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闲话】我辞职了……

文/小影子攒钱记

【影·闲话】我辞职了……_第1张图片

1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是刘墉写的,《你怎么知道他们早就下班了》。文章讲了几个故事:

他让助理在晚上给另外一家公司打电话,助理告诉他:人家肯定已经早就下班了。当然,事实上并没有。

差不多条件的几个候选人应聘同一个岗位,老板难以抉择。于是请大家吃牛排。期间,有人看牛排端上来就直接撒盐,有人尝一口再撒盐,这个小细节让老板最终确定要哪个——尝了一口再洒盐的人。

刘墉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不要有预判,也不要有惯性思维。小助理不应该在还没打电话的时候就认为别人在那么晚的时间都不会加班;那几个候选人也不应该在还没有尝试吃一口之前就认为牛排肯定会太淡,需要加盐。

2

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想的是:即使我知道人家在加班,我也不希望在下班时间去打扰别人。他可能还在加班,但不应该是我造成的。我自己就不希望在下班时间去处理工作上的事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们常常怕给别人添麻烦,惹别人讨厌,而不愿意积极地去争取。这还没有尝试提出要求之前,就先否定了这件事情。殊不知,可能事情跟我们想的正好相反。

刘墉老师明显更喜欢积极争取的人,他在很忙的时候依然答应出席一场讲座,是因为这个人白天打电话没有找到他,晚上坚持继续打,而不是认为老师不会那么晚还在加班。

3

最近我换了一份工作。新工作要求我一周到岗。大家都知道,离职的惯例是提前一个月通知,也就是提出辞职之后还要再上一个月班。大多数时候并不会要求的这么严格,但是一周肯定是一个太过仓促的时间。我跟部门负责人提出辞职的时候,他也告诉我,据他所知以前公司离职的人最快的时间是两周办好手续。

但是新公司一直在催我,我只能尝试着提出我想要一周离职的愿望。结果,从部门负责人、部门负责的分管副总,到公司人事部门,没有一个人反对。都说只要完成交接,就可以办离职手续。

于是,从我正式提出离职到拿到离职证明,总共不到4天。

我部门的同事也很惊讶,他一直以为最少都要等两周。其实这仅仅是因为之前辞职的人都至少等了两周才办手续。于是他就形成了这样刻板的印象。而从我这次的经验之后,他大概会认为在我们公司要离职,可以是非常快的。

4

我们经常会觉得生活不如意,或者对现状感到焦虑,但是当别人提出一些建议的时候,又并没有行动,觉得这些建议并没有用,不能改变实际情况。

不试一试怎么知道不行?

这句话经常会听到,不过很多时候,听到这句话的人并不会去“试一试”。可能是因为认为不用试就知道肯定不会有好结果,比如刘墉的助理不打电话就认为对方肯定不会还在加班;还有可能是因为觉得要去试一试太难,总是迈不出那一步。

但是,既然对现状不满意,那解决的办法只有改变现状。阻碍我们改变的最多的两个原因就是:思维定式——完全想不到原来还有另外一种可能,以及害怕失败——认为要做出改变太难,怕失败,不愿意去尝试。

这次换工作,我又去了一个新的地方,同事和朋友都觉得我很有勇气,之前从家乡到一个新城市,才两年多又要去一个新的地方了。但是,我却完全不觉得这需要什么勇气。实际上,这次找工作,工作地点完全不在我考虑的范围内——去另一个城市还是留在原来的城市——我认为没什么区别。这样的底气,是从上一次换城市的经历中得来的。

不试一试怎么知道不行?最差也不过是目前这样的状况。

这句话,每次在遇到有挑战的事情的时候,我都会这么对自己说。然后,每次我都接受了挑战。结果未必次次都很美满,但是大多数时候,情况是变得越来越好了。

大多数时候,试一试,即使不成功,也不会有多少损失,花一点时间精力罢了。最多失败了可能会出点糗,但是,相信我,你真的没有那么重要,别人可能当场会笑一笑,并不会总记得你出的这点糗。至于如果试过表现不好,失去了某个机会这种事情,就更不用担心了,因为不试直接就失去了机会。

所以,“试一试”比起“维持现状”真的是一个性价比极高的选择。而且,拥有“试一试”这个机会,其实已经超越了很多人,要知道,更多人连机会都没有。比如我即将开始的新工作,我也有点担心自己做不好,但是,我告诉自己,能够拿到offer就已经打败了不少人,几个面试官也是认为我可以胜任,如果我完全不行,人家根本不会给我这个机会。

这个世界大概越来越偏爱积极进取的人,积极的人总是有更多的机会。

不试一试怎么知道不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影·闲话】我辞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