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隐居分水》

范蠡与西施终老归葬蠡湖安定山

        作者      何铁牛

从众多资料上看出,范蠡墓共七处,究竟何处为真、何处是假,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据考证和考察看,结合这些现象,再看其实质,不难看出这千古谜团。当年为何范蠡设立众多的假墓?原来其中范蠡有说不出的苦衷,真是不得已而为之,只有这样声东击西的按兵法上做,才能金蝉脱壳地求得生存。

范蠡辞越赴齐后,隐居在今山东肥城县湖屯镇栖幽村,改名换姓为鸱夷子皮,这是他隐瞒身份,避免越王勾践的迫害,目的是为了求生。谁知在齐国经商几年后名声大噪,此事被齐王所知,便派人明察暗访,终于把范蠡的身份搞清楚。齐王为了安国兴邦求贤纳士,访求范蠡到鸱夷山下(后改名为陶山)。据范蠡撰写的《养鱼经》述;“王聘朱公,问之曰:‘闻公在湖为渔父,在齐为鸱夷子皮,在西戌为赤精子,在越为范蠡,有之乎?’曰:‘有之’。”这时范蠡的身份暴露无遗,所以范蠡只有坦率回答“有之”。齐王原知道范蠡曾助越王灭吴国又称霸,是一位出将入相的贤才,为此特地聘请范蠡出任相国,并交给他用黄金制的相印。

《范氏宗谱》载:“字少伯,变姓名入齐,齐聘为相力却去。寓陶曰:‘陶朱公’。”当时范蠡对齐王只有敷衍应付,说了一些模棱两可的话,参看《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官则致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这说明范蠡对齐王应承而不拒绝,只有暂时接受相印,然后再说:‘等我把商业事务处理好再来赴任’。齐王从临淄都城来到陶山下的山阳店(该店是范蠡经商网点之一),虽没有千里迢迢也有数百里之遥,范蠡需要向齐王敬酒,并且自谦的说:‘请开怀畅饮,我就是一个被流放的盛酒皮囊。’这话引起众人的哄堂大笑。这时他在这种场合说这句话,看来是一句玩笑话,而在上一年,可能他被暗探用酒灌醉后,使他同样说出了这句话,这属于酒后失言露真情,由此被化装的商贾打入商界的齐王耳目,步步深入才获悉范蠡的底细。

齐王和随从人员回都城后,范蠡迅速把商业中的商品,多种经营的财产都分送给别人,同时再设立假坟台,另外派人把相印交还给齐王,并告知说:“范蠡和西施已暴病而亡,今葬在陶山下”。范蠡为何要这样做?他考虑到不出任相国,定会被齐王处死,如果出任齐相若是被勾践知道肯定不会放过他。越王当时是霸主,逼齐王把范蠡送往越国,齐王无法保全他的性命。再说范蠡已接受了以往的经验教训,助越苦心戳力三十余年,结果是只可同患难,而不能同安乐,使范蠡深恶痛绝,下决心绝对不再走仕途之路了。西施为何要设立假坟呢?原来西施当时仅有三十多岁,花容月貌不减当年,难免不会被齐王召入齐宫为嫔妃。对此辛弃疾对范蠡与西施的历史了如指掌,他写过一首词《开为溪初成赋》:“十里涨春波,一棹归来,只做个五湖范蠡,是则是,一舸弄扁舟,争知道他家,有个西子。”

由此他们二人,就设立两座空坟台,然后带些钱币黄金告别齐国,匆匆到宋国去了,空坟台的设立,使他们二人避免了齐王去追查跟踪,后来又隐瞒了世人难辨其真伪。到了秦朝李斯曾经凭吊范蠡墓,并留下一篇颂词:“忠以事君,智以保身,千载之下,谁可比伦。”又有高寿老人赤松子,瞻仰范蠡墓,并写出了《笑赞歌》:“霸业槁,忠名在,此堆土,黄金块,传千古,人人爱。纲常维,宇宙赖。”这样隐瞒之事经历二千多年,至今使世人不识其庐山真面目。

范蠡带领全家人和亲信,来到宋国陶丘后,(即今山东定陶)仍旧搞多种经营和商品交易。范蠡原是楚国人,受楚王委派“助越攻吴”的,按理说楚国交给他的使命完成后便可回国了,为何他不回楚国故地呢?因越王灭吴后,勾践野心勃勃,接着就称霸中原,作为上将军范蠡,只有陪同勾践去实现这一霸业。这对越国来说他是有功的;帮越国称霸在楚王看来是有罪的,因为这不是他的使命和任务。对此范蠡心中很清楚,由此两者在政见上存有分歧,所以范蠡不敢回楚国,只有泛湖渡江到齐国,原因就在于此。

