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任何一种情形的反应,都是性格、思维所致。多年的积习,根本不可能因为“听君一席话”而改变。
相信我,虽然“一席话”带来的感悟很深刻,但真正遇到问题时,你还是会用“十年书”教你的思维去做事。
尤其是需要即刻给出反应时,人习惯于依赖更熟悉的惯性、不需要动脑思考的直觉。而运用不熟悉的思维和方法,需要缓冲时间,需要你冷静思考,需要你动用精力和意志力。
每一次,秦女士给我的建设性建议,我都会记下来。但是,竟然还是不行。仅仅记下来,没几天我还是会忘。
就像是你在课堂上学到了一个知识点,当时听懂了,知道解题思路了。在那一瞬间,在那之后的一整天,你确实是会的。
但如果不复习,下次遇到,你还是不会做。
学习中的知识点需要复习,生活中的各种思维、做事方式、人生经验,为什么却意识不到也需要复习呢?
/ 03 /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个人成长小技巧了。我的备忘录、有道云笔记、Anki、微信中的「文件传输助手」以及「冷冷冷冷冷」,经常记录各种生活中为人处事、自我思考的感悟。
或者如果谁和我聊天,我们聊出哲学高度来了,在某件事情的处理方式上,给了我很好的启发,我也会转移到备忘录之中。
后来我听到刘媛媛介绍她的错事本和错话本,感觉更高阶和系统:记录自己每天说话和做事的正确经验,以及错误教训,思考、总结更好的方式,然后不断温习,确保一个错误不会犯两次。
其实我们做的是同一件事。
/ 04 /
为什么小时候不需要记录?那会儿我们做的任何事情,都有外界随时规训。
比如我,每次走路没挺直背,我妈就会在一旁提醒。
小时候会有人提醒我们说谢谢,提醒我们不乱扔垃圾,提醒我们如何对长辈礼貌尊敬。总之,我们的一切事情,随时有人用他丰富的经验,进行指点和纠偏。
第一次我们没记住,多几次也就记住了。是啊,那些我们养成习惯的站直、谢谢、守时,都不是一次就能学会的做事方式。
在寺昆老西的说话课上看到一段话,直接转引过来:
有一本书叫做《重复的力量》,谈到了这样一句话:“不断重复的话语会长久地驻扎在我们脑中的深层区域,这里正是我们行为动机形成的地方。
虽然过了一段时间,我们会忘记是谁说了这些,但是我们会对这些话语深信不疑。”
/ 05 /
我们都知道行动很重要,但“想法”、“道理”、“话语”这些纸上谈兵的东西,也同样重要。毕竟,一定是先有了动机(无论是显是隐),才会有行动。
“信念”的强化,同样很重要,小时我们多次重复听到相同的话语,才养成了根深蒂固的习惯。
为什么那些让我们生出豁然开朗之感的思维方式、话语,没有真正内化为我们的行动?
并不仅仅是因为“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而是我们没有“重复”。
多次重复这些道理,它们才能像「站直」、「谢谢」等常识一样,真正内化为我们的价值观,以及我们的行为逻辑。
不是缺少「认知」,也不是缺少「执行力」,而是缺少「重复」。
/ 06 /
话说,梁宁在《产品思维30讲》中,在改变用户潜意识的层面,也提到了重复:
重复,是非常重要的催眠,这是我们生活中使用的最重要的方法。
所以李开复讲,重要的话要讲30遍。
比如雷军是个催眠大师。我们经常听说他劝人,能一劝8个小时、10个小时。从心理学来说,这其实也是一种催眠策略。这么高强度的疲劳战术,对方总有意识松懈的时候,只要一松懈,重复的想法瞬间就被植入他的潜意识中了。
这是从说服对方的角度,对于我们自己的潜意识,也是同理。「持续灌输」、「高频重复」,是逐步改变我们思维和做事方式的有效方法。
好辣,关于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以及方法背后的原理,都和大家交待清楚了。不抽查课代表了,我自己划重点:
在看个人成长方面的文章时,在跟比较厉害的师长、朋友聊天时,记录让你有恍然大悟之感的思维、道理和做事方式,并且隔三岔五温习,利用「重复」的力量,把这些话语内化成你的潜意识,真正转化为遇事时轻易就能用出的行为逻辑。对于个人成长的方方面面,不要太好用。
/