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体制内的年轻人讨论得最多的,恐怕就是2019年中央遴选考试了。
这让我想起我的一个前同事,她也是我的师姐。当年她以笔试全省第二考入我们单位,32岁那年成为副处长人选,后来又以笔试面试双第一的成绩考到了中央部委,可以说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也许在很多牛人眼里,她这点成绩不算什么。但是对于毫无家庭背景、全靠自己打拼的年轻人来说,师姐的成功有很多可借鉴之处。
由于我们毕业于同一所院校,师姐对我颇为照顾,特别是她任职新岗位之前和我强调,一定要培养个人核心竞争力。
那她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呢?为了便于大家理解,下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
1.想要被提拔,先拼体力
我原以为不爱运动只是身体素质差一些,没想到这竟会让我在工作中吃了大亏。
刚到单位的时候我很受领导器重。有一次领导带我和另一个女孩去外地调研,我们的任务是汇总基层交流会的发言。先用录音笔录下来,晚上回到酒店再把当天的内容整理成文字。
由于交流汇报的人数多,5天之内要去6个不同的市县,工作强度非常大。所有时间不是在会上、就是在路上。最痛苦的是当地方言口音重,我每次整理都需要反复回听录音好几遍,到了深夜1、2点还弄不完,早上6点多又必须起来赶路。
几天下来,我的身体开始吃不消,晕车呕吐、腰疼眼疼、连续发烧根本没法工作,后来还是领导亲自参与,和另一个女孩加班加点才按时完成汇总。
回去之后领导也没说说什么,但后来的很多次需要外出的调研活动都不叫我了,甚至他还会“贴心”地开玩笑说,不用叫她去了,病在半路怎么办?
慢慢地,大家觉得我娇气、不合群,以至于后来许多的外出调研都没有我的名字。
我逐渐意识到,我必须改变才不至于被边缘化的。在体制内,要想干一番事业,必须有个好身体。看看职位越高的领导,哪个不是精力过人?
于是便开始了我的健身计划。我尝试过健身房、请私教、饭后散步、跑步等各种项目,均以失败告终。虽然身体稍微有点起色,但还是不能应对连续开会4、5个小时,加班到晚上12点的工作需要。
我觉得世界上最有用的废话就是“坚持”二字了。所以我选择了一项特别喜欢的运动去坚持。
在朋友的推荐下,我找了一家舞蹈机构。爵士、古典、恰恰……很多舞种可以跳。跳舞激发了我的热情,我不在乎有没有跳舞天分、也不怕别人笑话,只是沉浸在挥汗如雨的痛快中。
世界上的很多事情是相通的。自从我开始跳舞,气色变好了,身姿也挺拔了,人更加有气质。
在后来的几次高规模会议、颁奖大会上我被选为省部级领导的接待人员,还在联欢晚会上担任主持。
因为形象好便有了更多和高层领导接触、在更大的舞台、更多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机会,而这些都是我跳舞前不曾想到的。
后来考到省级单位,我用三个月时间加班加点重新整理单位20年的档案、在艰苦地区挂职2年、被抽调督查外出半年,这每一项工作都是对体力的巨大考验。包括考中央遴选,白天忙工作、晚上忙考试,也是靠体力撑到最后。
体力是职场的第一竞争力,一点儿都不夸张。
2.“套路”总是深得人心
为什么老男人总能撩到傻白甜?因为“套路”。用得多了才能称之为“套路”。情场如此,职场亦如此。
心理学教授安德斯•艾利克斯在《刻意练习》中提到一个观点:不论你在什么行业或领域,专家级水平都是可以逐渐训练出来的。
我智商一般,但是我好学善模仿,这一点就足以秒杀掉很多人。 每年我都会参加机关职工技能大赛,每次都靠公文写作这一强项拿奖(后来出了新规定,上一年度拿过奖的不得再次参加)。
