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2020春季书讯
讲谈社·兴亡的世界史
这套聚焦于兴亡的世界史由日本一流历史学家撰写,是一部“动态的世界史”。在首辑推出的九本中,我们可以看到安史之乱成为整个欧亚大陆的转折点,世界从蒙古时代开始真正全球化,多民族共存的奥斯曼帝国长期安定,东南亚则仿佛一个自给自足的世外桃源......不同的历史视野,融入一个共同的文明系谱,成为人类能够安心共享的知识体系。
《雾行者》
路内 著
2004年冬,美仙建材公司仓库管理员周劭重返故地,调查一起部门同事的车祸死亡事件。与此同时,他的多年好友、南京仓管理员端木云不告而别。一个时代过去了,另一个时代正在到来。这是一本关于世纪交替的小说,从1998年的夏季,到奥运前夕的2008年,关于仓库管理员奇异的生活,关于仿佛火车消失于隧道的二十岁时的恋人,直至中年的迷惘与自戮、告别与重逢,一群想要消灭过去之我的人,以及何之为我。五个章节,五种迥异风格:梦境、寓言、当代现实、小说素材、文学批评拼织成复杂强悍的叙事体,充满内在回响。深情而狂暴,现实而迷乱,带领读者横穿修辞术的318国道,不绝如缕,直抵小说结尾的喜马拉雅山脉。
《丝绸之路》
魏泓 著
公元8世纪到10世纪,唐朝盛极转衰,西域局势也随之动荡不安。在漫长的盛唐身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最终葬身海洋的中东船长塔泽纳、败走铁刃城的吐蕃士兵赛格拉顿、远赴漠北的太和公主,一生飘零的妓女莱瑞诗卡......无论是贵族还是民众,都在试图抓住命运的节奏,努力活下去。正是这样一个个生命轨迹照亮了两千多年的丝绸之路,随着历史涌至现在。
第三帝国三部曲
[英]理查德·J.埃文斯 著
(理想国译丛038-040)
《第三帝国的到来》
赖丽薇 译
《当权的第三帝国》
哲理庐 译
《战时的第三帝国》
赵丁 陈壮 译
在这部包罗万象、扣人心弦的历史巨著中,理查德·J.埃文斯透过德国的历史、社会与文化,探究纳粹党徒的心理,还原纳粹攫取权力的过程,揭示反对者为何未能阻止他们,生动再现了导致第三帝国到来的混乱失序、经济灾难、暴力行径,以及社会的两极分化。
通过爬梳二战前纳粹德国在经济、文化、艺术等领域的政策和影响,埃文斯描绘了第三帝国极权统治的狰狞面貌,以生动的私人材料与亲历记录勾勒出普通德国人在这段历史中的鲜活命运,探讨纳粹的军事征服、动员与镇压,以及极端的种族灭绝政策,揭露纳粹如何以残暴血腥的独裁手段将德国改造成一架全力冲刺的战争机器,最后将全欧洲卷入毁灭的深渊。
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
[德]贝蒂娜·施汤内特 著/周全 译
(理想国译丛041)
50多年前,汉娜·阿伦特以纳粹高官艾希曼及其审判为典型,提出了著名的“平庸的恶”概念——服从命令的公务员,庞大体系中一个小小的齿轮,从未意识到自己做了些什么。然而,施汤内特梳理了艾希曼的写作、同时代人关于艾希曼的作品以及其他许多新发现的资料,证明艾希曼绝不只是一名服从上级命令的公务员,而是一个清楚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并以说谎取信观众的狂热纳粹分子。
本书追踪艾希曼从大屠杀刽子手到耶路撒冷阶下囚的历程,不仅是一部个人传记,更是一本挖掘战后联邦德国鲜活生活、展现真实“美洲纳粹文学圈”的历史著作。更重要的,本书与阿伦特的隔空对话,揭示了谎言的本质。
《滔天洪水:伟大的战争和全球秩序的重建
1916—1931》
[英]亚当·图兹 著/陈涛 译
(理想国译丛 042)
1916年,世界正陷于一战泥沼,战争不但动摇了亚欧大陆的政治和经济基础,更推动一场更深层、更持久的权力转移大戏拉开序幕,并持续塑造着今日的世界格局:自1916年起,美国开始成为世界事务的中心。
《滔天洪水》回顾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试图从新的视角回答:一战后的国际秩序缘何未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国际联盟为何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从美国参战到全球金融危机,亚当·图兹描述了美国经济和军事力量重塑世界的过程。通过追溯各国如何适应美国中心的新格局,以及如何滑向法西斯主义,本书对当今世界秩序起源的论述,必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遗产的看法。
沈从文经典名作