这时范蠡在宋国,他不能到楚国去经营贩销,只有派次子去楚国,一则去经营商品贸易,另一则儿子代父亲回家去探望亲人并作接济,包括本族人。就在今定陶改名换姓称陶朱公,在定陶经商十九年的时候,他的第二个儿子在楚国杀人犯罪。范蠡派第三个小儿子去营救,长子范晁非要去营救,范蠡无奈只有同意。范蠡与庄生是同学,深知庄生的为人,就写了一封信交给儿子带去,同时又带去许多黄金送他。并且对范晁再三吩咐:“你把黄金放在庄生那里,听他使唤,千万不能过问。”范晁找到庄生家,把信和黄金都给了庄生。庄生家境十分贫寒,范蠡意在送黄金使其摆脱贫困以度晚年,而庄生根本不想收这份厚礼。庄生当时如果不收下的话,势必会引起范晁的怀疑,认为营救之事不会帮忙,所以庄生对范晁说:“你马上回去,不要再留在这里,以后即使你弟弟被放出来后,也不要打听是什么原因。”范晁走后,庄生对妻子说:“这是范公的东西,不可以挪用。”庄生的意思是:等范蠡的次子放出来,这份厚礼由他带回去。可是范晁看庄生既贫困又无权势,认为他无力营救弟弟,所以设法用钱币去贿赂楚国官员,过了几天后,范晁获知王将要大赦,弟弟不久就会释放,为此他又来到庄生家。

庄生就问:“你为什么还没有离开这里?”范晁说:“我是来营救弟弟而来到这里的,弟弟没有出来我怎么能走呢?今天听说楚王即将大赦,我弟弟自然也会赦免,所以特地来告诉你,也是来向你告别的。”庄生知道他的来意,便说:“金子放在我的住房里,一点也没有动,你自己去拿吧!”范晁也不客气,进入房内把金子拿走了。

庄生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个吝啬年轻人的侮辱和作弄,很气愤,便立刻去见楚王,对楚王说:我前天讲了天象的事,您说对人民采取宽厚政策,让人民得到您的恩惠,以取得上天玉帝的谅解和保佑。今年我外出的时候,听到路上有人议论,他们说:“陶丘那个地方有个富翁,叫朱公,他的儿子杀了人被关在楚国,他家里拿了很多钱来贿赂了王的左右亲信,所以王并不是爱惜楚国人民而实行大赦的,而是因为朱公儿子的缘故。”楚王听了,感到气愤,说:“我虽然平时对人民关心不够,怎么会因为朱公儿子的缘故而才对人民施恩惠呢?”立即下令对朱公的儿子判罪,处以死刑,第二天,才发布大赦令,朱公的长子最后只能带了他弟弟的尸体回去了。

范蠡考虑此事定被范晁弄巧成拙,杀身之祸定降临到第二个儿子身上。范蠡认为范晁引起庄生如此恼怒,一旦向楚王告发,陶丘的朱公就是范蠡,翻开过去历史的一页,“帮越称霸”是超过楚国的势力和名声,岂不是要追究范蠡的政治责任,事到临头难免不会满门抄斩。为此范蠡就在陶丘附近的仿山,造了一座衣冠冢,以此来迷惑楚王。此时西施不必要造空坟了,因此事与西施无关,再说西施已是人老珠黄半老徐娘了,所以不必多此一举。

范店是范蠡经商的网店之一,相距今定陶仅有七华里,该店由范晁经营。仿山有范蠡墓,范店有其后裔,由此使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其“老死于陶。”其实不然,据范店范晁的后裔说:“范蠡当年离开定陶时,并未告知过范晁,所以至今我们不知道范蠡的去向。”看来不辞而别的范蠡,从此与范晁划断了父子关系。为何这样说呢?当年范蠡坐阵天下之中的都会定陶经商,真是财源滚滚而来,有三次生意,每次都可以赚千两黄金,就这样被范晁毁掉了。不仅如此,还要迅速离开定陶到别处去求生,所以此时只能随身携带黄金,其他的商品和财产全部分散送给别人,然后告别宋国陶丘。

范蠡等人跑到了邾国附近的土城(今滕县平庄镇南陶山下)经商。他在这里经商同样只收黄金,临走处理那里不能带走的产业也是分送给朋友。与此同时,也在那里虚设一座假墓,以此来迷惑楚王,然后匆匆的往江南方向走了。

这样他还不放心,在重返越国的途中,他带西施到运粮河(即涡河一支流),该地属于宋楚两国边境,范蠡在此处又建立一座假坟台,可能他利用废窑再堆土而成,地点在今涡阳与蒙城之间交界处的西阳集旁。《博物志》与《荆州志》记载:“华容县的陶朱公墓”,这是范蠡有意安排委派范氏族人,去楚国经商时为其设立的假坟墓。范蠡为了防止楚王的追究,接二连三虚设四座空坟台来迷惑楚王。后来好事者谈若水任县令,曾经在西阳集旁的范蠡墓立过墓碑,这样使人更加难辨真伪。

