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读书之路,我人生的一场微革命

       掐指算算,我加入常春藤读书会快要半年的时间,却迟迟不敢动手写一篇读书记录或者说是反思,每次读完书,都犹如进行了一场精神的洗礼,仿佛在读书的过程中已经同郝晓东老师和各位前辈、书友进行了一场精神上的对话。我,此时,此刻,是读书会的小学生,更准确的说是前脚刚踏进来。而是什么促使我开始动笔了呢?对,就是6月3日孙影博士的讲座——《输出式——从学习到教学的一场微革命》给了一个我认为还算合适的契机,让我输出了我的第一篇读书反思。


        孙老师的幽默、学识、才情和干练让我一个女性都觉得她美到极致,郝老师说“读书是最高级的美容”,这句话在孙老师身上得到了最大的印证,她所讲的输出式学习和教学,真是满满的干货,是她四十年人生的经验总结,也给我指引了前进的道路,她的经历完美地诠释了“自律”这个词的涵义。她所讲的“学习金字塔”“哈佛案例教学精髓”“问题层次结构”等理论在此之前懵懵懂懂、不明觉厉,可是在她深入浅出、言简意赅、条理清晰地讲完之后,你会觉得“对,就是这样,就像她说的这样,我们都应该这样做”,就这样被这样一位完美的女性“收买”了。

走上读书之路,我人生的一场微革命_第1张图片

       

走上读书之路,我人生的一场微革命_第2张图片

走上读书之路,我人生的一场微革命_第3张图片

        在她讲阅读时间安排的时候,放出了一张在高中学校里,尤其高三学生教室里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张图片。因为在带高三,所以几乎每天都能见到这张图片,表面意思浅显易懂,可是真正做到的能有几个,不用说学生,教师们能做到吗?我以前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可是从此刻起,我真正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了,我们每天在鼓励学生,各种口号,可是当一个教师也做不到的时候,怎么去要求学生?当然,学生年代就是要学习,可是渐渐地我发现一个人的学习习惯会影响他的一生,你的学习力怎么样?哈佛大学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人与人的差别很大程度上在于业余时间”,说实话,每天除了工作、家务、孩子还有很多碎片化的业余时间可以利用,可是我都干了些什么?人最可悲的是每天输入了很多,却输出的太少。所以,就从此刻起,从这一篇文章开始,我要输出。

走上读书之路,我人生的一场微革命_第4张图片

          

        在她讲苏霍姆林斯基时讲了一个小女孩的故事,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竟泪湿眼眶,感动于苏氏如此敏感的教育触觉——爱的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工作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在做一家学校校长的时候,校园的花房里长出了几朵非常大的玫瑰,全校同学都很惊讶,每天来看玫瑰花的人络绎不绝。这天早上,苏霍姆林斯基照常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一个4岁的女孩在花房里摘下了一朵玫瑰花,然后拿着它从容地往外走。难道孩子不知道校园的花是不能随意采摘的吗?于是,苏霍姆林斯基俯下身子,亲切而好奇地问这个小女孩:“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几朵大玫瑰,奶奶有点不信,我现在摘下来一朵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就把花送回来。”苏霍姆林斯基听了小女孩的这番话,搀着小女孩回到花房,又摘下两朵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故事来自网络)

        还有一个印象比较深刻地是,在郝老师和孙老师的名家对话中,郝老师问道:“我知道有很多老师不喜欢阅读尤其是不喜欢专业阅读,对于这些老师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孙老师直接回答就是:“如果您是老师不喜欢阅读,那么就加入常春藤读书会吧。”因为你不喜欢阅读是需要外力的,是需要一个团体的,你自己是无法走出来的。经典是需要配的上的,经典是需要你的心智结构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同频共振的。所以一定要给书一个机会,怎么给机会呢,好好读读一遍不行读两遍三遍甚至更多。如果你读100页读两遍还是不懂,那么先放下因为这本书对你来说太难了。但是过两年你拿下来,你会发现我怎么就读懂了这本书怎么这么有意思呢。就像读中庸刚开始我是读不懂的,有点难。当我第二遍再读,读懂之后我大概有一周没睡得着觉,我奇怪怎么还能睡不着觉呢?后来我看到钱穆那句话:读中庸读到血脉喷张无法睡眠。哦原来钱穆也可以这样,那我是没有错的。当我在带着学生读的时候我发现中庸是一本励志书。所以让自己配得上这本书,找到一个很好的学习共同体,这就是很好的办法。”

       说实话,我不是一个很喜欢读书的人,在进入读书会之前,我几乎没有完整地读过任何一本书,当然除了教科书和参考书以外,真是不好意思承认这一点,万一被别人发现,会疑惑地问“你凭什么当别人的老师?”,但幸好,我遇到了郝老师,一个善良、博学、充满魅力的大家;幸好,我遇到了常春藤,我知道了怀特海的浪漫—精确—综合;更幸好,对于常春藤,我依然在浪漫阶段,虽然我很期待自己能早点进入精确,甚至综合阶段。所以,我特别赞同孙老师以上回答的那段话,给了我莫大的安慰和鼓励,我相信读书的兴趣也是会慢慢培养起来的,我也相信只要我愿意,什么书都能啃下来,只是时间长短,当你的积累越来越多,便会厚积薄发。

       忘记哪次共读的时候,郝老师让我讲讲某个事情的看法,当时真是把我吓了一跳,我真的不敢回答,即使我能回答了,也不敢,旁边坐的全是大师,宏哥,智静老师、晓娟老师、郭老师,郭小琴校长,还有很多我都叫不上名字,却一看到他们的精神气质就让人油然而生一阵敬佩之意的大咖们,我紧张得语无伦次,当时特别能体会出上课不会回答问题的孩子被老师叫起来的惊悚,真的,这个词真的很贴切。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字一句学习郝老师的公众号“啃读者”和《中国教师报》上发表的文章,最怕一只不断努力坚持的乌龟。


        于是,在今年加入读书会之后,我也尝试的将自己平时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想法写了出来,也获得了一点点点点小小的成绩,算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吧!曾经郭小琴校长问我多大年龄了,我说30岁,她说,30岁真好!30岁就加入了读书会真好!郭校长真的是一个特别有气质的女性,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学者气息。借郭校长的这个好问题,我会好好努力,成为一个会读书、爱读书的好学生!呵呵

         说好第一次写2000字的,没想到写的越来越多,继续努力!写文章可以越写越多,讲课还是不要这样滔滔不绝的好,尽量让自己课堂上的话语量降到40%以下,其他时间交给学生,信任学生,教学中教师应该以问题为切入点,连续、深入的对学生或者是一个学生进行连续的深度对话,就像打乒乓球一样,你一球,我捡一球,很容易没有意思。而如果我们是连接的对打,不断,就会不断激发我们的阅读小高潮,产生新的思维碰撞,不断输入,不断输出,输入是为了输出。

        不说了,留给下次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走上读书之路,我人生的一场微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