沈从文 著
赵园 主编
本书一套三册,从沈从文的传记、小说、散文中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章节,每一篇都有汪曾祺、王安忆等名家的赏析文章。沈从文的湘西系列,所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陈映真小说全集
《将军族》
《夜行货车》
《赵南栋》
理想国即将推出陈映真作品系列,分两辑先后推出。第一辑推出陈映真小说全集三卷,分别为《将军族》(1959—1967)、《夜行货车》(1967—1982)、《赵南栋》(1983—2001),此为陈映真小说全集在大陆首次出版。第二辑推出陈映真散文、文论两卷,分别为《鞭子和提灯》《知识人的偏执》。
朱西甯短篇小说经典
《狼》
《破晓时分》
《狼》《破晓时分》收录朱西甯先生创作于一九五三至一九六五年间的中短篇小说。故事背景从大陆农村延展到台湾战后市镇,笔下人物从血气英雄扩展到普通市民,乃至社会边缘的“反英雄”人物,呈现出比《铁浆》更繁丰多样的创作面貌。
《逍遥游》
班宇 著
《逍遥游》中收录七篇风格各异、时间向度横跨三十年的短篇作品,作者以精湛、娴熟的技术重新深入到小说与日常的肌理之中,发明了一种新的叙述语调:如中国北方的环境一般,严苛、寒冷而富于诗意。他像一位幽暗时代的幸存者,盗取火种,探寻原罪,穿梭于种种交界、混沌的人生困境之间,并且将之统统引爆。这些作品浸润着社会变迁的阵痛与印记,历史在其中呐喊。
《小行星掉在下午》
沈大成 著
闪烁着霓虹灯的疫区,墨鱼人藏身的超大型地铁站,逐步变异的公司职员,新星球上建设社会的伟大历程......本书是沈大成新近创作的短篇小说精选,作者以其独有的黑色幽默,塑造了一群仿佛生活在地球的双生星上的人类,并将他们置于不确定的未来即将落下的时刻。一个异质而又有其自身逻辑的世界,读者既可将之看作愉快的脑内小革命,也难以忽视其中现实主义的一面。而我们当代生活的一部分特质,就在沈大成小说独特的显影法下逐步显现。
《勇敢的人死于伤心》
云也退 著
这是一本活泼有趣的文学启蒙书,也是一本与阅读有关的个人成长实录。作者从儿时看过的动画片、连环画和漫画写起,回思求学、工作、旅行、搬家、社交的种种经历,从读到的故事情节、喜欢的作家和亲身接触到的人与事物中探寻内心成长的踪迹,试图给命运绘出一个漂亮的形式。
书中所叙述的作家,从外国的康拉德、帕斯捷尔纳克、加缪、海明威、怀特到中国的陈忠实,他们的写作,都在作者成长的不同阶段点燃了他对勇敢的认识,而作家们所讲述的故事又一再呼应了作者心中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文学在帮我们认识人本质的卑微的同时,又继续对人抱有想象,在彻底的虚无心态之中留住梦想和激情。《勇敢的人死于伤心》所记录的,正是抵达这一内心状态的过程。
《生活与命运(新版)》
[俄] 瓦西里·格罗斯曼 著
力冈 译
一如《战争与和平》,《生活与命运》围绕一个家族在时代变迁中的故事展开。格罗斯曼以托尔斯泰式的宏大视角和写实笔法,讲述了沙波什尼科夫一家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经历,并通过家族成员各自的遭际串起上百位出场人物与一系列交叉延伸的历史事件。历史的创痛、现实的积弊,权力与战争双重碾压之下人性的艰难处境,都以栩栩如生的深刻细节纳入其中。
书中对战争真情实况的描写,对纳粹灭绝营的哀歌与沉思,对人生、政治和历史命运的哲思与探讨,对人性的极端邪恶与细微的善良之间斗争的刻画......至今读来依然具有深刻的感染力。格罗斯曼女儿叶卡捷琳娜·科罗特卡娃唯一授权中文版。著名俄苏文学翻译家力冈经典译本,译者序言完整发布。独家收入罗伯特·钱德勒长文导读《为长眠者发声》。
安德烈斯·巴尔瓦作品
[西] 安德烈斯·巴尔瓦 著
《手·正当意图》
刘润秋童亚星译
《小手·正当意图》是安德烈斯·巴尔瓦的中篇小说集。一个罹患病态性厌食症的少女,一个为自己的事业着迷的马拉松跑者,一个静静地看着母亲日渐衰老的女人,一个同性恋老人,一个孤儿院中的七岁小女孩。恐惧与孤独,暴力与反抗,自毁与受难,在这五部中篇小说中纤毫毕现。
《光明共和国》
蔡学娣 译
《光明共和国》的故事发生在虚构的中美洲城市圣克里斯多夫,某天突然出现了一群来路不明的孩子,衣衫褴褛,面黄肌瘦,说着无人能懂的语言。起先他们靠沿街乞讨过活,但不久后便显露出了野蛮本性,开始洗劫超市、攻击路人。政府不能容忍他们四处破坏的举动,展开了大规模的搜索,活捉了一个男孩,从他口中得知:这个群体在地底隧道建立了一个名叫“光明共和国”的法外之地。而男孩的供词终将导致不可避免的悲惨结局......