范蠡带领全家人,乘船来到了越国吴地,即今江苏无锡市郊的太湖附近,此处当年是吴越战争时他停泊战船的地方。这次回来带着西施去踏勘,也是旧地重游。当他们正想去蠡渎时,就在今蠡园附近的一条河上,正巧遇上了一些吴地人,其中年长者还认识范蠡,而且亲眼目睹范蠡带兵消灭吴国,国仇家恨耿耿于怀,时过境迁二十多年后,此时见到范蠡心中还非常怨恨,所以就七嘴八舌的高声大骂范蠡(此处由此就留下了骂蠡港的河名),使得范蠡无地自容。范蠡毕竟是老谋深算之人,对于吴地历史地理了如指掌。吴太伯在此反客为主的原因,其中有他的功劳是:开过运河造过桥,威望声名远扬。此时范蠡灵机一动,就道歉的说:“当年我做了勾践的战争工具,给吴地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文种做了勾践的剑下之鬼,而我死里逃生在外,如今回来为吴地人做好事谋福利,我要给百姓们开河道造石桥。”当时吴地人没有为难范蠡,他说到做到,就在今无锡县境内开掘运河两条,取名蠡河。建筑石拱桥九座,桥名为蠡桥。范蠡学习吴太伯之举,目的是挽回吴地人心目中的不良社会影响,但他与吴太伯不同,必须要捐资,雇佣当地人做民工,开河造桥需要发工资,否则是行不通的。

范蠡全家人离开今无锡境地,来到今宜兴丁蜀镇台山村,在此教人们制陶烧窑,捐资建陶窑,开掘河道,兴建石桥,工程完成后,又到今浙江长兴蠡塘村凤凰墩,准备在此作永久的隐居之地,谁知暴涨的洪水淹没蠡塘和房屋,因此只有另找别处栖身。自从范蠡在骂蠡港被吴地人认出后,从此就恢复使用范蠡这个原名。

范蠡和西施等人,来到今桐庐分水镇蠡湖村定居后,其后代子孙在此聚族居住十八个世纪。《范氏族谱》载:“湖山范蠡墓。”此山在蠡湖村北,经过查访并无此墓。按理说,范蠡最后定居此地,又有其后裔居此多年,宗谱上又有其墓的确切记载地点,为何却无此墓呢?原因是范蠡对吴地人的耿耿于怀心有余悸,为了谨慎从事起见,防止吴地人来此扒坟鞭尸,为此与西施合葬一墓,树立的石碑是西施墓的字样,因吴地人对西施有较好的影响。宗谱上有范蠡墓的记载,而县志上却没有;西施墓在县志上有记载,而宗谱拒之不记。宗谱上范蠡墓的记述是虚记的文字。看来《小儿论》:“孔子曰:‘夫妇生则同衾,死则同穴’”。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这种传统习俗,难道范蠡、西施、黄绣凤他们会例外吗?西施墓地在蠡湖村南安定山上。据《光绪分水县志》:“附西施墓,在县西蠡湖圭峰山下。”正因为他们终老入土该山,就把此山作为永久安定长眠之地,所以他们的后裔就命名该山为安定山。

明朝邑人赵经世,写了《串西施墓》的诗:

沼吴霸越有谁同,一女能降百万雄。

博得君王怜弱质,忍抽肝胆泣孤忠。

羞将褒妲同倾国,敢与种蠡论伟功。

寂寞山阿香骨在,月明林下水晶宫。

又有明朝邑人赵经成,也赋诗《串西施墓》:

虎战龙争事渺茫,剩留青冢蠡湖旁。

三春花柳悲寒食,一曲笙歌怨夕阳。

下国长阳全是黛,空山浅草半垂裳。

可怜小沼荒台外,莲叶无人依旧芳。

又有现代人梁一行,再次写了《西施墓》的诗:

西施以貌冠天下,功勋业绩更堪夸。

事仇竞倾夫差国,复国还使勾践霸。

影踪齐宋轻金宝,漂浮五湖作云霞。

芳迹到处传千古,可怜香丘却种茶。

谁知《列仙传》说范蠡升天做了神仙了,这属于无稽之谈。更有甚者大有人在,撰文在沪《申报》上刊登,题为《范蠡西施合葬记并诗》一文,该文说是道光年间发掘的,地址在“距江阴七十余里之顾山镇地名范家。”其中破绽之处现举例如下:“一古丈夫,须眉甚伟,一丽人,环佩如生,转瞬间,陡然黑气冲天,衣冠人物顿杳,惟金碗玉鱼不毁。”既然发掘出完好的尸体,不可能转瞬即无,随着一股冲天黑气而消失,这种迷信说法根本不可相信,明明是没有这样的事,而有意故弄玄虚。另外如:“江阴诸生绿荫园者”,“绿荫园”分明是属于园名,而作者把他当做人名用。再说该文的作者并未署名,只是写下了“三山二水六十九道人待字稿”的字样,以代作者之名。该文用“绿荫园”论剑而引发掘墓之事,这样不敢署真姓实名,那么该文的真实性怎么可以相信呢?如果有人发掘到范蠡西施墓的话,撰文千古之谜已揭晓,还有谁不敢署真名字呢?再说该地相距上海较近,《申报》又是上海出版发行的,为何没有引起史学界人士的关注和考证叙述呢?可见这完全是一种牵强附会之说。作者的主观臆想,才有此武断之说。这真是无中生有,忙中添乱。

(参考资料:《史记故事精华》、《分水县志》)

你可能感兴趣的:(《范蠡隐居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