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过女生节就是放弃女性权利了?

今天新京报有一篇文章特别火,作者认为鼓吹“女生节”甚至“女神节”,是公开放弃其原先的女权主义政治立场,以及鼓吹消费主义文化等策略,来最终实现将女权主义议题“去政治化”的目的,使女权主义失去其在公共领域讨论和争辩妇女问题的理由。

我只能一摊手表示,要不要这么小题大做啊?

据史料可查,女生节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有了,由山东大学在国内首先发起,后扩散到中国各高校(谁说山东汉子不温柔?),历经了三十年的默默无闻,2014年通过百度的促销活动将该节日的影响力扩大(百度百科上这么说的),成为了著名的购物狂欢节之一。

我们先来想想节日的目的是什么?传统习俗类的节日一般是为了纪念特定的春耕秋收之日,例如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一些源于宗教,例如圣诞节;还有一些国际组织提倡的运动,比如五四青年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等等。可是时到今日,节日这个作为人类感受时间的刻度,与自然同步、与他人共在的一种方式,正在悄悄地蜕变,变得越来越日常化、庸俗化、媒介化。而日常化、庸俗化、媒介化背后的底色,其实都是商业化。剥开这些形形色色的“人工节日”的诱人外壳,会发现内核其实都是商家精心制造出来的“购物狂欢节”。

正如情人节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被美国的一个贺卡公司凭空杜撰的一个青少年爱情故事点爆,光棍节是IT男用来自嘲日子,却意外地解决了零售商的“11月销售难题”,在马爸爸的带领下成功化身为著名的“双十一”打折节。那么所谓的女生节,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又一次压力的释放;对于商家来说,是一次绝佳的促销活动。它之所以影响力看起来那么大,只不过是因为商家为了更好地进行促销,精准地定位到了年轻女性这一消费群体,而这一消费群体又碰巧掌握了网络的主要话语权罢了。

有人认为,“女生节”的滥觞,就是把女人分成两群:中老年“妇女”与年轻“女生”,也就是异性恋男人眼中的老女人和年轻女人,没有性魅力的女人。但我觉得,这完全是商家没有把心思放在妇女节身上好嘛!之所妇女节没有女生节那么轰轰烈烈,第一是它过于老套已经没有新鲜感,第二是消费者定位不清晰。如果把三月八日定位于母婴市场的打折促销日,另外再加三天假,咱们再来看看它的影响力如何。(管你是妇女是女生还是光棍,反正抢到便宜货+放假才是王道。)难道那个时候就是对女性权利的重视了?

此外,那些嚷嚷着把妇女节的“权利”主题偷换成“关系”,认为这种来自男性无聊的、性别化的赞美和集体的异性恋式示好表演,是一种掩耳盗铃的欺骗——它限缩了女生的世界,用“缺爱”阻止了女生更真切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我只想问,公知们(尤其是重视女性权利的大妈们),你们知道11月12日是男生节吗?你们为什么不认为这种来自女性无聊的、性别化的赞美和集体的异性恋式示好表演,是阻止了男生们更真切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呢?

有人关心总是温暖的,不管这种关心是用横幅表达,还是用早餐体现(当然红包更好)。

作为一名节日冷淡患者,看到园子里挂出的体贴话都不免有些暗爽(更何况今天去五道口吃饭还打折),心情大好。从哲学的角度看,人类行为的唯一目的是求得幸福,所以对幸福的促进就成为判断人的一切行为的标准(密尔说的)。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就是帕累托最优。过女生节,既可以让女生享受到男生的“小恩小惠”,又可以买到便宜货,男生也有趁机表白的机会,商家还借此促销了一笔,怎么看都是多边共赢的事,公知们还是收起你们的玻璃心,有这个时间还不如去约男神看个电影,今天打折哟~

本文作者:狮刀Storm

好奇地热爱这个世界

不一定加你的微信:Felicity_LLL

你可能感兴趣的:(谁说过女生节就是放弃女性权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