《旅行之道:来自路上的启示》
[美] 保罗·索鲁 著
张芸 译
当保罗·索鲁还是个小男孩,无法独自出门远行的时候,文学作品曾是带他游历的“道路”;如今,在全球各地漫游五十余年之后,他将自己读过、写过的有关旅行的哲思、洞见与智慧箴言浓缩在27个主题章节之下,结集为这本“文学爱好者旅行指南”,将一生心得倾囊相授。
《旅行之道》是写给所有文学读者的漫游指南,也是一部随身携带的格言集锦、袖珍书单和回忆录。旅途中包含无数可能,也时刻暗藏陷阱,但你只有亲自出发才会知道。在此处与别处之间,旅行者带回远方的故事,收获丰饶的生命。
《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
[意]法拉奇 著
毛喻原 王康 译
这是一个未婚母亲与她腹中胎儿的一段旷世未有的缠绵心曲。书中这个女人被一千个问号折磨着,她没有具体的面孔、名字和年龄,但是也许今天的每一位女性都会从她身上辨认出自己,至少是部分的自己。书中同时涉及对人类生与死、爱与恨的深刻怀疑与痛苦思索。
本书是20世纪“最强悍”女性—法拉奇的柔软之作,在很大程度上,这也是她的半自传体小说。法拉奇自述,这是她“刻骨铭心的情感经历这颗精子”和“想象力这颗卵子”天然受孕的结果。
《轴心时代:人类伟大思想传统的开端》
[英]凯伦·阿姆斯特朗 著
孙艳燕 白彦兵 译
“轴心时代”(公元前800年—前200年)诞生了人类历史上光耀千古的四大文明—中国的儒道思想、印度的印度教和佛教、以色列的一神教,以及希腊的哲学理性主义得以形成。
“轴心时代”也是人类伟大精神导师集体亮相的时代——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犹太先知们,共同塑造了此后2000多年人类的心灵,实现了人类文明的突破和人性的整体飞跃。本书按时间顺序重现了中国、印度、希腊和以色列这四大核心文明如何酝酿、生根、发展、辉煌的历程,并最终于公元前3世纪末期渐次逝去,揭示出伟大导师们共同创立的人类精神“金规则”。
《人类的故事》
[美] 帕梅拉·托勒 著
王晨 译
美国A&E“历史”频道纪录片艾美奖系列节目Mankind的书籍版。以视觉化的语言和超过300幅插图、地图,呈现了一幅多层次立体的人类全史图景:从古猿时代到21世纪,从亚欧大陆到非洲美洲,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到文化科技的发展,从宏大历史事件到特写镜头下的个体命运。
不同于你此前可能读过的历史书,《人类的故事》着眼于最意想不到之处,来展示我们人类发展历程中的关键元素。它综合了历史学家和科学家的最新发现,将其打造成引人入胜的一体化叙事,并展现了数十亿个体生命如何共同缔造了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从驯服火到炼出铁,从佛教的诞生到耶稣的受难,从罗马的陷落到工业革命,从民主的初创到民权运动的胜利,从印刷机到计算机......本书将由内而外地向我们展示历史。它生动而直接,并且总能令人惊诧。如果想要继续赢得斗争,像过去那样时常战胜逆境,那么我们都需要了解自己的故事。《人类的故事》将是最佳的开始。——伊恩·莫里斯(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和古典文学教授,《西方将主宰多久》作者)
《日本的世界观:两百年的变迁》
[美] 马里乌斯·詹森 著
柳立言 译
这本书由作者的三次讲座组成,以杉田玄白、久米邦武、松本重治三个历史人物为主线,分析德川中期、幕末明治初期及战后昭和期日本人如何重新认识世界,追溯了日本人的世界观在思想和心理方面的历史根源。
詹森,这位最多产、最具启发性的西方日本史学家,在这本书中对日本及其对待世界态度的变化进行了一次包罗万象同时引人入胜的研究。他揭示了日本在两百年间的变迁史和几代日本人世界观翻天覆地的变化。——让-皮埃尔·莱曼
通过对三位不同时代的日本人生涯与奋斗的追记,复原了从幕末至今的两百年激荡史,凸显了日本近代转型中超越政治的现代性。新一轮民族主义将以何种形式寻求突破并释放能量,是《日本的世界观》所带来的崭新视角。——刘柠
《亚洲与一战》
徐国琦 著
尤卫群 李朝津 译
亚洲在一战中打开了自己的全球视野,并在战后迎来民族觉醒的浪潮。中国和日本在一战中进行博弈,为后来的历史走向埋下伏笔;印度和越南也通过一战认识到自身的民族命运,纷纷在战后谋求独立;朝鲜则利用战后的国际动向四处呼吁,希望通过西方国家的帮助摆脱日本殖民控制,但最终因失望而走上了自主抵抗的道路。这一段共有的经历对双方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美] 约瑟夫·列文森 著
