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变的是什么:不读书法读《好好思考》

不变的是什么:不读书法读《好好思考》_第1张图片

启发点(摘自《好好思考》p.38)​

我们需要一个拆解问题答案深度的三棱镜,从日常问题中挖掘出不同层次的思想。这个思想的三棱镜就是,问题不仅要跨领域地寻找答案,还应在获得答案的基础上继续追问——这个答案的起源在哪里?背后更基础的原理是什么?能不能用更底层的学科解释这个问题?这些原理背后的思维方式是什么?我能从经验技巧、方法流程、学科原理和哲学视角不同层次找到不同的解释吗?

1⃣️为什么刚才这个点让我有启发?它在解决什么问题?

这个点让我有启发,是因为很多时候,发现自己思考问题流于表面,即便自省过很多次,还是常常忘了要不断提醒自己——真的是这样吗?这个问题还能深挖吗?

它在帮助我们探寻如何去不断地溯本求源,找到更本质的东西。

2⃣️我能够把这个启发点用于3个不同的事情/场景吗?

简直太多了:

001 横扫那些借口

“我就是懒。”

“我太累了。”

“我做得够好了。”

以上这些,每一条都能往下深挖到18层,直到,让自己痛哭流涕——挖掘到不管是所谓原生家庭,还是来自曾经对自己的一次放松而导致后来的碌碌无为,直到习惯了现在放弃了“治疗”的自己。

是的,从来没有任何人承诺我们努力一定会有好的结果。但是,不努力获得成功的概率更低。

002 跨界的方法论

最近反复看了很多王强的视频,他在混沌大学分享过《模式创新:商业本质的嬗变——从帝国到流沙》,答疑时,有人问他是如何成为跨界的通才的。

从英语跨界到计算机,再从计算机跨界到投资、到实业的王强的回答很有意思:

他以自己对计算机的理解——人对机器发出一系列的指令——其实是通过某种语言——来实现目的,所以学过五门语言(汉语、英语、法语、德语、甲骨文)的他,用无比雄辩的逻(qian)辑(qiang)思(fu)维(hui)说服了纽约州立大学计算机系的系主任,成功入学攻读硕士学位。

成功的原因,在于从看似不相干的领域找到了“语言”之间内在的逻辑。

那么,“学习”或者“不学习”同样能够取得很好成绩的原因,究竟可能是什么?

抓本质。以一当十。

最让我惊奇的是,他说自己编完程,会远远地去看这些程序的“对称性”,会考虑美学的问题。看着王强老师在台上描述自己会为了“美”对编程语言做各种调整时的笑容,我相信,如果那些语言有感知,也会感谢是这样一个生命赋予了它们意义。

前两天去学拉丁舞,即便一身僵硬完全不会扭屁股,我还是记住了老师说的话,“要跳出美感。”

那种说不清道不明,就是看着舒服或者即便不舒服还忍不住一看再看的东西,就是“艺术”。

这让我想要提醒自己做一件事情、想一个问题时,再多问自己一句:“这事儿会让我心里觉得美吗?”

003 思维参照系

这些问题,其实是参照系。里外、古今、上下、表里、前后……

只要我们愿意,做法、思维,很多东西都可以设参照系。

比如说,都是开会,我们全程看手机。而别人总能把时间安排好,参与就全神贯注,力图取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记得看梅第爷爷的传记《无畏与坚持》时,印象很深刻的一段,谈的是他成功的关键。

“从每个演讲者身上,我只要能够听到一个好点子,就太值得了。

不管台上的人是谁?在讲什么?我都会当个很好的听众。我每年平均有三四十场演讲,我去三十至四十个不同的地方或国家。如果每场听到一个好点子,20年就有将近一千个好点子。这些好点子都是很受用的。”

如若每个点子都值几千块,这些得值多少钱?

3⃣️我能用这个启发点赚钱吗?

我们都在说变,不变的有些啥?人与人的链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人生三问的探寻……

反过来想,别人都在做什么?有哪些人做的是跟大多数人不同的事情,居然还成功了的。他们,究竟做对了什么?

4⃣️这个启发点有没有其他类似的知识/思维模型?

终局思维

5⃣️下一步我可以马上做什么?列行动清单。

遇到事情多问几个为什么?

反过来想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变的是什么:不读书法读《好好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