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之后,大学的专业还重要吗?

关于专业的困惑

工作七年,我纠结了七年。我以某国内排名前十的高校法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进入现在的单位。可惜进入公司之后,所在的岗位与法律的相关度渐行渐远。

这些年,我听过太多的忠告:“你是某某学校的法律高材生,不搞本专业,太可惜了”“你可不能丢了你的专业啊,这才是核心竞争力!”“啊?你不是某某学校法学专业的研究生吗?怎么干这个?”......

这次升职之后(因为基本上算是走入领导层了,所以很大可能性再也回不到法务岗了),又有法务系统的同事来劝我说,“你这个工作,我也接触过,还是法务好做,容易出成绩,法务专业可不能丢啊。要不然很容易被人替代的。”我笑了笑没有多说什么。这是第一次我再也不会因为听到这样的话,感到焦虑,自责自己的背叛了。可惜我还是醒悟的太晚了。

我真的放弃了我的专业吗?

事实上,人们对于专业总有这样或者那样的迷思和想当然。难道我不干法务,我法学专业的学习就真的意味着丢掉了吗?七年的法学专业学习,教会我们的严谨的思考,理智的推导、追求公平与正义,这些早已深入我们的骨髓和生活。所以才会让我们呈现出与别的专业学生不一样的特质。然而走入职场之后,我们不应该局限于我们的专业课,对,我说的是专业课。因为社会的大学里,很多专业是学校不曾开设的,就如从来也不曾有一个课程教我们如何当好领导人一样。

如何看待专业?

我们当然不应当忽略专业的价值,且不论它充斥着很多人人生中最宝贵的一段学习生涯。尤其是壁垒特别强的专业,隔行如隔山(这也不在我们今天讨论的范畴之内)。

对刚毕业的学生来说,专业意味着机会,对于考各种资格证来说也同样如此。因此,大学所学的专业对初出学校,尚无工作经验的毕业生们而言显得尤为重要。那时,你们犹如一张白纸,没有人真正知道你的能力和特长在哪里。专业,就是你的代名词,专业实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对于专业核心知识的掌握能够让人更快地进入一个领域,并且在这个领域出类拔萃。毕竟,几年大学时间的积淀有着无可比拟的深度。

然而更多的时候,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不在于其专业,而是专业本身带来的“链接能力”。

比如法学专业,哪怕你是一个非法学专业的人,只要你通过了司法考试,在他人眼中,你也基本上具备了“专业”的能力。然而法学教育,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培养你严谨、重逻辑、善思辨的能力,这种能力让你能在面对新的知识的时候辩证的看待并且学习它好的地方。

专业也要辩证的看,进入职场之后,每一个岗位都是专业,而不是读书学过专业课的才是专业。过度纠集大学的专业,会让专业成为一个枷锁,锁住旁人的心、自己的心。正如我这7年遇到的一样。如果可以在别的岗位上做到专家级别,就算做的不是大学所学的专业,有什么不好吗?恰恰说明,我们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啊。高考之后,吴军在《硅谷来信》里分享了高考志愿填写的建议—城市>学校>专业,对这个建议,我非常赞同的,不然我们也不会出现越来越的交叉学科,比如法经济学等。基于大学“专业课”学习打下的基础,培养自己专业的“链接能力”或许比死守所谓的专业会让你的路途更加宽广。

追逐成功的路上,请不妨多加深对专业的理解,成就专业之功,亦不妨多品味专业之余的付出,收获奋斗之技。让专业成为个人的腾飞之翼,而不是锁住前进步伐的牢笼。

你可能感兴趣的:(工作之后,大学的专业还重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