刘文楠 译
19、20世纪,传统儒家思想遭遇现代世界的猛烈撞击,以“中体西用”为名从外部引入的新事物不再是无伤大雅的新词汇,而是成为颠覆传统的新语言。伴随着社会、经济、知识生活等各个领域背离传统中国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国迎来了崭新的局面。儒家中国进入博物馆,沦为玻璃罩中孤绝的历史遗迹。这本书聚焦于这一过程,像是一部不断转换语境的小说,同一批人物在同一时间出现在不同的视角和处境中,共同传递出儒家走向衰落、丧失重要性的宏大主题。
《奶酪与蛆虫:一个16世纪磨坊主的宇宙》
[意] 卡洛·金兹伯格 著
张雄 译
本书通过一位磨坊主梅诺基奥的眼睛,重构了16世纪一个普通民众的生活和思想世界,是国际微观史学流派的经典代表作品。梅诺基奥被宗教裁判所指控为异端,并被处以死刑。金兹伯格利用当时的审判记录,描绘出了梅诺基奥生存的社会中各种宗教和社会的冲突。
作为一名普通的磨坊主,梅诺基奥显得颇为出类拔萃。他在证词中将他所读到的内容用他自己的语言重新进行了讲述,比如他的版本的创世说是这样的“:起初,一切混沌未开,大地、空气、水和火都混合一体,然后世界形成,如同奶酪由牛奶制成,然后奶酪中出现虫子,这些便是天使。”
《夜间的战斗:16、17世纪的巫术和农业崇拜》
[意] 卡洛·金兹伯格 著
朱歌姝 译
16世纪的意大利弗留利地区盛行着一种奇特的夜间活动,出生时有胎膜的农民在一年中的某些夜晚陷入沉睡,而灵魂则离开躯体去田野中参加与巫师们的“战斗”。这一古老的祈求丰收仪式被天主教会纳入异端巫术活动进行审查,最终导致了这些传统信仰的消亡。
金兹伯格从天主教会的档案中整理并研究了弗留利地区一系列宗教审判案例的细节,不仅生动描述了这些“本南丹蒂”如何在教会的压力之下,对自我身份产生混淆,进而把自己归为巫师的过程,而且高超地复原了这一时期农民的心理状态,使得本书成为大众文化史研究的经典。
《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王德威 主编
张治 季剑青等 译
本书收录王德威、宇文所安、马悦然、陈平原、哈金、汪晖、王安忆、余华、陈思和、莫言等一百多位各国学者作家撰写的专题文章,打破了文学史书写中固定的分类,从明代后期写起,将墓志铭、演说、音乐、电影、报纸、黄梅调与舞蹈史诗、网络文学等都纳为考察对象,按照编年体系,以散点辐射的方式涵盖了整个华语文学,重新思考“什么是中国文学”,“什么是文学”。
唐诺作品集
《我有关声誉、财富和权势的简单思索》
《文字的故事》《阅读的故事》即将推出新版
《我有关声誉、财富和权势的简单思索》是唐诺的政治经济学读本—从梭罗的《瓦尔登湖》、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这些作家和笔下的人物,如何在所处的时代中做出个人抉择、辨识和对世界的理解?声誉、财富、权势,现实人生的三朵云雨,究竟哪一个离地(所谓幸福)最近?命盘上熠熠发亮的三个点(科、禄、权),到底是怎么运作的?这是一本抵达思维尽头的随笔集,也是对于世界文学名著的独特解读。
田晓菲作品系列
《秋水堂论金瓶梅》
《金瓶梅》不仅仅是一部闺房私情之书,更是一部深微体察人性的“罪与罚”之书:书中所有人物都沉沦于欲望的苦海,被贪欲、嗔怒、嫉妒、痴情的巨浪所抛掷。《金瓶梅》作者之如椽巨笔,直入人性深不可测的部分,揭示人心的复杂而又毫无伤感与滥情;一个读者必须有健壮的脾胃,健全的精神,成熟的头脑,才能够真正欣赏与理解《金瓶梅》,直面其中因为极端写实而格外惊心动魄的暴力。
《留白:秋水堂文化随笔》
《神曲》中但丁的旅程,是对阅读的象征;但丁的向导,是前辈诗人维吉尔。在《留白》里,田晓菲教授亦开启了一场阅读之旅:从《红楼梦》《金瓶梅》《牡丹亭》《十日谈》等古典文学,到金庸的武侠小说、艾柯的历史小说,以及作为文本谛视的《大话西游》《弗里达》等电影作品。《留白》的每一篇文章都是阅读的产物,传达出作者对当下活生生的社会文化和现实的关怀与思考。
《赭城:安达露西亚的文学之旅》
赭(zhě)城,意即“红色的城堡”,音译为阿尔罕布拉宫(Alhambra),也即华盛顿·欧文笔下的“大食故宫”。田晓菲教授一次以赭城为终点的旅程,串起了西班牙安达露西亚平原上的三颗明珠—柯尔多巴、塞维拉、格拉纳达。如果你惊艳于《权力的游戏》中华丽的多恩王宫,难忘高庭的城堡、弥林的斗兽场和瓦兰提斯的长桥,你一定会爱上西班牙的安达露西亚,一片被阿拉伯人统治七百年的土地。
“曾经风雅”系列
张昌华 著
001《曾经风雅》
百年中国,几家风骨。提倡男人拖辫子、纳妾,女人缠足的“怪杰”辜鸿铭,残目膑足、慈眉傲骨的国学大师陈寅恪,“五四宣言”的草拟人罗家伦,“中国的居里夫人”吴健雄......
