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偷井盖!!??

晚上室友一本正经的问另一个室友,河南人偷井盖的历史由来,你知道多少?

我之前并没有听说过这个话题,室友说是因为微博别人评论总爱用你们河南人偷井盖,她好奇心蠢蠢欲动。面对河南室友的哑言,我的好奇心来了。

河南人偷井盖!!??_第1张图片
Paste_Image.png

早在没有互联网的大学时代就听人评论河南人不可信,为什么大家都爱骂河南人,我觉得这应该是有历史原因的。

河南人流动性一直比较强,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说过,河南是中国的吉普赛人,由于河南历史悠久,一直古代的政治中心,开发的太早,河南的自然资源被过早的利用殆尽,加上庞大的人口基数,所以迫于生存压力,河南人出来走南闯北的历史应该比其他省早,也较其他省为多。

在商品经济还不发达的时代,这种流动必然要导致出来闯的河南人和其他地方人争夺资源(不管是哪个行当的,都会产生竞争),这势必会激化河南人和当地人之间的矛盾,留给人河南人不可信的印象。

其实从本质上讲,河南人的道德水准就是全国水准的反映,没有多少差别,河南人暴露出的问题全国都有,没必要五十步笑一百步,而之所以河南人承受的骂名更多,可能更多的在于早期的流动性带给大家的印象,你看我们没有骂西藏人的吧,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基本上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

同理,现在出现的地域攻击,从本质上说,反映了人口流动中不同地域文化的碰撞和认同问题。还是那句话,毛病大家都有,尊重差异,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此刻我想起很多人吐槽新疆的切糕,还有新疆人偷盗的弊病。其实很多坏印象来自那次暴乱吧,新疆的同事说她在新疆的那些年从来不知道有切糕这玩意。让我们再来联想一次,最近火热的青岛大虾事件,难道卖虾子的全是青岛人吗。

秋雨先生曾在《我的一生》中客观的评论过上海人给全国的人的印象,傲慢,强烈的排外性。当我揣测这份畏惧在上海生活两个月之后,有些要否决这种言论的冲动。有段时间我住在一号线的延长路,苦于生计的压力,每天挤在上下铺的青旅,白天找工作面试,晚上继续投简历。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很多和我一样的人迫于生计都在奔波,延长路2号出口有一个卖新疆大饼的年轻人,他的普通话很烂,和朋友之间聊天用方言。他家的饼四块钱一个,甜的要死,我并不喜欢那种口味,但是我坚持吃了一周,因为贫穷,也因为他是和我一样努力的年轻人。

有一天师兄说师姐包了饺子让我过去,爽快拒绝后嚼着我的新疆大饼,心里觉得十分温暖。在上海,拎着24寸箱子进地铁口的时候总有人停下来帮我,遇到困难还有师兄出手,虽然青旅的老板娘总是追着我要房费,但是她并没有把我赶出去,老伯伯还会帮我开小区的大门(要刷门卡才能出入),2号线娄山关路那边很棒的咖啡馆老板娘还常常收留我吃饭,私房菜可是要预约的,然而我去就可以吃到。谁说上海人不好了,是你没有遇到好人。

我从来不相信有什么绝对的坏人,部分坏印象会造成人的道德绑架以及地域性标签,真是一股可怕的力量。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晕轮效益,我想很多人何尝不是呢。比如提起容嚒嚒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大家想到的恐怕是她拿着针扎紫薇的神情吧,有多少人会想到她会皇后娘娘忠心耿耿的一面呢。

给大家讲个故事吧:
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佛印老实,老被苏轼欺负。苏轼有时候占了便宜很高兴,回家就喜欢跟他那个才女妹妹苏小妹说。一天, 两人又在一起打坐。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这一次,佛印又吃了哑巴亏。

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民族的劣根性早已种植,与其有空耍嘴皮子,不如得空自视一番啊。

早安。

你可能感兴趣的:(河南人偷井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