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外国小孩的性格,大部分老中的第一印象都是:独立。小小年纪就知道,零花钱不是白拿的,要靠帮家长做家务事去赚。十八岁以后,就可以自立门户。想读书的,学费不够,家长也没有义务出这笔学费。去打零工,自己赚钱自己交学费。总之,大部分外国孩子们会比同龄的中国孩子更懂得,“凡事不能老是依靠父母”这个道理。
形成这种独立个性的原因,和父母的早期教育是有绝对关系的。会走路了,就不要指望摔倒后,委屈地泪水总是能换来父母的安慰。只要没伤到,爸爸妈妈就在一边看着,最长听到的几个字是,“快点,起来,没事儿的。”长大了,更不可能事事都“请示汇报”,指望父母次次帮他拿主意。
传统的老中看来,老外在这种孩子需要自己帮助的时候不给予帮助,有点不负责任,甚至带着“残忍”。而在更多地看到了老外的教育实例后,他们表面上的不在乎孩子,其实就是他们“管教”孩子的方式。
怀孕期间去大瀑布的旅行中,我们曾在观光栈桥上遇到一个三,四岁的小姑娘,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嘴里大叫着“妈妈,妈妈”。姥姥看着心疼,上前问她妈妈呢?顺着小姑娘手指的方向,她妈妈正在50米开外的地方正看向这边,看有¬¬¬陌生人和她女儿搭讪,才慢慢往回走过来。
等到小姑娘的妈妈走到跟前,小女孩儿立即伸着手,仰起满是泪水的小脸儿想请妈妈抱抱。可她妈妈却面无表情地开始问她,在公共场合大哭大叫,对么?小姑娘一边哭一边摇头,可怜巴巴地说,“下次再不会了。”她妈妈这才蹲下来,帮她仔细擦去眼泪。
相比让心肝宝贝哭得难受,孩子在公共场合的行为是否影响到了别人,在很多老中的眼里是比较次要的问题。“他只是个孩子。”这似乎是个无懈可击的理由。每次听到有的孩子肆无忌惮地尖叫声,看到有的家长放纵孩子在人群里冲撞,撞到人象没事儿一样,我就决定对于我的孩子这方面教育一定要学习老外。
表面上看起来,这其中有着中国家长最难接受的部分―――不太疼惜孩子。实际上,老外更明白“爱就是害”,真正的疼惜不是骄纵,而且理性的约束。老外不可能不心疼自己的孩子。让孩子从小就养成某种好习惯,不要老是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被容许的。孩子的判断力是有限的,父母没有批评阻止的事情,就是一种默许。与其等孩子长大了再被人讨厌,不如在他年纪小的时候就给他立规矩。
相对于对孩子有公德心的严格要求,教育问题在多数老外心目中是第二位的。老外对孩子的教育中,关注各方面的逐词排名和老中显然有很多不同。在老中家长最重视的学习方面,老外更喜欢顺其自然,容许孩子选择他们自己喜欢的,而不是家长期望的。老中在学习方面相当重视后天的培养,“兴趣是可以靠培养的”,而老外则把更多的后天培养放在了如何让一个孩子独立在这个社会中融洽地生存下去。
大家聚在一起聊儿童教育问题,喜欢把老外的教育方式叫“放羊”。大孩子自不必说。没有辅导班,很少的笔头作业,低于对同年龄中国孩子所学各学科知识的要求。孩子们象觅食的羊儿一样,哪儿能满足自己玩的乐趣,就往哪儿跑。这样的童年对当今中国孩子们来说,简直就是奢望。老外孩子中的“小四眼”比同龄的中国孩子少很多也就很好理解了。
高中毕业,确实不想读书的孩子,哪怕是选择当个流浪者,家长的意见也不会太多,只要不要干坏事就好。老外的家长中,也一定有很多人对孩子将来的成功抱有种种期望,但更重要的是,他能是个个性好,品德优良的孩子。“生活是你自己的,你快乐所以我快乐。”我周围的老外朋友们也经常这样形容他们的父母对他们生活的态度。
有了女儿以后,我曾一度宣称,孩子十八岁生日一满,我就让她搬出去住,不要在想从我这儿拿到一枚铜板。作为传统中国家长的代表,我家先生对我这种西式为主的教育理念,颇有微词,总认为我有“心太狠”的嫌疑。他曾经问我,“难道我们给了孩子生命,就是为了让她自生自灭的么?”