002《旧时风景》
旧时风景,历史长河。傲睨万物、目空千古、骂遍同列、酗酒丧命的国学大师黄侃,“闲话”惹得一身骚的陈西滢,“花落人亡有人知”的苏青,留得残荷听雨声的石评梅、高君宇......
003《故人风清》
百年流水,名士几何?百岁张充和,用诗词、书法、绘画和昆曲抒写人生;青衣祭酒顾正秋,身世坎坷、不畏强权、自立自强......
004《百年风度》
故人犹如庭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有开启学术与自由之风的北大校长蔡元培,有一代儒宗、史学大家钱穆,有一道清流吴大猷,有红学泰斗周汝昌,有漫画人生华君武......
《东京蠹余录》
尹敏志 著
昔日繁华的世界三大古书店街,东京神保町、巴黎塞纳河畔、北京琉璃厂,如今只有东京神保町尚存于世。青年历史学人尹敏志近年亦负笈东渡,求学期间出入于东京的大小书肆,将实地考察与史料积累相结合,写就此书。本书既是访书记,又是书店史,所写的十三家古书店,从江户时代末期的文求堂书店,到平成时代的光和书房,跨越一个半世纪;从学者作家到政客商人,历史上的各色人物穿梭其中。鲁迅、郭沫若、王国维,岩波茂雄、内山完造、吉川幸次郎......他们的故事,就以这些古书店为背景展开。
《国家挑战:如何在衰落、动荡的时代幸存和繁荣》
[加] 乔纳森·泰珀曼 著
张响 译
面对经济疲软、工资停滞、贫富分化、政治撕裂......全世界选民纷纷转向反建制的民粹主义和愤怒的民族主义。我们不断被告知这是一个前所未有、不可逆转的衰落时代,本书则展示了一幅截然不同的图景。作者指出,与普遍共识相反,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而且解决方案已经出现。通过近距离观察10个被忽视的成功案例,作者不满足于仅仅诊断问题,更是建设性地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实用建议。
《资本主义的未来》
[英] 保罗·科利尔 著
刘波 译
深刻的裂痕正在撕裂美、英等西方社会:繁荣的大都市与其他地区,高技能的精英与教育程度较低者,大型国际企业与破败的工厂......随着这些分歧的加深,我们已经失去了对他人的道德义务感,跨地域的身份认同与地域性的政治和公共政策产生了深刻的矛盾。著名经济学家保罗·科利尔对当今世界的深层次问题做出冷静的诊断,在实用主义分析和实证的基础上,提出迎接未来的务实的政策建议。他认为应提倡开明的利己主义,重建权利与义务的对应,在家庭、企业和社会三个层面重塑道德基础,从而建立一种道德资本主义。
《生存还是毁灭:人生终极困境的坦率指南》
[南非] 大卫·贝纳塔 著
张晓川 译
对于死,如果人人皆想逃避,那活着乃至永生是否就善莫大焉?我们乃至一切生物的生命,又可能有多大的意义?在苦与乐之间,生命的天平更会偏向哪端?我们一旦用严格的理性思考这些问题,也许会发现,对上述问题的日常、主流直觉,都过于乐观了。而过分的乐观,可能催生不必要的痛苦、幻灭乃至风险。本书中,作者即以哲学家的严谨,带领我们逐一理性地思考各种人生终极问题,清醒地求得各自人生的“最优解”。
书店里有整片的“自助”书籍区及其他鸡汤读物,却没有“无力自助”区和“悲观主义”区,因为这类思想的市场规模微乎其微。我不是在认真主张我们无力自助。我是认为存在一些事情,我们的确对之无能为力,但即使依据一种现实的悲观看法,我们仍然可以做些事来减轻我们的困境。一本悲观的书最有可能慰藉到的对象,是已经有同样看法却因此感到孤独或觉得自己有病的人。若能发觉有人跟自己看法相同,而且这些看法有不错的论证来支撑,这些人或许能因此得到安慰。
《我:一部心灵的辩证奇想集》
[美] 侯世达 [美] 丹尼尔·丹尼特 编
这部群星版的“集异璧之大成”,收录了图灵、莱姆、鲁迪·拉克、托马斯·内格尔、斯穆里安、博尔赫斯及两位编者等二十余位作者在哲学、心理及认知、遗传演化、物理、计算科学及人工智能、逻辑学、音乐学、文学等众多领域的创作和洞见,而这整片灿烂星空围绕的核心问题是“:我”。“我”的组成、体验、视角、自由等等都是什么,以及首先,它们都是否存在。以上文章多创作于1980年以前,实是黑镜、阿凡达、终结者、黑客帝国、西部世界、攻壳机动队、你的名字等众多现代科幻作品的思想源泉。
《失业白领的职场漂流》
[美] 芭芭拉·艾伦瑞克 著
林淑媛 译
美国知名调查记者芭芭拉·艾伦瑞克关注到白领阶层向下流动的问题,为了体验白领的生活状态,她隐瞒自己的记者身份,伪装成一名处于“过渡时期”的中年女性,想找一份公关类的白领工作。在将近一年的求职过程中,艾伦瑞克全力以赴——请专业的职业教练帮自己完善简历,到各地参加社交活动,改造自己的外表形象,软化向来直率的性格、使自己变得比较“平易近人”并具备“团队精神”......
