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随便给人判处“死刑”

“万分之一的错误那对当事人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灾难。”这是今天我在看电影《十二公民》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不要在自己有权发表意见时,随意下不负责任的结论。不要轻易给人判处“死刑”。

电影讲的是一起“富二代”弑父案,因为充满疑点,在由12个毫无联系的人组成的虚拟法庭上,探讨这个案情,他们的讨论结果将决定被告的“生死”。一开始他们大多数只是盲目信证人,而且怕耽误自己时间于是大多数都觉得认为有罪,干脆利落。自己也就完事了。但是有人还是心中有正义,认为不能轻易给人判罪,于是经过一番讨论,甚至争吵、还有反复投票,最终大家一致达成共识,认为被告无罪。

很多时候我们容易被思维定式所限制,比如我们觉得一个品行不好的人教育不出好孩子。会带着有色眼镜看那些孩子,然而这对他们来说根本就不公平。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我们不可以随意给一个人“判死刑。”

而我们往往很轻易的给人下结论,殊不知我们给他人下的结论可能给别人带来心灵上的打击有多大。就像电影剧情里说的,如果不负责任的投了有罪票,如果真的判错了,判上五年,等到一年半得时候说判错了,然后呢?等他出来后,人们还会用有色眼睛看他,没有人真正关心他是不是判错了,对于他的评价人们只会说是蹲过监狱的罪犯。

不禁又想起曾经我狂热追的一部美剧《肖申克的救赎》里面的老布最后在刑满释放时,在可以回社会工作时,他选择了上吊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这个社会里他已经被判处“死刑”。

今天吃饭的时候看了一个TED演讲,讲的是每一个孩子都需要冠军。如果在教育工作中,一个老师在心里给一个学生判了“死刑”,那是多么残忍的事儿啊。因为每个孩子都可能会经历一些曲折才能走上正轨。我们需要给孩子一些耐心,而不是在一次次失望后对孩子判处“死刑”。彻底放弃,我觉得这是教育者的悲哀。

不要轻易给别人判处“死刑”。就像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每个人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宽容的对待他人。因为有时候因为我们给他人判处“死刑”,真的会对一个人有着很大的影响。就比如一个小学生,他总是马虎做题,我们在一次次始说教不起作用时,慢慢对他就放弃了,不管了放任自流,他很可能觉得自己已经受到歧视。可能会更加无动于衷,甚至开始学会扰乱课堂纪律,甚至变得更糟糕。但是如果我们在他比以往出错少一点时,及时给予鼓励,慢慢的我相信他会变得比之前更棒。而不会出现一系列不好的连锁反应。

不要给人随便判处“死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错误可以犯,我们也应该允许给他人改过的机会。我相信这样下去,人与人之间一定会更温暖,更有人情味。

不要随便给人判处“死刑”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要随便给人判处“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