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图书《全脑教养法》读后分享

书籍名称:《全脑教养法》
作者:丹尼尔·西格尔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副标题: 拓展儿童思维的12项革命性策略
出版年: 2013-4
页数: 187

育儿图书《全脑教养法》读后分享_第1张图片

作者简介

丹尼尔•西格尔(Daniel J. Siegel)
美国著名积极心理学家。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精神病学临床教授。正念觉知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第七感研究所(MindsightInstitute)创始人。在大脑、心理治疗和儿童教养领域不断有开创性的作品问世。其中最著名的是《第七感》《由内而外的教养》和《全脑教养法》。作品多次发表于《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新闻周刊》《时代》,活跃于NBC、ABC等知名媒体。

蒂娜•佩恩•布赖森(Tina Payne Bryson)
儿童与青少年心理治疗师,知名育儿专家,第七感研究所主任,致力于儿童教育及发展事业。

为什么分享这本书

原来自己也看了一些育儿方面的书,但事实上自己按照书里内容操作的时候几乎没有。当家长的权威受到孩子挑战的时候,我尝试过讲道理、回避、置之不理,要么大发雷霆……

今年过年期间开始,自己从知乎live上的课程里听到主讲人的一些分享,在记录的同时,最近也经常在反思对孩子的养育问题。看了这本《全脑教养法》,有一些新的想法或者感慨。

在育儿过程中,我和我妻子所在的年轻一代,和我们父母一代,在育儿观念上在某些方面有着明显的分歧。曾经尝试过积极沟通、探讨问题,但总的来说效果很差。两代人在育儿问题上很难达成共识,而且往往沟通过程很不愉快,双方都觉得自己有理,双方都觉得自己在不断妥协,受尽了委屈。

自己也深知父母一代人的育儿观点大多传承于他们的父母及爷爷辈,甚至更早。想改变不可谓不难。同时我们的孩子长大过后面临的世界,与他们的经验相差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作为家长,我们也有必要对养育孩子有一些新的认识。当我们不再同意父母辈观点的时候,我们不仅得有理有据,更要有教养的良好结果。更不能简单的去争对与错,毕竟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都不一样,每个家庭的经历千差万别。能做的只有竭尽所能,让把孩子养育的更好的概率提升一点。

说回这本书,本书篇幅不大,书中有不少脑科学的研究、实验、结论,更主要的是作者对各种问题所提出的解决原则方案,具备一定的实操性。

我利用了三天业余空闲时间完成了阅读,梳理整理了书中内容。并在这几天与孩子相处的时刻,运用了部分书中方法,效果不错。当前面几分钟还在和我大喊大闹、发脾气的孩子最后与我和解,头紧紧靠着我的头,尽力表达出他的想法的时候,再一次让我觉得养育孩子是一门技术活,光靠感性是远远不够的。

我觉得,这本书有一定的用处。本着用输出倒逼输入的原则,自己整理了书中内容。鉴于本人知识水平有限,每个人对育儿观念的不同,书中的论点每人也有不同的理解,我整理的内容仅仅代表我自己的理解。可以说并不全面甚至出现偏差,如果你看了我的笔记对本书有兴趣,请购买书籍进行阅读。也欢迎一起讨论。

书中这句话很好:与其极力庇护孩子们免遭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挫折,不如帮助他们将这些经验整合进对世界的理解之中,并从中有所收获。孩子如何理解他们年轻的生命,不仅取决于发生的事情,还取决于家人、老师对这些事情如何反应。

本书特点及结构

如书中序言所言,本书无论读者是否为父母,只要对人一生的发展及培养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感兴趣就有阅读的价值。

第1章:儿童思维的发展方式,并引入核心概念——整合。

第2章:着重讲述怎样帮助孩子整合左脑和右脑,让孩子能够与自己的逻辑自我和情感自我产生联结。

第3章:强调在代表本能的“下层大脑”与代表思辨的“上层大脑”之间建立联结的重要性。

第4章:如何帮助孩子处理过去的痛苦回忆,以一种温柔、清醒、有意识的方式表达痛苦。

第5章:帮助培养孩子反思自己心理状态的能力。具备了这种能力,他们就能够自主决定如何感受世界,以及如何对世界作出反应。

第6章:重点介绍了一些方法,教孩子在保持独立自我的同时与他人建立联结,从而获得幸福与成就。

全脑教养法的十二项方法

虽然本书的副标题叫做:拓展儿童思维的12项革命性策略。但实际上,“革命性”三个字还是显得有些夸张。不过不要小看这十二项方法,大部分内容对我们成人的情绪也有帮助。

所谓育人先育己,如果我们没有一个良好的情绪,即便书中写得再好,对自己没有用处,那么相应的也就没有任何价值。

第一法:聆听与关注-认清情绪。
先右脑联结(身体接触、关爱的语气、不带偏见的倾听),然后引导至左脑。孩子烦躁的时候,逻辑说理往往不起作用。要解决问题,感受对方的感受是第一步。