艾伦瑞克逐渐发现,找工作对失业白领来说,变成了一份“正职”。最后,失业者背负着家庭生计、求职费用的庞大压力,只得从事各种临时工作,社会经济地位不断下坠,永远无法回到原来的世界。芭芭拉·艾伦瑞克以幽默诙谐的笔调,犀利而深刻地揭发了企业界的残酷阴暗面,将白领阶层的脆弱和无力呈现出来。
《私立小学闯关记》
[日] 槙原久美子 著
刘晓婷 译
作者槙原久美子与丈夫担任记者时,收养了一名哈萨克裔的孩子,取名为“太郎”。太郎五岁时,独身一人的槙原决定将太郎送到私立小学。然而进入私立小学只是长期残酷竞争的开始,严苛的教育体系给孩子与父母带来了巨大压力。
槙原是一位非常专业的记者,她以清晰的观察、简明扼要的文字,用温暖的方式记录了自己和太郎在东京一所顶尖私立小学的经历,为今天的父母和教育者提出了一系列值得反思的议题:公立还是私立?激烈竞争还是耐心培养?怎样的教育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究竟是为孩子着想还是为了自我满足?相信长久以来对这些有所思考的家长,定能从槙原真诚而坦白的叙述中找到共鸣。
《我的大学:局部2》
陈丹青 著
本书根据陈丹青视频节目《局部》第二季“我的大学”整理而成。文稿经过作者重写,更为精确隽永。《局部》借由陈丹青的眼,讲述中西方名画名作的一个个微细的局部,一处处没有人注意到、但看过之后会恍然大悟、拍案叫绝的精彩细节。《局部》第二季“我的大学”围绕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数十个展厅中的馆藏陈列展开,以陈丹青近二十年“大都会”观展经历为串联,并穿插进他早年的纽约经历,给予读者一条难得的亲近艺术的途径。
陈丹青作品系列
《回顾展的回顾》
作者回顾了他在美国看过的几十次回顾展。他觉得,“回顾展的意图是尽可能减少人为的意图,淡化既有的宿见,以尽可能完整无缺的面貌,使观者更自主、更真实地面对艺术家。回顾展是最高、最麻烦、最理想、最原初,也是最朴素的展示方式”。而他对这些回顾展的回顾,并非学者的研究,“而是一个与大师素面相对、目瞪口呆的观者。这里提供的偏见,只是我私下的心得”。本书内容,之前收录在《纽约琐记》里面。近年来,作者制作视频节目《局部》,影响广泛。而《局部》的萌芽,即在这部《回顾展的回顾》。因此单独刊行,方便读者注意到此书的价值。
《陈丹青谈影像》
本书收录陈丹青近年来关于摄影与观看的文稿。这些文章大都是为他人的书所作的序言,却能就着不同的话题,呈现作者对于影像与视觉文化的思考。作者谈论摄影,不涉技法,也不是摄影史的考察,而是着眼于观看本身,以及观看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市面上国人有关摄影的书籍,很少能跳脱技法与史论,达到一种文化批评的层次,陈丹青这本摄影谈,虽然轻薄,却展示了作者关于影像文化的视野与见地。
《霍克尼论摄影(增订版)》
[英] 大卫·霍克尼
[英] 保罗·乔伊斯 著
以霍克尼创作的拼贴照片(Joiners)为线索,保罗·乔伊斯与霍克尼展开了一场时间跨度长达十七年的对谈。霍克尼回顾了自己开始对摄影产生兴趣的原因,以及当初的摄影试验是如何演变成一种引人瞩目的崭新艺术形式的。对谈中,霍克尼讲述了他如何受立体派绘画、东方卷轴画、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中透视法的影响,以及怎样利用现代摄影的创作手法和冲印工艺,实现其艺术创作。
霍克尼旁征博引,纵论摄影的历史和未来,表明了他的创作主旨:“拼贴画的创作思想”无论是应用于摄影还是绘画,都是“摆脱传统观察方法的关键所在”。本书首版于1988年,2008年增订后再版,新加入7篇访谈。
《谁在看中国画》
[英] 柯律格 著
梁霄 译
中国画是什么?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在中国和西方,中国画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在《谁在看中国画》中,艺术史学家柯律格借鉴了大量中国古代及现代、知名和不知名的画作,展示了从明朝到今天,中国绘画在五个世纪里是如何为观众所理解的。