作为孩子的妈妈,我很负责任地告诉他,“自生自灭”褒义的一面是“自给自足”。过了十八岁,孩子就应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即使有一天,在一个远离我们的地方,她也能十分适应地活下去,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成功。
坦率地说,目前为止,我们家内部对此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不过,目前短期目标还是一致的,那就是他们必须在成长中学会独立,至于到底是十八岁还是某先生认同的年龄彻底地脱离我们的轨道,有待商榷。无论怎样,我和某先生尽早开始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已经被提上了日程。
刚来加拿大的时候,就听说把12岁以下的孩子一个人留在家里是犯法。以讹传讹,连国内的朋友都知道有这么一条法规。实际上,参见了许多网站和文章,加拿大大多数省并没有明文规定孩子在未超出某个年龄范围时,独自在家就一定是违法的。根据法律解释,考察这种事件的标准不全在年龄,还是要根据孩子的独立性来评判。
脖子上挂着钥匙,放学后独自回家做作业在中国是个很普通的现象。但在加拿大,家长一定要拿出有利的证据证明孩子是有能力独自在家的。比如,确实有邻居看到他自己在没有成人的陪伴下去超市买东西,年龄的限制就不会那么死板。能把独处生活弄得井井有条的10岁孩子当然比14岁还需要在妈妈的陪伴下才敢一个人回家的孩子更能让人放心的一个人在家呆着。
加拿大安全委员会还专门出版了一个小册子,介绍孩子独自在家时如何防止问题发生,如何处理各种突发状况等等。
五岁之前的学龄前儿童任何时间都需要人照顾。永远不要把他单独留在任何地方。八九岁的孩子,有一定独处能力了,在经常训练后,偶尔也可以白天单独呆在家里一小段时间的,但家长应该确保孩子在任何时候都能找到自己。10-12岁的时候,家长逐渐可以开始拉长独处的时间,比如晚上单独呆一段时间,但绝对不要让孩子自己过夜。
一些学校和社区中心会提供课程。一种叫Home Alone(独自在家),接收的孩子年龄范围一般7到10岁的孩子。教她们如何应对独自在家时发生的各种情况。还有一种叫Sibling或Babysitting(婴儿保姆),是教10到15岁的孩子带弟弟妹妹的。学业结束后,还会发给孩子一份资格证书。当然,谨慎起见,家长还是不要让他们照顾两个以上的幼儿或是一个婴儿。相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这种情况太复杂了。
实际上,家长要认真衡量孩子的独立能力反倒会比过了12岁,家长就可以把孩子随意留在家这个要求要更严苛一些。而按照规定,在加拿大,只要孩子没有超出16岁,他们独自在家的时候就需要有人“监管”。监管的形式可以因人而异,打电话查岗或者找个熟悉的邻居来掌握一下孩子们的动向,时刻了解孩子的安全状态。
而我这个独立教育的崇拜者,从这些指导里,学到的不仅是如何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方法,更有老外在这种方法里显示出的清晰的条理性。什么年龄段的孩子,独立性应该到怎样的程度,在加拿大是一种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训练。和我们小时候,爸爸妈妈给了钥匙,就看孩子的自觉性了的那种理念是不同的。家长们要经常与孩子沟通,及时知道独处对她来说是不是太早或者时间过长。
不可否认,老外中一定也有中式教育的认同者,就像老中里,有我这样更希望我的孩子将来能是个情商不低于智商的孩子。我希望他们能是独立思考的孩子,是能考虑到别人感受的孩子,是拥有着天真烂漫童年的孩子。未来是他们自己的,让他们自己闯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