的努力,延迟满足,自我效能感增加。孩子的养育过程中,孩子太多的事情被养育者代劳,结果就是破坏了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但万物皆有度,并不能为了培养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什么都让孩子自己去满足,最后孩子可能什么愿望都达不成,还美其名曰挫折教育,实际上是绝望教育,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干不了,最后和代劳殊途同归了。作为养育者,既不要去代劳,也不要去摧毁。而是要做他的后盾,当他崩溃时,发现自己的最信赖的人还稳稳地在身边,他会觉得自己的世界并没有摧毁。他的挫败感就会被拖住,他就能重新振作起来,自我效能感被逐渐的养成。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不能包办孩子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