《虫子诗》
朱赢椿 著
《虫子诗》是朱赢椿“虫子系列”图书的延续。他以艺术家的视角,将只字不识的小虫看作富有才情的书法家—虫子在菜叶上噬咬的痕迹,蜘蛛织出的网,蜗牛爬行的痕迹,等等,就是它们妙手偶得的书法。把各种虫子“字”排列起来,组成诗句的形式,胸无点墨的昆虫便成了“吟诗作画”的骚客。这本书就是虫子诗人们的“手书诗文集”。
《关键在于实验:巫鸿论中国当代艺术》
(全三卷:潮流/艺术家/展览)
巫鸿 著
近四十年来,艺术史家巫鸿以在场的方式亲身经历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过程,并从艺术与社会、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等诸多方面,思考中国在世界艺术史中的特点和位置。本书是他对中国当代艺术看法的整体呈现,有对1970年代以来数次艺术潮流的分析描绘,也选择十几位代表性艺术家进行细致的个案分析,同时关注展览作为艺术项目和艺术创作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的角色。
《像个男孩:川久保玲设计考》
[日] 南谷绘里子 著
匡匡 译
川久保玲自己不写书,因此目前市面上看到的,都是别人写她的书,有一些是产品目录般的画册,介绍她的时装展;还有一些是介绍她的品牌,偏商业。这一本重点关注川久保的制衣理念、设计前卫性,很能展现川久保的个人魅力。南谷绘里子在写作时除了参考川久保玲自己的话、媒体的相关报道之外,加入了许多文本上的关联。可以这么说,川久保本人已经非常酷了,而南谷绘里子的写作非常精准地凸显了川久保的各样特质,并且尝试总结、梳理她的设计理念,读后更是让人觉得风格十足。
《海海人生》
[日] 横尾忠则 著
郑衍伟 译
激荡又自由的时代塑造出疯狂而绚烂的设计师,这本自传描述的就是时代与人的相遇。横尾忠则用日记般的记录细细回顾自己这段如波涛汹涌般的传奇人生,娓娓道出他与一柳慧、大岛渚、土方巽、小野洋子、三岛由纪夫、田中一光、寺山修司、宇野亚喜良、亨利·米勒、杉浦康平、美轮明宏、约翰·列侬、唐十郎、高仓健、细江英公、野口勇、达利、矶崎新、筱山纪信、濑户内晴美等多位当代大师名家相遇相知的种种过程,以及他对艺术创作的独特见解。
《艺术家的生活,建筑师的生活》
[瑞士] 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 著
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从19岁开始,就一直在与世界上伟大的在世艺术家进行对话。在这本书中,他选择了19位著名当代艺术家和建筑师,并展示了他们的对话,为读者提供了与艺术家和建筑师的亲密接触的途径。受文艺复兴时期作家瓦萨里的启发,《艺术家的生活,建筑师的生活》探讨了当今艺术和艺术家的意义,他们不同的创作方法,以及他们的思想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的。
书中的艺术家有大卫·霍克尼、吉尔伯特和乔治双人组、格哈德·里希特、路易丝·布尔乔亚、雷姆·库哈斯、奥斯卡·尼迈耶、扎哈·哈迪德等等。这是一本为那些对现代艺术感兴趣的人而写的精彩又独特的书。
《莱奥纳多·达·芬奇:绘画论》
[法] 安德烈·夏斯泰尔 编译
邢啸声 译
面对莱奥纳多·达·芬奇,赞赏始终伴随着困惑。要想使他具有至少像小说主人公那般确凿完整的故事,只能够求助于包括后来种种私底秘传和弗洛伊德式生发的“莱奥纳多神话”。莱奥纳多·达·芬奇的《绘画论》作为经典,数世纪以来得到广泛流传和深入研究。我们在他的《绘画论》中,会找到富于想象、热情洋溢、甚至有点说谎成癖的段落;他用极富感染力的言辞,明确指出艺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声讨消极和狭隘时,开创了画家的“精神分析”。
