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己拥有的去换,是获取想要之物最好的方式

用自己拥有的去换,是获取想要之物最好的方式_第1张图片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有一段让我记忆尤深的话:

我们的晚餐可不是来自屠夫、酿酒商人,或者面包师傅的仁慈之心,而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利益特别关注。他们给我们供应,并非善行,而是为了他们的自利……

传统文化中,“自利”一词富含贬义,让人不自觉地想到自私。我认为这种固有的联想很糟糕,它就像有色眼镜一样,会蒙蔽双眼,看不清真相。

平心而论,仁慈之心在很多时候都是有条件的。我们每个人都会关注自己的利益,不会拱手将自己所拥有的让予给他人。

所以现实生活里,一味索取令人生厌。试图依靠他人的仁慈之心,也注定会失望。

真正有骨气的活法是,用自己拥有的去换,这也是获取自己想要之物最好的方式。

我想,任何一个成年人都应当明白这一道理,并依此行事。

但是,成年不等于成熟。不成熟的一个特征就是,想要很多东西,却全然不顾自己拥有的其实少之又少,一无所有却要求所有。比如,收入寥寥,购物却没有节制;能力平平,却要求升职加薪;层次低劣,却企图人脉和资源。这样的人最终会在生活、工作和人际交往中,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爱因斯坦说,“用当年我们制造问题的思路,我们根本无法解决它们”。要想解决问题,需要切换思路,改变自己的行为。那么,怎样的行为才算得上好呢?一个行之有效的标准就是量力而为

你有2000万,你大可用这笔钱去购豪车买豪宅,但如果你全身上下只有2000元,就不要逞强去购买它们。压力很有可能会将你击垮,将你带入深渊。

凡事皆有代价,不同的东西,对应不同的价码。我们最终能得到什么样的东西,取决于自身拥有多大的筹码。既然拥有的少,要求就不要太高。这话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根源在于人性,我们每个人都想要很多很多,欲望没有尽头。而且欲望恰恰因为拥有的少,反而愈发焦灼。情况恶劣的时候,甚至会烧掉仅剩不多的东西,陷入更为持久的恶性循环。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拥有的少』这个问题,得靠积累,从少到多,得一点一点的去攒。与热衷挥霍的人相比,擅长积累的人拥有的更多,所以面对想要之物,更有底气,他可以通过自身拥有的去换取。即使暂时拥有的不够,因为长时间的积累,他知道其中的方法和技巧,知道如何去积攒,只需假以时日,定能如愿以偿。得偿所愿之后,他就会拥有更多,想要的也更容易获得,如此一来,便形成良性循环。

用自己拥有的去换,是获取想要之物最好的方式_第2张图片
恶性循环和良性循环都是螺旋图,只不过一个向下,一个向上

拥有多的基础上,我们还希望拥有的更好,这是很自然的愿望。现实残酷,每个人拥有的注定不一样,而且大多数人的起点都极其普通。许多人奋斗一生,都有可能到不了一出生就含着金钥匙的幸运儿的起跑线。

如果纯用绝对值来衡量拥有的多与少、好与坏,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令人沮丧的。一个农村青年和王思聪之间,一个都市白领和威廉王子之间,存有巨大的鸿沟,无从跨越。

面对懊恼的窘境,跟他人作比,我们会因为别人拥有的更多、更好而郁闷,甚至愤怒。负面情绪是人之常情,但沉浸其中,只会扭曲心理。它给我们机会开脱:之所以不好,是世界不公平造成的,如果有那么好的条件,我肯定能做得更好。

负面情绪对改善困境没有任何帮助,只有付出实际行动跑起来,才有可能缩小与前面的人的差距。生活的真相就是这样,你越想要什么,它越不给你什么。你想要拥有更多、更好的东西,那就为之付出努力,而不是让负面情绪多过实际行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白来的。

当我们认清了这一事实,就会淡定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因为我们将注意力从『和他人比较』转移到自身上来,关注自己到底拥有什么。我们会发现自己并不是一无所有。因为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至少拥有两样宝贵的东西——时间和精力。

人一生的高度,其实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从无到有,从山脚到山顶。只要有足够的耐心,我们都可以付出时间和精力去磨练自己,锻炼自身的能力。随着能力的增长,拥有更多、更好的想要之物几乎是毫无疑问的。

题图摄影(从上至下):Sahar karami/Annemieke Stuij

PS:因为换工作,没有更新,太多东西需要学习。你拥有何种能力和资源,决定了你换工作的时候,是到处投递简历,还是同行和猎头高薪挖你。愿你通过自己的努力积累,成为后者,而不是岁月流逝之后,只有工作年限的增加。

你可能感兴趣的:(用自己拥有的去换,是获取想要之物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