前几天我家孩子看了约定好的动画片集数之后,还想看,被我们拒绝后就自己关了电视,有些生气的一人跑到小床上抱他的玩偶。换做以前的我,我不会进行下一步,只会觉得他听话了,没有吵闹了,就是好的。

但这次我觉得他是有情绪的,便主动拉他的手,拍拍背问他:“你是不是生气了?”很出人意料,他红着眼点点头,一边擦眼泪一边跟我说:“我就是还想再看一集,我很喜欢这个动画片……”然后我跟他讲了些遵守规矩的道理,约好我们第二天再补上想看的那一集。他也欣然同意,然后跑下床去玩玩具。

在情绪烦躁的时候,不要说跟孩子,就是跟一个人成年人,你说的道理他会听吗?

第二法:经历分享-安抚情绪
引导孩子复述故事。一旦我们可以说出恐怖或痛苦的经历——当我们用文字表达并接受这些经历——它们往往就会变得不那么恐怖和令人痛苦。帮助孩子说出他们的痛苦和恐惧,就是在帮助他们抚平这些负面情绪。我们需要避免置之不理和否认。

不要觉得孩子小,什么都不懂。情绪对他们的影响往往出乎我们的意料。

第三法:动脑不动气
帮助他们学习考虑恰当的行为和后果,考虑别人的感受和需求。这些都源于我们想方设法地调动孩子的上层大脑而不是触发孩子的下层大脑。

第四法:刻意练习上层大脑
有意识的让孩子有机会对上层大脑进行锻炼。避免替孩子解决一切问题、给出所有答案,而是提出问题,引导、鼓励孩子考虑别人的感受,建立共情力。并教他控制身体和情绪:深呼吸、表达感受、发发小脾气。

第五法:运动改造大脑
帮助孩子通过运动身体来重新获得某方面的平衡和控制,这样可以清除障碍,为孩子铺平重回整合的道路。想一想我们大人心情不好的时候,出去跑两圈是不是感觉会好很多?

第六法:重演记忆
对于痛苦的、孩子不愿意回忆的部分,前面数次回顾可以“快进跳过”,但他们会逐渐正视事件带来的经验,逐步重新体验整个事件。

这一点可能很多人跟我一样,觉得痛苦的回忆应该尽量避免。不过我现在到是想到,首先得定义一下“痛苦”的含义。去医院看病打针、吃药、输液算不算痛苦的回忆?因为做不好手工被同学嘲笑算不算痛苦的回忆?因为太过调皮摔伤了脚算不算痛苦的回忆?

那重演这些记忆之后,会不会让孩子对身体健康、情绪调节、个人安全有新的认识?

第七法:提问和鼓励
在你们一起进行各种活动时,帮助孩子讲述他们的体验,让他们整合自己的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尤其要记住他们生命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体验。如果你能更多地将那些值得珍视的时刻——比如家人相处的时光、重要的友情或成长的重大节点——带入他们的外显记忆,这些经验就会变得更加清晰、更有影响力。

第八法:教孩子了解真实的内心感受
不知道你有没有体会过这种感受:“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我永远都是这么没用”、“我心情最近非常糟糕,我一定是抑郁了”、“这次聚会搞砸了,这都是我的错”……

教孩子了解感受是暂时的、是不断变化的情形。让他们知道这只是一种状态,而不是特质。从而更好的了解真实的内心感受。

第九法:教孩子正确理解内心感受
引导孩子意识到他们都有哪些感受,就是帮助他们学习审查所有正在影响他们的感觉、意象、情绪和念头。这一点我觉得对成人也是有效的,有时候莫名觉得烦躁,说是无名,但如果仔细回想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烦躁感受的时候,我们是可以描述出画面、感觉、情绪和念头的。审查这些,有助于我们找到为什么烦躁及解决方法。

第十法:培养专注力
关注自己的呼吸,回到本源。注意到自我的其他部分,并留意身体的感觉,根据感觉的变化做出有意识的调整。

第十一法:亲子互动-让家庭充满幸福
家长应该为孩子设立规则和边界,应该让自己保持威信,但与此同时不应该忘记跟孩子们愉快的玩耍。你们在一起的时间应该是欢乐多过冲突。冲突永远不可能为零,但不应该是大部分,家长应该尽力增加孩子快乐的体验。

第十二法:培养共情力
先联结,再引导。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孩子的防卫心理。从而帮助他以他人的视角看世界。教孩子从肢体动作、眼神等非语言类信息中了解他人、懂得他人。教孩子不仅用语言,还要用行动来修复因冲突导致的关系破损。

父母自己的成长和发展、停滞和衰退,都会影响孩子的大脑。当父母变得更加明智、情感更加健康时,孩子也会从中受益,越来越健康。让自己更优秀,是我们能给予孩子的最满含爱意和最慷慨的礼物。

你可能感兴趣的:(育儿图书《全脑教养法》读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