《绘画论》出现的诸多版本当中,首推法国艺术史大家安德烈·夏斯泰尔的译本,他根据达·芬奇手稿应有的内在逻辑,对早先《绘画论》的内容分类编排,加以重新调整,使之更接近达·芬奇原著的主旨—绘画学存在于构思它的思想里,然后才由此产生比上述理论或科学更高尚的实践。
病玫瑰系列
已出版《病玫瑰》《手术剧场》
《解剖维纳斯》
[美] 乔安娜·埃本斯坦 著
黄维佳 译
“解剖维纳斯”(AnatomicalVenus),发明于18世纪末的解剖学人体蜡像,她既免去了解剖尸源的寻找之苦,也避免了解剖课程的血腥与脏乱,同时也更适宜公开展示。它们曾为医学、解剖学,以及现代科学教育与人体知识普及带来曙光。书中收录了世界现存的150余具稀有的人体解剖蜡像,呈现了人类近代史上,所有对死亡的好奇、想象、恐惧、崇拜,以及迷恋。
《微笑偷盗者》
[英] 理查德·巴奈特 著
崔宏立 译
《微笑偷盗者》的内容是关于牙医学的艺术与技术。作者延续其《病玫瑰》和《手术剧场》的风格,以冷峻的器材和惊人的病灶讲述了从青铜时代到二十一世纪的牙科医学演变,从病患的角度呈现了牙齿治疗如何从剧痛的治疗到无痛的干预,再到对完美笑容的追求。
《伟大的电影》2、3
[美] 罗杰·伊伯特 著
李钰 宋嘉伟 等译
在很多年中,罗杰·伊伯特每隔一周都为一部“伟大的电影”撰写评论,给予新鲜而热忱的褒扬。《伟大的电影》系列,每本书精选其中的100篇文章,每部电影配以经典剧照。每一篇都是评论和鉴赏的提炼,是热爱、分析和历史的糅合,它们让读者以崭新的目光和重燃的热情,回味(或者说先睹为快)所评述的影片。
罗杰·伊伯特成功地将学者渊博深刻的电影知识、纯美学的判断力与明白晓畅的鉴赏文字融为一体,再配以精选的珍贵剧照,使这一系列图书成为所有电影爱好者与观众的珍宝库、无可匹敌的观影指南。
《黑色电影:历史、批评与风格(增订版)》
[美] 詹姆斯·纳雷摩尔 著
徐展雄 译
《双重赔偿》《马耳他之鹰》《第三个人》《来自过去》《唐人街》《低俗小说》《蓝衣魔鬼》《穆赫兰道》《罪恶之城》《杀戮赌场》......詹姆斯·纳雷摩尔结合数十部经典影片,指出了进入黑色电影的七个路径。他对黑色电影的原创性解读,既生动广博,又不乏洞见,揭示出文化、历史和观念对电影造成的或微妙或巨大的影响。《黑色电影》还是一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著作,除了电影和电视,笔力所及,还带来有关现代文学、美术、流行文化的卓越见地。
《致白瓷》
[日] 黑田泰藏 著
张逸雯 译
黑田泰藏的白瓷作品享誉国际,他的“白”被誉为是一种带有禅意的白,隐含深邃静谧的意境。此书是他第一本回忆录。首次揭露作者与民艺大师岛冈达三的交往、发现白瓷的经过,以及对陶艺的思考。
“我开始这份工作,至今已过去五十年。最初的二十五年我尝试了各种手法,却没有一个坚持长久,始终在试错。虽然我很早就知道自己对‘白瓷’有特殊的感情,却到四十五岁,才觉得差不多可以开始。当时我给自己定下‘拉坯成型、器皿、单色’的三个条件,并由此获得了巨大的自由。”
《一杯好咖啡没有秘密》
[法] 塞巴斯蒂安·拉西纳 [法] 陈春龙 著
陈旻东 译
咖啡是世界第二大饮品,仅次于水。本书从咖啡豆的种植与分类,到咖啡的各种做法,甚至容器的选择,均全面介绍。全书配合生动又不失严谨的精美插图,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是一本容易阅读并获得知识的咖啡入门读物。
关于咖啡,你又了解多少?在这本书里,你将了解咖啡的各种制作方法,发现咖啡的世界:咖啡馆、词汇、实际操作,学会品鉴咖啡,尝试拉花艺术,买一台适合自己的咖啡机,了解咖啡种植和烘焙,认识世界上咖啡的不同产区,学会购买并保存自己喜爱的咖啡。
Naive理想国将于2020年春季开启,是理想国的落地空间、看理想的线下体验店,在理想国、看理想双品牌已有产品的基础上,致力于让人们感受生活的另一种可能。以天真稚嫩的心态,去探索自我独立的生活方式与品位。通过线下综合体可能呈现的多种形式,让思想落地,让艺术回到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