要说有什么秘诀,就是我在读书看报的时候一看到好的表述就反复背诵默记下来。
报纸、评论中往往有一些高大上的语言,我会摘抄下来有意识地写到经验交流、心得体会的发言稿中;学习领导讲话、理论政策性文件时一定会涉及当前最新、最准确的政策表述,我也会牢牢地记在心里,在写单位总结的时候派上用场。在写调研报告涉及基本情况时,还可以引用之前下属单位情况摸底的汇总数据……
俗话说天下文章一大抄,体制内的很多好材料其实都不一定是原创,都是“抄写”而来的。高手们看到有高度、有深度的句子就会记下来,合理布局后反复放在不同材料的恰当位置中,让人瞬间觉得高大上。
除了会写,说话能力往往考验着一个人的情商。
单位里有个姐,经常说话不经大脑、不顾场合。有次我穿了件土黄色衣服去食堂,她一见我,便大声叫起来:你怎么穿这个,好土呀!那嗓门震得整个食堂都发颤,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我身上。
要换做别人,也许满脸通红觉得尴尬,但我是这么说的:姐,你说错了,我不能说是土,只是丑出了自己的风格。
年轻人多的地方就比较闹腾,有一次聚餐大家一起开玩笑说我和某某有绯闻,那个某某也在场,让我澄清,不然他没有清白了。我当时说“都说我俩关系密切,今天又让我洗白,我就奇怪了,有什么好洗白的呀?我俩白着呢!(那个男生长得比女生还白)
这些语言不是临场发挥想出来的,而是看综艺节目学来的。
在机关,说话的机会很多,模仿学习一些语言“套路”会很吃香,比如怎么夸人恰到好处、怎么表达自己的诉求。会了这些,既不会尴尬冷场,又会让听者受用。很多时候会说话比会干活更重要。
各行各业都有其发展规律。只要找到这个规律并不断地重复,就是一条捷径。
3.做个有“心机”的人
思维决定人的格局,也决定了我们在体制内站得多高、看的多远。
我们经常看到有的人五六十岁快退休了,说的话、做的事还很不成熟,而有的人刚进单位没几年却深得领导喜欢。这与年龄无关,与思维有关。然而思维的训练是个艰苦的过程,需要靠“心机”。
这个“心机”不是去害人,也不是八卦单位的闲话,而是留心别人处理问题的方法,代入式思考:如果这个工作是我做,我该怎么处理。
我曾经在组织人事部门工作过。有一次晚上6点多接到办公厅电话,说第二天下午要召开座谈会,需要找各市、县、乡镇9名代表发言。要求一是要会说、二是必须为“两代表一委员”、三是不能太远,要求当晚就报参会人名单。
当时我是办公室干事,第一时间把通知转告了干部处。恰巧干部处的处长出差不在,副处长主持工作。按以往,这个处很快就能报回名单,但是那一次,直到晚上十点多我才收到结果。
让我没想到的是,副处长居然说,好几个人他都不确定是不是“两代表一委员”,让我再确认一下,实在来不及,就这样报吧。
副处长的工作态度和效率刷新了我对“领导”二字的认知。按说管的就是下面的干部,哪些干部什么情况心里“门清”才对。根据口才、远近、对方时间确认9个人,应该花不了多少时间。
可实际呢?这位副处长在处理这项工作的过程中速度慢、不准确、还应付。一看就是平时觉得上面有处长顶着,工作不上心,基础工作也没做好,遇到这种突发任务就抓瞎。
如果平时就建好人才信息库,定期更新,记录哪个干部什么优点、业绩,参加过什么会、表现如何、代表事迹,也不至于如此慌乱。
普通人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聪明人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愚蠢的人犯错了也不懂得吸取教训。
职场要想摔的跟头少,就要间接地积累经验。花点时间去“琢磨琢磨”别人,因为别人的失误就是自己的财富,很多弯路没必要亲自去走,这也是职场生存的一种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