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那些《薄伽梵歌》的奥妙(八)

图解那些《薄伽梵歌》的奥妙(八)_第1张图片
摩诃·毗湿奴

(图36)若要篡改、新增、删除吠陀文献的观点,对于一知半解的初学者可以,然而对于深入研究的学者,那是画蛇添足,因为吠陀文献是正理(nyāya)、天启(śruti)、传书(smṛti)三合一的整体论证结果,逻辑层层推进,观点之间相互支持又首尾相连,构成严谨的逻辑网,换言之,一个观点出自《薄伽梵歌》,或者《摩诃婆罗多》会支持,或者《往世书》会复述,篡改的内容不攻自破。重复观点能加深印象,同一场景,不同画法也能加深印象,因此,对应前面的三大毗湿奴,这里另有三幅画作,如图,第一位毗湿奴——摩诃·毗湿奴(Mahā-Viṣṇu),又称为原因之洋毗湿奴(KāraṇodakaśāyīViṣṇu)。

图解那些《薄伽梵歌》的奥妙(八)_第2张图片
孕诞之洋毗湿奴

(图37)第二位毗湿奴——孕诞之洋毗湿奴(GarbhodakaśāyīViṣṇu),又称为那罗延。

图解那些《薄伽梵歌》的奥妙(八)_第3张图片
牛奶之洋毗湿奴——超灵

(图38)第三位毗湿奴——牛奶之洋毗湿奴(KṣīrodakaśāyīViṣṇu),又称为超灵。

图解那些《薄伽梵歌》的奥妙(八)_第4张图片
冥想超灵的瑜伽师

(图39)《薄伽梵歌》第6章第31诗节:“克利须那说:认知我、明了我是众生内在超灵的瑜伽师,崇拜于我,无论如何,永不离开我。”这是克利须那对瑜伽的修行观点,即明白他本人是众生心中的超灵,不是为了觉悟心中手持海螺、神碟、神杵、莲花的超灵的瑜伽,不称之为“瑜伽”。瑜伽的梵文词根yuj,意指“连接”,“联络”,好比通电话,一个电话打给王先生,一个电话打给李先生,必须有人,人和人之间才能通话,而当今的瑜伽是人和“莲花”通话,人和“幻觉”通话,人和“空无”通话,那些所谓的“打坐”、“闭目冥想”不过是模仿上古的瑜伽师,重外表不重内在,真正的瑜伽修行是什么?如图所示,是修行者冥想内在的超灵,而前期的选址、体位(āsana)、调息(prāṇāyāma)、禅定(dhyāna)等等不过是准备步骤,《薄伽梵歌》明示:“冥想内心的超灵,以超灵为生命的终极目标(manaḥsaḿyamyamac-citto,《梵歌》6.14)。”

图解那些《薄伽梵歌》的奥妙(八)_第5张图片
苦修的瑜伽师

(图40)《薄伽梵歌》第6章第18-19诗节:“历经瑜伽修行,磨练心念动向,达至灭除一切物欲的超然境界,如此的瑜伽师,已然修成瑜伽。犹如灯盏无风不晃,把控心意的超凡觉者,一如既往,无所动摇,冥想超然的我(超灵)。”《圣典薄伽瓦谭》(12.3.52)指出,每个年代每个人的资质、寿命、悟性和条件都不同,故吠陀文献示教的绝对真理觉悟法也不同,一分时代为瑜伽冥想,二分时代为举行盛大献祭,三分时代为庙宇崇拜,四分时代(当今时代)为念诵摩诃曼陀罗,这点与《永恒的知旦耶》(中篇20.346)内容一致。阿周那所在的三分时代,条件好过当今时代许多倍,但他依然拒绝了克利须那所述的八步瑜伽,“阿周那说:摩度苏檀那呀!你所概述的瑜伽功法看来对我不适用,且难以忍受,因为心意不安、燥动(《梵歌》6.33)。”可如今的修行者偏偏选修这种难上加难的觉悟法。此图表现了上古的瑜伽师,一打坐便是三天,一星期,一个月……摒弃物欲,在森林里度过艰苦的岁月,陀鲁婆王子的修行过程就是实例。相比如今的修行者,每天打坐一小时,余下十小时享受,十小时呼呼大睡,不想吃苦又想一飞冲天。他们的目标也不是觉悟超灵觉悟本我,而是满足物欲,结果偏离了瑜伽修行的本意。

你可能感兴趣的:(图解那些《薄伽梵歌》的奥妙(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