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经四帖疏》88

经:

其光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

疏:

六、从“其光相好”以下,“结少显多”。辄欲观者,难为周悉。

经:

但当忆想,令心眼见。 

疏:

七、从“但当忆想”以下,正明“庄严微妙,出过凡境,虽未证目前,但当忆想,令心眼见”也。

经:

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疏:

八、从“见此事者”下至“摄诸众生”以来,正明“功呈不失,观益得成”,即有其五:

(一)明因观得见十方诸佛;

(二)明以见诸佛故,结成念佛三昧;

(三)明但观一佛,即观一切佛身也;

(四)明由见佛身故,即见佛心也;

(五)明佛心者,慈悲为体,以此平等大慈,普摄一切也。

经:

作此观者,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

疏:

九、从“作此观者”下至“得无生忍”以来,正明“舍身他世得生彼益”也。

经:

是故智者,应当系心,谛观无量寿佛。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得见无量诸佛故,诸佛现前授记。

疏:

十、从“是故智者”下至“现前授记”以来,重明“结劝修观利益”,即有其五:

(一)明简出能修观人。

(二)明专心谛观无量寿佛。 

(三)明相好众多,不得总杂而观,唯观白毫一相;但得见白毫者,一切众相自然而现也。

(四)明既见弥陀,即见十方佛也。

(五)明既见诸佛,即于定中得蒙授记也。

经:

是为遍观一切色身相,名第九观。

疏:

十一、从“是为遍观”以下,“总结”。

经: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疏:

十二、从“作此观”以下,正明“辨观邪正之相”。

斯乃真形量远,毫若五山,震响随机,光沾有识;欲使含灵归命,注想无遗,乘佛本弘,齐临彼国。

上来虽有十二句不同,广明真身观竟。 

祖释:

经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者。观行成见。故释云由见佛身故。问。见佛心者。唯佛与佛乃能见之。等觉十地非己境界。何况凡夫。答。若约如来自证义边。因位皆闇。若约化他方便义边。因位尚知。谓见佛身上自乌瑟下至千轮。莫不大悲摄众生形。故见佛时慈显色相。名知佛心。


经佛心者大慈悲是者。法华云。每自作是意。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大慈悲者。智度论二十七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譬如有人诸子系在牢狱。当受大辟。其父慈恻以若干方便令得免苦。是大悲。得离苦已。以五所欲给与诸子。是大慈。如是等种种差别。问曰。大慈大悲如是。何等是小慈小悲。因此小而名为大。答曰。四无量心中慈悲名为小。此中十八不共法次第说大慈悲。名为大。复次诸佛心中慈悲名为大。余人心中名为小。(乃至)复次是大慈遍满十方三世众生乃至蜫虫。慈彻骨髓心不舍离。三千大千世界众生堕三恶道。若人一一皆代受其苦。得脱苦已。以五所欲乐·禅定乐·世间最上乐自恣与之。皆令满足。比佛慈悲千万分中不及其一分。何以故。世间乐欺诳不实不离生死故。

经无缘慈者。智论第二十(四无量义第三十三)云。慈有三种。一者众生缘。二者法缘。三者无缘。(乃至)十方五道众生中。以一慈心视之如父如母。如兄弟姊妹子侄知识。常求好事欲令得利益安稳。如是心遍满十方众生中。如是慈心名众生缘。多在凡夫人行处。或有学人未漏尽者行。法缘者。诸漏尽阿罗汉·辟支佛·诸佛。是诸圣人破吾我相。灭一异相。故但观从因缘相续生诸欲心。慈念众生时。从和合因缘相续生但空。五众即是众生。念是五众。以慈念众生不知是法空。而常一心欲得乐。圣人愍之。令随意得乐。为世俗法故名为法缘。无缘者。是慈但诸佛有。何以故。诸佛心不住有为无为性中。不依止过去未来现在世。知诸缘不实颠倒虚诳故。心无所缘。佛以众生不知诸法实相。往来五道。心着诸法分别取舍。以是诸法实相智慧。令众生得之。是名无缘。


经诸佛现前授记者。灵芝云。二观一佛多佛授记者。皆蒙印可授记作佛。或可是往生授记。如世尊悉记皆当往生。此乃观机方期往生。故诸佛记其得生矣。


释:

六、从“其光相好”以下,是用有限的语言总结,来显示众多相好难以尽述。初步想要作此观想的行者,难以周全详悉地观见弥陀真身的相好光明。

 七、从“但当忆想”之下,显明弥陀真身庄严微妙,超出凡夫心识所见的境界。行者虽然没有亲证得见佛身庄严微妙之相,只要专心忆想,最终会使心眼得开,了然得见。

 八、从“见此事者”至“摄诸众生”之间,阐明观想的功效呈现不散失,终能获得观想的利益。包括五部分内容:(一)显明由于观想弥陀真身成就,就能得见十方诸佛;(二)显明由于得见十方诸佛,也就成就了念佛三昧。(三)说明只要观想一尊佛的身相,也就是观一切佛身相;(四)说明由于见到佛身的缘故,就见到了佛心。(五)佛心是以慈悲为体性,诸佛以平等大慈悲心,普摄一切众生。

 九、从“作此观者”至“得无生忍”,阐明观想成就后,行者舍报之时,就能获得往生净土的利益。

 十、从“是故智者”至“现前授记”,再次显明,归结劝导修此观所获得的利益。包括五部分内容:(一)显明简选出能修观之人;(二)显明专心谛观无量寿佛;(三)显明弥陀真身有众多相好,不能混杂而观,只须观想眉间白毫一相,只要能观见白毫相,其余诸多身相自然显现。(四)显明既然得见弥陀,即见十方无量诸佛。(五)显明既然已经见到了诸佛,即在定中得到诸佛授记。

 十一、“是为遍观”以下是总结部分。

十二、从“作是观”以下,阐明辨明此观邪正之相。赞偈云:弥陀真身的身量广大,身相微妙。眉间白毫如五座须弥山那样高广。梵音洪亮,有如雷震,在法界中随机化导。佛光普照十方刹土,摄受一切有缘众生。想要令一切含灵归命阿弥陀佛,就要让他们一心专注观想佛的报身而无遗漏。这样他们一定会乘弥陀的本弘誓愿,共同往生到极乐国土。以上虽有十二部分内容不同,详细地阐明“真身观”完毕。

你可能感兴趣的:(《观经四帖疏》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